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教育理论>【编辑转载】聚焦: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与叶澜的“新基础教育实验” (P.3.)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教 育
点击:到“教育理论”栏目…
![]() |
撰稿:(转载、综述) 来源:互联网/相关媒体 本站编辑发布 |
(点击这里:承上页) |
一场理想和现实的争辩——苏州“新教育现象”之三
《解放日报》的系列报道之三(2004 年6月30日)记者:李晔、张斌
新教育实验诞生两年多来,颇受追捧,甚至有人将其誉为中国的“新希望工程”。
然而与此同时,各界亦议论纷纷——让教育“回家”的实验,在应试教育的镣铐之下能施展多少拳脚?加盟学校会否流于形式?为什么成功范例就那么几个?
一网民说得更犀利:朱市长的每一次“煽风点火”都很成功,不过那只是投了几个“理论炸弹”,真正进入操作领域,就好比是战争进入地面巷战,可要艰难得多了。
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新教育还能走多远?
§ 校长犯难——难上“层楼”
吴江市,加入新实验教育的11所学校全是小学。在全国200 多所加盟学校中,也多为没有升学压力的小学。记者发现,除非是行政推动,否则新教育实验很难再上“层楼”。
“一到中学,就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底下,谁有胆量置升学率于不顾?”吴江市第十教研室研究员张菊荣的话,道出了所有忍痛割爱的校长们的难言之隐。张菊荣本人在2002 年偶然闯入教育在线,此后,吴江市11 所加盟学校几乎全由他一手“煽动”。然而,当这位说客面对自己女儿的时候,心情就变得复杂。记者问他是否愿意让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长期实行新教育实验,他回答得斩钉截铁——“不,因为她马上就升初一了”。
记得当年“减负”一问世,最大的反对声浪来自家长。新教育遭遇的现象何曾相似!即使力推新教育的校长们,亦不能免俗。记者采访中问好几位学校校长:“若你们孩子所在的学校规定下午3 点放学,没功课,作为家长你们怎么办?”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们的回答几乎异口同声:“除非所有的学校都一样,否则,转学!”
那些踯躅彷徨在新教育实验大门之外的校长们,对实验本身持“想说爱你不容易”态度, “学生太苦了,早上听鸡叫,晚上听鬼叫”。可一旦遭遇刚性的“分数体制”,他们就力不从心了。怀疑论者因此认为,新教育走不了多远。对此,朱永新的回答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好的教育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新教育是从文化和心理来改变一个人的内心,这个问题解决了,分数和考试问题皆可迎刃而解。
但人们总在疑问,为什么所有的高中都在观望?凭什么相信新教育既可以提高素质,又可以提高分数?当站在现实的人们诘问新教育的理想时,“朱永新们”的回答总是过于简单。
§ 老师犯怵——怵于实践
即使是那些有勇气身体力行的学校,也在疑惑中前行。
教育在线网站上,经常有教师向朱永新抱怨:各种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各种所谓的量化考核,已经够多了!能钻研的实属难得,能有成效的更令人钦佩不已……如今再添“新教育实验”.岂不是徒增负担!一位网民曾给朱永新留言:在一个学校毕业成绩占教学管理评定80%分值的地方,所谓理想教学又如何能实现!
确实,在新教育实验中,一些学校兴冲冲加盟为始,渐失动力其中,最后只剩门口一块牌子。
令记者颇感惊讶的是,即使张菊荣这样的新教育实验的干将,对这项教育实验的未来竟也不抱希望。“确实是好东西,但它的非功利性,注定了它举步维艰”。他举例,譬如“六大行动”中的“师生共写日记”,有些教师们就觉得,每天写日记,不如一年写几篇论文,可供评职称用。此外,一些教师希望实验能立竿见影,视实验为提高学生分数的特效药,更使“实验”偏离了轨道。
对此,朱永新的应对法宝并不多。除了要求学校不断动员老师以外,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让各校把实验进程和成果在网站上展示,“网上交流激励,网下座谈研讨”。一些拥趸者则在网上不断发贴,以“无法改变体制,那就改变自己”的说法来鼓励畏难的老师们。理想主义一旦遭遇现实困境,所剩的往往只有理想主义的激情了。
§ 实验犯愁——愁于理论
就连朱永新本人,也嗅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发现问题应该是实验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切不可陶醉和麻木”。
实验中,不少老师认为新教育并不“新”,所提概念早在素质教育中都有,其中“六大行动”更像“修身治国”的古老教育观念,缺乏完整的现代公民教育理念。对此,“新教育实验”最忠实的推广者、四川著名教师李镇西快人快语:譬如,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有空泛之嫌,与“六大行动”相联系,前后逻辑并不严密;再譬如“六大行动”中,涉及课堂教学相对较少,似乎总在外围做文章,甚至有人觉得是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读、写范围。
让学校和教师最为焦急的是,新教育实验迄今尚无一个可操作的评估方案。一位教师担忧地对记者说,若评估方案不尽快建立起来的话,那么很可能就像当年“新课程”一样,最终还是回到“一张卷子定优劣”,实验流于形式。
新教育实验资金的短缺同样颇受议论。朱永新一个人支撑,加上志愿者的服务,能启动这样一个宏伟的目标吗?一位资深的教育研究者告诉记者,在国外也有这样非政府背景的行动,但往往有基金会或其他财力支持,“如果不这样,新教育实验恐怕撑不了几时。”“缺陷并不可怕,永远没有问题的实验,可能就是永远没有生命力的实验。”一位网民说。另一位加盟的校长则认为,无论我们能走多远,至少我们走了,而且确实产生了影响,“这已经给沉闷的考试教育制度吹入了清风。”
聚焦朱永新“新教育实验”——教育,应重拾人文传统
——《解放日报》的系列报道之四(2004 年7月1日) 记者:李晔、张斌——
【编者按】本报“苏州新教育现象”系列报道推出以后,在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读者尤其是教师读者在读完报道后,纷纷给“新教育实验”发起者朱永新写信、打电话,表示支持或关注。朱永新有感于此,于 6 月 12 日给本报两位记者发了一封邮件,进一步阐述了他对新教育的理解,以及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看法。征得朱永新同志的同意,本报略有删节后发表如下——
尊敬的张斌、李晔同志:
你们好!
