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重读历史>人民日报上的历史记录>各出版社负责人座谈出版工作中的问题……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1957年5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 | |
各出版社负责人座谈出版工作中的问题 | |
对出版事务“统得过多”“管得过死” | |
|
|
【本站按】在本页转载《人民日报》这篇报道时,本站想起马克思170多年前在他写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说过的话:“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我是一个幽默的人,可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我是一个豪放不羁的人,可是法律却指定我用谦逊的风格。一片灰色,就是这种自由所许可的唯一色彩。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现着无穷无尽的色彩。但是精神的太阳,无论它照耀着多少个体,无论它照耀什么事物,却只准产生一种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这难道不是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 1957年共产党号召“帮助党整风”,于是有人提出了与马克思观点类似的意见,他们受到了批判,有的被打成右派并被“无产阶级专政”。几十年后,99%以上的“右派”获得了“改正”,可当今现实如何呢?在这方面,历史是在原地打转还是在倒退?现在公然要求媒体都姓一个姓——“党”——这又是怎样的“管”和“统”?这正是统一“色彩”!在这方面,历史进步了几分? |
【《人民日报》1957年5月13日 特约新华社专稿】
文化部和出版事业管理局结合整风,邀请北京的几个出版社的负责人座谈目前出版工作中的问题,他们在会上对文化部领导出版工作的一些缺点提出了批评。
目前社会上都指责出版物又缺又滥,认为出版物的数量、质量都不能满足读者需要。这些出版社负责人指出,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也就是印刷、出版、发行“大一统”的办法已经不适合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形势的需要。这种“统一”,一方面对出版事务统的过多、管的过死,另一方面在关系协调上又不能真正“统”起来,因而不断滋生着官僚主义,造成许多混乱现象。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冯雪峰说,目前的出版领导工作,就是在这种典型环境中造成了典型的官僚主义。
冯雪峰说:出版社好像是衙门。【冯雪峰,中共老党员,后被打成“右派”——本站注】
冯雪峰认为,必须研究当前出版界问题的实质,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研究出版工作的方针任务,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出版工作的制度和机构。他说,按着正常的道理,印刷和发行都应当为出版服务。但目前印刷、出版、发行各成系统地统一起来,事实上形成了“发行领导出版,印刷控制出版”的局面,“出版社既不像出版社,又不像企业单位,好像似衙门”。【如今大学不也像“衙门”?有几个官办事业单位不像“衙门”呢?——本站注】
曾彦修说:文化部有的领导人“文化太少武化太多”【曾彦修,中共老党员,后被打成“右派”。据《首都出版界召开座谈会批判右派分子曾彦修等追求资本主义的“出版自由”》,载《新华半月刊》1957年16期,18期——本站注】
人民出版社副社长曾彦修在发言中,也主张积极、彻底地改变出版的体制和机构。他批评几年来文化部对出版工作缺少切实的方针性的领导。中宣部也很少对出版工作表示系统的意见,没看到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发表过关于出版方针的社论。他说:“出版事业管理局忙于分配纸张,围着数字、指标打圈圈,但对发展出版事业的基本方针和主要业务却很少管”。文化部有的领导人“文化”太少、“武化”太多,对下边领导不够,却总要下级检讨,用“武化”办法来领导出版工作。
曾彦修还批评人民日报不久以前发表关于出版工作座谈会的稿件时,只登了他提的一些次要意见,没有把他对中宣部及文化部的意见登出来。
冯雪峰也指出,人民日报刊登的出版座谈会的稿件,并没有揭露出出版工作问题的实质。
王任叔说:出版社经常变动,合不久就分,分不久又合。【冯雪峰成为“右派”后,王任叔接替了冯的位置,反右积极,但在几年后的“反右倾”中却遭劫难……“文革”中遭迫害致死。--本站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王任叔、财经出版社副社长常紫钟,都强调发展出版事业必须重视我国出版界传统的有益经验。王任叔指出,目前出版界“大一统”的体制实际上是在改造旧的出版社过程中忽视了过去的优秀传统。常紫钟指出,文化部在改组原中华书局时,方针不够明确,举棋不定。如先把中华书局改成财经出版社,后因中央指出应重视中华书局传统,又把中华书局单独分出。现在又同古籍出版社合并,结果一个单位挂了三个招牌,中华书局原有的优点被忽视了,许多有经验的老出版工作者没有能充分发挥作用,工作中呈现出不少混乱现象。常紫钟说:“古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还有一个‘久’字。我们的出版社则是合不久就分,分不久又合。”
蓝钰说:不在于变而不乱 而在于乱而不变。【蓝钰,中共老党员,后被打成“右派”,据《通俗读物出版社召开大会批判右派野心家蓝钰的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行》,载《新华半月刊》1957年16期)……--本站注】
