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历史钩沉>冯天乐:辛亥革命与民初宪政的反思(赐稿)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点击浏览:我为什么研究延安整风?) |
![]() |
|
· 历史研究 · | |
辛亥革命与民初宪政的反思 |
|
作者:冯天乐(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 |
|
作者:冯天乐 来源:作者赐稿 本站编辑发布 (本页浏览: 人次) | |
【本站按】本文作者与本站素昧平生,此为作者电邮投稿。冯天乐先生是历史专业,切合“教育·文史哲”本站主题。本文研究专题所涉范围当为时下许多非专业士不大关注的。但稍稍关注和回顾一下制《宪法》、行宪政在有着数千年封建政治历史的中国之艰难,对我们会有诸多启迪。冯天乐先生对这一段历史的研究和梳理是有意义的,起码能引起我们更多更深的思考。此时,孙中山的遗言似乎又在我们耳畔回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文中所用插图、文末所列“相关链接”,皆为本站编辑,并非作者原文所附。依例,本文观点并不必然代表本站观点。特此说明。 |
一、引 言
1911年武昌起义的成功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发难的日期原定旧历八月十五日,后因预备不足,改迟十天。却在八月十八日,革命党的机关被巡捕破获,党人名册也被搜去,于是仓猝之间定八月十九即阳历十月十日起事。
辛亥武昌起义的领袖是新军的下级军官熊秉坤。他率队直入武昌,进攻总督衙门。总督瑞澄当即不抵抗出逃,新军统制张彪也跟他逃,于是武昌文武官吏均弃城逃走,武昌便成为革命军所据。革命分子临时强迫官阶较高、声望较好的黎元洪做革命的都督。2
此次发难的仓促情形,和三月二十九日广州之役略同,因瑞澄、张彪的庸懦无能,竟得成功。故中山说:“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澄一逃。倘瑞澄不逃,则张彪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朱,秩序必不乱也。以当时武昌新军,其赞成革命者之大部分,已由端方调往四川,其尚留武昌者,只炮兵及工程营之小部分耳。其它留武昌之新军尚毫无成见也。乃此小部分以机关破坏而自危,决冒险以图功,成败在所不计,初不意一击而中也。”3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内,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安徽、江苏、贵州、浙江、广西、福建、广东、山东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临时约法,并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的临时总统。4 各省独立都不是“中华国民军”奉“军政府”的命令攻战的结果(当时,既没有革命党人统率的“中华国民军”,也没有统筹全局的“军政府”)。 这场革命距今已经105年了,不同的党派和政治人物对它的意义都有不同的解读,但由于为政治需要和意识形态所左右,未能全面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检讨民初宪政的得失,故笔者希望重新检讨这场革命的贡献与局限,使有志推动中国民主建设之士有所借鉴。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倒了。不仅在中国开了民主的风气,使人民从此知道了民主共和及法制的知识,而且在动员人们起来参加选举公仆以及在争取自身的民主、自由、平等政治斗争活动中,大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6 它直接带来两个后果。第一,确定民主宪政。即使后来袁世凯称帝(83日)和张勋复辟(12日),也不能长久,足见帝制违反世界潮流,国人共唾弃之。而辛亥革命起的巨大作用是无法抹煞的。
第二,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夜写过一篇《偶像破坏论》:“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甚么神奇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甚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但是这等偶像,未经破坏以前,却很有些作怪;请看中外史书,这等偶像害人的事还算少么?”辛亥革命不久便迎来五四运动,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7
三、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辛亥革命爆发,满洲王室退位,一面是狭义的部族政权已解体;然在此政权下所长养遗留的种种恶势力,却因旧政权之解体而溃决,有待于逐步收拾与逐步清涤。另一方面则社会民众的力量,虽则已够有推翻旧政权之表现;而对于创造另一种理想的新政权之努力,则尚有待于逐步试验与逐步磨练。因此辛亥革命只是中国民众一种新的艰苦工作之开始,而非其完成。8
革命后之政治理论,厥为民主共和。于是创设国会,用以代表民意,制定宪法。又组织议员竞选之准备。然此等皆钞袭欧美成法,于国内实情不合,因此不能真实运用。各党政纲,既无大差别,又各党背后皆无民众为之基础。政党既不能有真实之精神,国会与宪法徒为相聚而之题目与场合。9
革命党人在革命高潮阶段未能坚持和发展民主革命的纲领和方略,反而一度误认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因清廷退位而付诸实现”。10 张玉法先生说:“辛亥革命,是经过谈判的过程而完成的。虽然清帝退位、南北统一,但遗留下来的问题,未能解决;不但未能解决,且愈演愈严重。”11 孙中山在民国初建立时曾感叹指出:“我们中国以前十三年,徒有民国之名,毫无民国之实,实在是一个假民国。”12
从民主实践的效果来看,辛亥革命可以说是失败的,原因在于同盟会本身存在致命的缺点。首先,同盟会始终形成不了一个团结、统一步调一致的领导核心,由于同盟会会员来自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对革命的认识存在明显的分野。有的人虽然参加了同盟会,但思想仍然保持着原来小团体的宗派观念,对同盟会内部的革命团结,不断起着腐蚀和瓦解作用。同盟会内部的不统一,不仅削弱了同盟会领导全国革命运动的职能,而且从内部消耗了自己的力量,给敌人可乘之机。13
其次,同盟会领导缺乏把革命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和能力。武昌起义爆发后,同盟会由于对形势的发展估计不足,没有及时组成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去领导全国革命运动,革命党人没有掌握湖北军政府的主要领导权。12月18日,南北议和开始,革命党人便寄希望于袁世凯顾全大局,与民军一起行动,迅速推翻清政府。在上下和谈的气氛中,革命党人在“以和平收革命之功”的心态下,放弃以武力谋天下的既定方针。而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黄兴又大力裁军,辞去陆军总长、南京留守职务。由于政权没有一支强固的武装力量来保卫,这就为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提供了条件。14
由于有不少革命党人认为只要共和国成立,得到列强承认,革命就告成功,至于谁当总统、执掌大权,那是次要问题。他们主张向袁世凯妥协,连黄兴也主张“化敌为友”,建议给袁世凯一个“民选的总统”。早年参加同盟会、后又投靠袁世凯的汪精卫,竟当面攻击孙中山说:“你不赞成和议,难道是舍不得总统吗?”15
因此,可见同盟会思想衰退不愿继续革命。武昌起义胜利,各省独立,“民国”成立和清帝退位,都来得很快。突如其来的胜利冲昏了革命党人的头脑,他们真的以为革命已经成功,从此不再革命了。孙中山在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认为,清帝退位专制已除,民族、民权二大纲领目的已达到,今后所急宜进行的即民生主义。革命领袖的思想状况尚且如此,一般会员群众的思想状况就不难想象了。16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固然不少,而民权主义没有真正深入人心,没有能够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如孙中山后来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指出:“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竟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民国前途之危若何,则全视民权主义发达如何耳。”17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包括让位在内的“妥协”作出总结:“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18
学者横山英先生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大众反抗斗争,决不是革命斗争,主要地是反对政府政策——新政——的大众斗争而已。这基本上是军阀与资产阶级的同盟所推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化的变革,与潜在地和前者处于对立关系的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的变革的结合所生,以此,它能而且只能停止在酿成革命情势的阶段,而客观地却对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的政权的树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他更指出真正的“革命”不应如此,否定辛亥革命为一场革命,而只是一个变革。19
(未完,点击这里:紧接下页)
【作者原文注释(本页)】
【相关阅读】
![]() |
||
(本站 2017-01-07 编辑发布 / 2020-05-14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