首先,我要感谢你们对一个民间教改实验的关注。你们在苏州工作的敬业精神让大家非常感动,你们关于“新教育实验”的三篇报道,在苏州也引起了很大反响。尽管媒体给予“新教育实验”许多关注与偏爱,但我们一直比较低调。作为一名参与者,我经常告诫自己,一定不要急于求成,一定不要满足于暂时的成功,一定要耐得寂寞,一定要学会等待。教育改革是一项非常长久的工程,需要通过一代人去影响另一代人。
报道中关于我的文字多了一些,我一直主张你们多写实验学校和老师们。我虽然开玩笑说,我是工作日为政府打工,双休日为理想打工。其实,我的时间是自己控制不了的,政府的工作千头万绪,我必须全心全意、认真去做。我之所以这样热衷于新教育实验,是因为现在的教育问题太多,我希望至少苏州的孩子有一天能够真正享受教育的快乐。
你们在第三篇报道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新教育实验还能走多远?这也是我经常问自己的问题。我曾经用“新教育实验可能发生的危险”为题,在教育在线进行讨论。但是,我始终坚信我们的选择和探索是符合教育的内在规律的,是有生命力的。昨天一位农村实验学校的老师在给我的信中这样写道:“我校参加新教育实验快有一年了。今年师生面貌发生的变化用‘巨大'来形容也不过分,学校已有一批教师自主进行教改实验,很多青年教师的文章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甚至连参加运动会、调研测试的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是一所苏州的农村学校,基础并不好,所以更加有代表意义。我深信随着新教育实验的深入,这样的学校会越来越多地出现。我深信我们创造的东西和几千年来人类的人文主义美好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当这种东西被淡忘到极致时,必然会被重拾。
至于理想主义,这是许多朋友对我们的评价。理想主义本质上是人类理性和本性的斗争,人类在发展中不断需要一群理想主义者站出来,和本性的东西抗衡,人类就在这样的抗衡中调整步伐,不断发展。
我知道,在这样一个人心浮躁的时代,能够拥有理想是多么的不容易;而能够把这些拥有理想的人集聚起来,更是多么的困难。正是教育在线网站创造的平台,让我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走到了一起;正是新教育实验构筑的空间,让我们这些追梦人有了自己的“梦想剧场”。我不认为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理想不是空想,它是有现实意义的。
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努力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貌。这恰恰契合了当前的未成年人道德建设问题。
其实,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德性与知性的形成途径是不一样的,其中道德的实践活动对德性的形成非常重要,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也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题,把道德教育文字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存在于孩子们与孩子们的交往中,存在于孩子们与老师的交往中。必须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创造自然的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
譬如,读书就是学生们道德实践的一种形式。应该让青少年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其实,许多的文学著作和社会科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德育力量,例如你去讨论什么是美,什么是善,那么去看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去读读《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等名著。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必然会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撞击,学生会把书中弘扬和推崇的道德境界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追求目标,这种内化的道德教育力量是其他方式难以企及的。因此,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起“书香社会”、建立起“书香校园”,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一种习惯。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去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往往就成为他人生的坐标。
我们的新教育实验,其实就是在努力进行这样的尝试。
读罢两位的三篇报道,觉得还有一些话想说,因此写了以上文字。如有不妥,还望指正。希望能继续关注我们的教育改革。
朱永新 2004 年 6 月 12 日
(未完,点击这里:接下页)
![]() |
||
【延伸阅读】 |
||
(本站 2005-12-15 发布 / 2016-10-13 更新) |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