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重读历史>应学俊: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 (P.1.)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读史随感 · |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 |
· 应学俊 · |
作者:应学俊 本站2007年10月编辑发布 2016年7月更新 (本页浏览: 人次) |
(以下滚动图片皆有相关链接,可点击浏览) |
|
有人说这话是胡适说的——“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又有人有理有据地匡正,说胡适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胡适到底说过这话没有?笔者觉得没有什么考据的必要,关键是这话说得似乎不无道理,似乎概括了一种现象和某种事实。哪怕它是出自捡垃圾的老太太之口,只要说的是事实,那也是值得称道的。
细想来,古今中外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不是一会儿被打扮成这样,一会儿被打扮成那样吗?
● 对托洛茨基、列宁、布哈林的评价就是无数例证中的几个
托洛茨基——前苏联被斯大林集团称为反党、反列宁者;1927年,被开除出党;1928年被流放到阿拉木图;1929年2月12日被驱逐出国,抵土耳其;1932年被取消苏联国籍;1940 年8月20日,于墨西哥遭斯大林派遣的凶手杰克逊暗杀。
与此同时,上世纪1940年代在中国的延安,曾大规模搜索打击“托派”人物或以“托派”之名致欲打击者于死地;中国的许多革命者因此蒙冤,沾上“托派”即意味着死路一条。早在北大读书时就曾加入了共产党,后来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作家、翻译家王实味被批判、斗争直至被残酷处决,其罪名之一就是“托派”或曰“托派同情者”;而对中共创始人陈独秀的评价至今似乎仍未完全解禁,更未有明确的说法,也许还得一些年以后;但随着人们不断地研究、证伪、证实,陈独秀的完整面貌必将呈于世人面前……
据说,在前苏联解体前夕,托洛茨基已经列入了平反的名单,对托洛茨基的评价有了质的改变,一般定性为斯大林对政敌、对持不同意见者的打击和清洗。不论托氏是否正式平反,现在都无所谓了,因为他曾经置身其中并为之奋斗的前苏联执政的共产党虽仍存在,但早已与以前的苏联共产党不可同日而语了,已非执政党,而是众多党派中一个地位平等的党派团体而已。
在中国,对托洛茨基的评价虽没有官方文件明确表示,但评价在悄悄地变化着是不争的事实,其权威证据之一便是《毛泽东选集》和后来《毛泽东文集》中有关“托派”、“托洛茨基”的注释条内容“与时俱进”地随时间推移而出的不同版本不断悄然改变着。网络上有具体到某年某月《毛选》第多少页的明确列举,这里就无须赘述了。(点击浏览新华网:《我党对托洛茨基评价的转变》)
然据说俄罗斯现在出于某种目的又要重新评价斯大林了,且基本以肯定的评价见于教科书;可 2016年1月,普京又连续抨击列宁——这是不是再次印证了“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之谶呢?抑或原来这历史小姑娘被精心“打扮”,如今仅仅是擦去了脸上的油彩而还其本来面目?
与对托洛茨基评价改变以及平反的同时,一系列事件、人物的历史也在重写着。中国40岁以上的知识分子大约对“普列汉诺夫、布哈林、季诺维耶夫、加米涅夫、李可夫……”这些名字都不会过于陌生的,这些名字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遥远而不甚清晰的,它们以往只是“反党集团、反列宁”甚至是“匪徒、暗杀列宁”这些可怕概念的代名词——在《列宁在1918》这部至今还传播于中国网络的影片中,还有对布哈林“指使”或曰“有意纵使”女特务卡普兰暗杀列宁这一杜撰过程的“生动”表演……然而,40年以后,强加于布哈林身上的所有不实之词被推翻了。(前者见本站专贴的《列宁在<1918·下集》的开头,可点击这里观看 / 当然,这部歪曲历史的电影在当今俄罗斯早已没有了观众,还据说已经被禁映)
是历史又被“任意打扮”,还是现在把曾经被打扮的“小姑娘”脸上的油彩擦去而还原其本来面目?
● 无独有偶,前苏联的这种情况,在中国同样存在
历史曾经在中国被人任意打扮着:
毛泽东赞誉彭德怀——“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并亲书赠予,是对彭德怀极高的褒奖;而“反党集团、军事俱乐部”、“历来与我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也同样是毛泽东十几年后强加于彭德怀头上致命的铁帽子。是彭德怀真的变为“反党”分子了吗?历史证明子虚乌有——毛泽东挺会“打扮”彭德怀的。
早在1945年就对“毛泽东思想”作完整概括和系统论述、后来成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曾几何时“叛徒、内奸、工贼”这样骇人听闻、匪夷所思的罪名又成为刘少奇的同位语,那是毛泽东和江青等所谓“四人帮”对刘少奇的“打扮”。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的称号,可就在31年前,“党内第二号走资派、中国的纳吉”也曾经是“邓小平”的“头衔”;1976年爆发天安门“四·五”运动,当时中央定性为反革命事件,给予严厉镇压,邓小平被诬为“总后台”而再次被打倒,但几个月后即被彻底推翻,成为“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反抗‘四人帮’、人心不可欺”的自发的革命运动,邓小平也随之再度复出——历史似乎又被“打扮”了一把。
还有王稼祥、张闻天、“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宫廷的、民间的,数不胜数!他们也许并没有像前苏联蒙冤者那样遭到密捕暗杀、秘密枪决、驱逐出境,但他们却更多地被长期折磨和侮辱,生不如死,直至含冤而去,而另有很多蒙冤者是为了维护人格的尊严而“自绝于党、自绝于人民”——自杀了。
如今,这样的一些人都获得了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历史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再次被重写!曾经颠倒的历史被再颠倒过来——如果历史曾经被“打扮”,那么,能“打扮”历史的是百姓苍生还是独裁专制者?
(未完,点击这里:接下页)
【相关链接】
1、本站评论:历史评价的“出发点”究竟应该是什么?(应学俊/文)
2、新华网:我党对托洛茨基评价的转变 | 革命者托洛茨基之死
3、黄昌勇:历史尘烟中的声音——关于中国“托派” | 关于普列汉诺夫
5、布哈林和布哈林冤案的由来(文本) / 新经济政策与布哈林之死(视频)
![]() |
||
(本站 2007-10 编辑发布 / 2019-03-04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