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重读历史>1957-1965>看看当今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对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述和评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高一(下)历史教科书 |
以下 1~12 皆为视频:
"重读历史"其它相关内容
点击:更多相关资讯…
近 期 评 论 |
点击:更多评论
【沉重的1957—1961】 |
![]() |
作者:本站据人教社高中历史教材及相关史料编辑 来源:人教版相关教材及相关公开史料 本站编辑转载 |
(本页浏览:人次) |
【本站按】对于60岁以上经历过大饥荒的中国大陆国民来说,对当今教材是实事求是还是粉饰太平应当是最有发言权的。以往一提到大饥荒的那几年就归咎到所谓“三年自然灾害”以及苏联“逼债”,似乎完全没有人为因素。且某些“自干五”至今依然在网络上坚持这样的说法,以证明以毛为核心的执政党始终是伟光正的,显得异常可悲、可怜、可笑!起码“50后”一代人还远未死绝,历史岂容任意涂抹!
但是,当政者毕竟不都是如某些“自干五”那样弱智,在全球信息化如此发达的今天,如果还想捂住历史的盖子说一些自欺欺人的谎言,那除了只能证明自己的荒唐无知和怯懦,并无任何好处。
这不,我们稍稍欣慰地看到,即便依然遮遮掩掩、大而化之,人教社出版发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中也不再把1959~1961国民经济极端困难的那3年归结于所谓“自然灾害”和“苏修逼债”了,而主要归咎于人为因素及政策失误导致的,对“大跃进”带来的“大饥荒”的原因也认可了刘少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得出的“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结论。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教材开始稍稍尊重历史了,对“大跃进”、“人民公社”有了相对比较客观一些的评述,承认“大跃进”使“农业成产遭到极大破坏,农副产品急剧下降”,仅统计表显示:1959年比上一年粮食减产3000万吨!1960 年又比上一年减产2600万吨!农副业产品还没有统计在内。
而事实是很多地区仅城市居民已经到了用树叶和着一点点米熬粥充饥地步了,农村则可想而知!虽然教材中后来还是说了一句“那时候自然灾害严重”这样文过饰非的话。尽管至今还有人千方百计找出各种自然灾害记录,欲佐证经济困难源于天灾,可说到最后,也还是得承认:“目前中国大陆政府仍未能提供确凿的原始天气数据证明三年期间全国发生严峻自然灾害,而更多的证据表明,三年期间没有大规模自然灾害。饥荒最为严重的省份四川更是风调雨顺(大饥荒中四川省饿死近一千万人——见左侧相关篇章)。
即便有些地方出现较严重旱灾和歉收,这也与“大跃进”中乱砍滥伐林木以“大炼钢铁”有着密切的关系。2009年4月8日,《广州日报》采访袁隆平时,他说:“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了几千万人啊。大跃进把树都砍了去炼钢铁,把生态破坏了,1959年大干旱,一年基本上没有收成,饿死了四五千万人啊。我看到路上有5个饿殍,倒在田坎旁边,倒在桥下和路边,我亲眼看见啊,那很凄惨的。”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印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等认为:三年困难时期是现代社会最大规模的饥荒。
其实诺大中国,哪一年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地区出现自然灾害——2008年中国的雪灾和多个地区地震、洪涝,灾害还小吗?从古至今,有几次出现过如此全国范围的大饥荒且死了几千万人呢?我国抗击日本帝国主义野蛮入侵,8年才死伤1800万左右军民啊!
对于“三年困难时期”教材虽然说了一些人为因素,自然不会从更深层次探究产生这样灾难性后果的根本原因;而对于“大饥荒”以及饿死人的人数依然是或莫如深的。但我们暂且原谅吧,总起来说,毕竟比较客观一些了,不能不说这是相对过去文过饰非、睁着眼睛说瞎话的一点进步。
我们把人教版历史教材的影印件发布与此(最后有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作结,从对那几年自然气候的统计分析来看,都是对所谓“自然灾害”的有力驳斥),我们必须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决不让悲剧重演,并聊以告慰那些在饥荒中死去同胞的亡灵……
林蕴晖教授的历史讲座,一些良心和正义未泯的学者教授的研究,能使未曾经历那场大饥荒的人有更多一些的认识。(请点击左侧相关视频观看)
以下是高中历史教科书选页——
|
||||||||||||||||||||||||||||||||||||||||||||||||||||||||||||||||||||||||
另: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有人对那三年的气候作了详细考证,列出了一个前后18年间全国旱涝等级资料表(引自李锐《“大跃进”亲历记》):
研究者得出结论:不论从总指数,平均指数看,还是从2度区和1度区所占比例看,1959-1961年都可以基本上说是正常年景,它甚至比公认的风调雨顺的1957年(总指数+25,平均指数+0.208)和1958年(总指数-21,平均指数-0.157)更为接近旱涝相当或不旱不涝的正常指标 。(以上资料见金辉:《“三年自然灾害”备忘录》,团结出版社1993年版,第367-368页)。
【相关链接】
(更多相关链接见左侧)
|
||||||||||||||||||||||||||||||||||||||||||||||||||||||||||||||||||||||||
![]() |
|||
(本站 2022-04-10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站长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