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重读历史>“文革”历史研究>纪念遇罗克专辑(首页) | | 您好!今天是: | |
为坚持一个简单真理而牺牲的 |
||
|
重读历史
历史钩沉
时评杂谈
——纪念遇罗克专辑(首页) |
【本站按】“文革”中,有怀揣毒药准备像陈天华那样以死警世的19岁女大学生王蓉芬——直接投书毛领袖直言反对“文革”,被判无期徒刑;但一个高中毕业生、一名爱学习、爱独立思考的年轻工人遇罗克,为坚持一个简单真理,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常识,更因为发表了PK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却被判死刑而枪杀;另一位在正式的“组织”会议上对“文革”提出质疑的女共产党员张志新,也被残忍割喉后枪杀了……是否“反革命”的判断标准最终归于:“谁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谁敢于质疑“文革”及其理论哪怕丁点儿,谁就要下大牢或被杀。足见疯狂的“文革”是如何以个人意志独裁一切,无“法”无天,为所欲为!这无法不让人们想到中世纪欧洲诛灭异端的宗教裁判所…… 这里,综合了一些已经公开的资料,编成一个专辑,既是对“文革”的控诉,也是对遇罗克——这位为追求真理、坚持真理而牺牲生命的年轻人的纪念。历史不可忘记,不可被尘封和掩埋,因为“历史往往会有惊人的相似”,一不小心就会重演!深入研究遇罗克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需要更多的遇罗克、张志新、王蓉芬……而不是花×芳、周×平! |
【卷首语】
遇罗克,一位在“文革”中因思想和言论而获罪并在 28 岁就惨遭杀戮的热血青年,他的真实故事催人泪下!——我们并非一定要以哥白尼、伽利略去比喻遇罗克、张志新这些勇敢的思想先驱,仅从遇罗克而言,他同样并非完人,可我们却无法否认,在说“毛主席不可能活一万岁”就被判 20 年徒刑的法西斯专政的岁月,遇罗克站出来了,他写作了《出身论》,以生命为代价,坚持和宣示了一个在今天看来近乎常识的真理!除了我们已知的林昭、张志新、王蓉芬、刘文辉、史云峰、李九莲、王申酉、王佩英等等,在彼时之中国,这并非更多的人能做到!所以,遇罗克等等,他们不愧为当代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
表面上看,遇罗克反对的是“文革”中被“红×代”鼓吹的“血统论”即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横批:基本如此”。此说原创者后来说,这一说法并未得到中央乃至全国上下的普遍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说,确曾一度这样——但那是因为此说过于赤裸裸,几近愚蠢,在最初甚至还能起到保护“走资派”的作用,中央的某些人不至于愚蠢到如此地步,但并非对“血统论”否定——因为“血统论”其实与中共所谓“阶级路线”是一脉相承的。否则,“文革”中对所谓“地富反坏右”及“走资派”子女为何皆呼“狗崽子”或“××崽子”?为何遇罗克最终还是被杀?中央文革为何最终还是宣布遇罗克的《出身论》是“大毒草”?
“血统论”这样的观念是文革才有的吗?难道不是始于1949 年前后划分国人“阶级成分”?这种做法与古代给犯人脸上烫烙印有多少不同?所谓贯彻“阶级路线”——曾使国人在招工、升学、提干、入团入党等等权利被人为分成三六九等,使即便完全生于1949 年以后的所谓“剥削阶级、反动分子”子女及后人遭受歧视和不公正对待,甚至受到种种迫害;更有甚者,在某些“政审”中,甚至要“查三代”——如此“政审”与封建王朝的“株连九族”本质上又有多少不同?
此后,伟大领袖曾似乎“宽大为怀”,把这些人称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似乎他们与生俱来即有“原罪”,现在是一个可不可以“教育好”的问题——若好,便是党“教育”好的;若不好,则是“阶级本性”使然!这与“血统论”又有何不同?以至今天人们还戏称之为“拼爹”或曰什么“红色基因”!无须声张而普遍存在的“血统论”依然大行其道。
一篇《出身论》,核心宗旨清晰明确,以严密的逻辑和实践论证,呼唤平等与尊严,吁求基本人权,这在当时的中国显然是离经叛道;一篇“文革”初在《文汇报》PK 姚文元的文章——仅此二项,遇罗克以“反革命”罪名被逮捕,1970 年3月5日,他与另19 位政治死刑犯在北京工人体育场的十万人大会上,被宣判死刑并被执行枪决!遇罗克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28 年!(仅以两篇文章判死刑太难看,结果给安上“私藏手榴弹,阴谋杀害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罪名——而那手榴弹是遇罗克的军迷哥哥收藏的……这就应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老套)。
诛杀遇罗克、张志新等所有对“文革”极左思想路线有异议者都是“依法执行”的,那个“法”就是并非人民经民主程序制订而由一个政党发布的恶法——为祸惨烈的《公安六条》,以及其后的所谓“一打三反”镇压运动!
毛泽东去世,“文革”终结,1979 年,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再审判决书》“宣告遇罗克无罪”!——遇罗克平反了,不论极左分子余孽想怎样抹黑他。请问,如果诬陷他的罪名可以成立,那又何须平反?
如今,社会也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但“拼爹”“我爸是李刚”和“红色基因”等仍在继续着……
2006年6月14日/ 2016年8月15日修订更新
【图读历史】(点击图片可浏览相关图文)
【 专 辑 目 录 】
相关报道、纪实
纪念与反思
【延伸阅读】 |
||
|
||
(本站 2019-03-06 更新)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