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教育理论>【编辑转载】聚焦: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与叶澜的“新基础教育实验” (P.4.)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教 育
点击:到“教育理论”栏目…
![]() |
撰稿:(转载、综述) 来源:互联网/相关媒体 本站编辑发布 |
(点击这里:承上页) |
叶澜:“新基础教育实验”的探索——
由叶澜教授开创和引领的”新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全国十几个省市展开,吸引了全国200 多所中小学参与,直接受益学生人数超过30 万,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已出版的专著有《教育概论》、《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等,撰写并主编的丛书与研究报告有“教育学科元研究”丛书、“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丛书、《新编教育学教程》、《“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等。
近些年,叶澜广为教育学者们不断提及和研究;而作为大学教授,她的许多教育教学言论也被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教师奉为“格言”而流传。这都缘于叶澜用了十几年的心血深入中小学校园和课堂开展的一项“新基础教育实验”。
叶澜曾说过一句名言:“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而这项实验则可以看作是她身体力行实践这句话的重要注解。
【附】报道:全国“新基础教育”研究成果推介会在华东师大隆重举行(2015.11.)
§ “新基础教育”理念——
1、“新基础教育”宗旨: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2、“新基础教育”追求:
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
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3、“新基础教育”——叶澜教授的新观点:
其一,在我看来,普通中小学是整个中国教育的基石,是孕育中华民族未来的摇篮。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21 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基础性核心任务。
其二,我把21 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核心走向定位“实现转型”,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其三,“新基础教育”课题组与实验学校的成员,正努力地把上述认识转化为实践形态,开展着创建新型学校的研究性学校改革实践活动。
§ “新基础教育实验”实践操作层面的目标
1、“新基础教育”要实现三个转换:
一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
二是改革学校日常的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实行实践层面上的转换;
三是转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实现师生生命在生存意义上的转换。
2、“新基础教育”要实现四个“还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3、课堂教学七条(价值标准):
教师“主导”(而非“控制”,非“教材、教参”主导);
学生“主动”(而非“配合”老师)。
⑴ 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3 ,学习空间的结构
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⑵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⑶ 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
⑷ 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⑸ 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⑹ 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⑺ 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4、班级建设七条(原则):
⑴ 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主人翁意识;
⑵ 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
学生的责任感;
⑶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
⑷ 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新性与特色;
⑸ 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
⑹ 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
⑺ 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 “人教网”2009年介绍《中国教育实验报告》一书中有关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相关理论、观念:
叶澜所建构的新教育观念包括:
(1)基础教育的价值观;(2)教师的学生观;(3)学校教育活动观。
面对当代学校教育中的“老房子”──课堂教学,叶澜提出了改造思路:
用生命的动态生成观念来审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生命意义的有机构成部分,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促进师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人的发展置于中心位置,让教学设计脱下僵硬的外衣;
教师不能完全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预定安排,教学进程有时需要改变;
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生成性的资源,教师应该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
教师是学生生命发展的激活者,是学生人生的对话者,师生全身心地投入,他们的生命在课堂上涌动和成长。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对师生来讲,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不仅仅是在教和学,不仅仅是在认识世界,不仅仅是在利用已有的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在围绕着书本转,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生命向着无限的可能性开放。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地在育人。
§ 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我们“新基础教育”而言,我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① 有意义。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②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③ 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④ 常态性。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⑤ 有待完善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
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他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叶澜教授专题讲座视频:“新基础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改革(2011年) |
(手机等移动终端:请点击这里观看) |
(全文完,点击这里:返回第1页)
![]() |
||
【延伸阅读】 |
||
(本站 2005-12-15 发布 / 2016-10-13 更新) |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