通俗读物出版社副总编辑蓝钰认为现在的情况,一方面是文化部对出版工作统的太死;一方面又是“统而不统”。文化部只能统几个直属出版社,对于全国的出版社,实际上“统”不起来。由于统一印刷,出版社没有自己的印刷厂,以致通俗读物出版社在北京印一个封面要两三个月,而山东省没有被“统”的一个地方出版社印一本通俗小册子却只要二十多天。他还指出,目前出版社按专业分工的做法也值得研究,这样做,稿子踢来踢去,作家被拉来拉去,刊物的质量降低了。蓝钰还不同意有些领导人在讨论改进出版工作时提出应该“变而不乱”的说法。蓝钰说,目前出版界的实际情况就是混乱的,问题不在于“变而不乱”,而是“乱而不变”。当然,在改变中应掌握“大胆探讨,慎重从事”的精神。
蓝钰还提出了改进出版工作的建议。他建议彻底整顿和加强国营出版社,开放一些私营出版社,彻底改变现在的出版事业管理机构,使它更有效率,真能掌握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调整出版社间的关系。应按文化工作的特点来确定出版社内部的体制。此外,还应建立一个由各出版社联合组成的协会之类的组织,管理出版工作中的具体事务。
到会的出版社负责人还批评了文化部对出版社的人事工作管的过严,重资历而轻德才,以致不能人尽其用。新华书店的负责人也批评了文化部在制定出书计划上的主观主义。由于盲目计划,去年新华书店积存的书刊共值一亿七千万元,估计积压的书刊的价值占其中的三分之一。文化部去年具体规定新华书店对宣传农业合作化的小册子等五种书籍印五千多万册。但是现在有半数左右积压在仓库里。
这次座谈会是9日到11日在北京举行的。文化部还将分别邀请作家以及有经验的老出版工作者座谈出版界的问题,征求意见。□
【附】1、阅读札记:马克思批判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搜狐网:龚刃韧)
【附录】毛泽东“诚邀”民主党派提意见——“帮助共产党整风”
1957年4月30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邀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座谈,请大家提意见,帮助党整风,还说:大学里如果对党委制有意见,可以考虑取消,教授治校,恐怕有道理。“我建议首先撤销学校的党委制”。“请邓小平同志召集党外人士和民盟、九三等单位开座谈会,对有职有权和学校党委制的问题征求意见。”
在这样诚恳的邀请下,5月出现了知识分子“大鸣大放”的高潮,大家提出许多改善党的领导、扩大民主、健全法制的中肯的建议。
5月4日,中共中央又正式向党内发出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请党外人士帮助整风的指示》,告诉省、部一级的党组织,“……不要在各民主党派内和社会上号召整风,而要继续展开对我党缺点错误的批判,以利于我党整风”。还说:“党外人士参加我党整风座谈会和整风小组,是请他们向我们提意见、作批评,而不是要他们批评他们自己”。就是说要大家对共产党缺点错误进行批评,而不是评功摆好,只说好的,不说坏的,或者总说“成绩是主要的,错误是难免的”这样的套话。
为了贯彻落实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指示,发动党外人士帮助共产党整风,中央统战部从5月初起,分别在全国政协和国务院礼堂召开了13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座谈会和工商界人士座谈会,请大家提意见。座谈会由统战部长李维汉主持。与此同时,国务院各部门、各省市和一些高等院校的中共党委,也相继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他们的意见。
中共的这种真诚的态度,使党外人士消除了顾虑,鼓起了勇气,提出了大量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其中绝大多数是正确的、善意的,有些批评尽管措辞尖锐,但却切中时弊,十分有益。在这样的情势下,与会者都畅所欲言,提出批评意见。每天报纸、电台都报导各界民主人士的发言。
对于党外人士的批评和意见,中央表示衷心欢迎并非常重视。在多次向党内发出的指示中,指出党外人士对我们的批评不管如何尖锐,基本上是诚恳的、正确的,这类批评占90%以上,对于我们党整风,对于我们改正缺点错误是大有益处的。在这些指示中,还指出:从揭露出来的问题看,我们党内有一部分人存在着反人民的思想作风。党员不尊重党外人士,高人一等,盛气凌人虽非全部,但甚普遍。这种错误倾向,必须完全扳过来,而且越快越好。中共中央的这些指示说明,中国共产党确实非常重视和尊重党外人士的意见,希望通过整风,正确解决人民内部包括人民群众同政府和各级领导之间的矛盾,加强党和人民的团结。
然而,5月16日发言完毕,李维汉宣布:从明天起座谈会休息几天。(实际上毛起草的有关“反击右派”的指示已经内部下发)
为何休会呢?当然是出了大事。多年之后李维汉在他写的《回忆与研究》一书中透露出来这个秘密。他说每次座谈会后他都向中央常委汇报,毛泽东听到一些不好的东西和带有刺激的话,如“外行不能领导内行”、罗隆基说的“现在是马列主义的小知识分子领导小资产阶级的大知识分子”等等之后,毛泽东受到很大刺激,很不满意,就决定要整这批人,并让《人民日报》继续发表座谈会上的发言,硬着头皮听,不要反驳。
5月15日,毛写了《事情正在起变化》的文章让党内高级干部看,把这批提意见的人称为“右派”,表明要反击右派的决心。这就是毛泽东用的“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策略,毛泽东还得意地说这不是阴谋,是“阳谋”。(在诚邀他人提意见帮助整风的前提下,面对某些批评言论,而并非实质性对抗行为,采取“诱敌深入”的敌对性的打击——如何评价这样的行为?各人自有判断力)。
其后,民主党派、无党派知识分子民主人士成了“反右”的重灾区……
【上一篇】 摆官架子高高在上生活特殊 江苏省一些高级干部应改变这种不良作风
【下一篇】《人民日报》报道-章乃器:从“墙”和“沟”的思想基础说起
【相关】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了13次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座谈会;
统战部、国务院第八办公室联合召开了25次工商界人士座谈会(官方大事记)
点击右图返回: 1957年《人民日报》上的 “整风-反右”历史记录 |
![]() |
【延伸阅读】 |
![]() |
(本站 2009-11 编辑转发 / 2019-02-03 更新) |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