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本站评论>应学俊:评宋鲁郑的价值观——“国家至上” P.1. | | 您好!今天是: | |
近 期 评 论 |
点击:更多评论
评宋鲁郑价值观——"国家至上"· 应学俊 · |
作者:应学俊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编辑发布 (本页浏览:人次) |
【提示】一个人秉持怎样的价值观,原本是个人思想的自由,没必要去评说什么——当他在行为上不影响或危害他人时。但是,当一个人的价值观被强势媒体广为传播国内外,从而有可能影响更多人乃至执政者的价值判断和追求时,这就有必要说叨说叨了。宋鲁郑的某些价值观宣示正属于后者。 |
稍稍关心时政者,应该对宋鲁郑这个名字不陌生,至少近10年来,他的文章多次发表于《红旗文稿》或《求是》,《中国能赢》等书更获得“求是网”热情推荐。此外,宋鲁郑本人在国内外媒体乃至大学常发表演讲,参加辩论,说他“蹿红”毫不夸张。但是,笔者发现,宋鲁郑宣示的价值观里,有不少是有问题甚至是错误的,是值得警惕的。笔者在这里有所评论,欢迎宋鲁郑先生回应。
在与笔者曾有过的几次文章PK中,宋鲁郑毫不含糊地宣示,他的价值追求在于“国家利益”,公开宣示信奉“国家至上”主义。宋鲁郑在“博客中国”如此自我介绍:“旅法学者……关于国情,戏言西方有两样好东西不适合中国:一是足球,二是民主……信奉美国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国家至上的观点。”
宋鲁郑现在作为公众人物,到处宣扬这样的观点,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警惕的。
一、当国家遭遇外敌入侵,宣扬“国家至上”有其合理逻辑和意义
“国家至上”,是指国家利益至高无上,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必要时要牺牲个人利益维护国家利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我们不一般否认“国家至上”的价值取向——比如,当国家遭受外国侵略,面临亡国之时,这时国家利益(不论何种意义上的“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高度一致的,正所谓国破家必亡,此时民族矛盾已高于所有国内矛盾。故“国家至上”理念和价值倡导是符合政治逻辑的,它可以更好更快地凝聚抗敌保国的共识和力量。国共第二次之所以能合作,其基点正在于此。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也曾大致如此地论述过这个问题。
但在和平时期,如果总把“国家至上”喊得震天响,且成为一种信奉,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价值追求,不知置国家之本的“民”于何地位?为何要与执政党宣示的“以人为本”相悖?我们不得不考虑:此时“国家”所指为何?如此一再宣示用意何在?效果会怎样?
二、在宋鲁郑的“国家至上”中,何谓“国家”?
在汉语中,“国家”与“祖国”是混用的,而在英语中则有明确区分①。
何谓“国家”?周恩来1941年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弄清国家的定义。‘按马克思的学说,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列宁《国家与革命》)这个定义,原则上对于一切国家都适用的。”② ——是的,列宁对“国家”给出的经典定义正是:“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这就是说,“国家”其实是指国家政权,亦即“国家机器”。
而“祖国”,则是侧重历史和地域层面意义的概念,是指人们祖祖辈辈居住生活的那片国土,与曾有怎样的“国家机器”(即怎样的“政权”)无关。一如海外华人,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执政,中国都是他们的“祖国”,他们都对之怀有深厚的感情。因此,“祖国”和“国家”其实并非同一概念。
我们不知宋鲁郑先生宣示奉行的“国家至上”之“国家”所指为何?他自己未有过这方面的解释。但从宋鲁郑宣示的一系列价值观逻辑体系来看,他的“国家至上”之“国家”应当是列宁所界定的那种“国家机器”——何况,“国家至上”原本是有着特定历史含义的政治概念,并非一般意义上随意的词语组合。
中共也强调“爱国主义”,但现任领导毕竟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在宋鲁郑那里,连这样的口头宣示也难得一见——因为这原本就不是宋氏信奉的价值取向。
三、“国家至上”常常为独裁专制者、投机者所钟爱
中共现执政者从未直接提出“国家至上”的价值观宣示,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知道希特勒的纳粹党和他的纳粹主义(所谓“纳粹”是“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缩写的汉语音译),正是竭力宣扬“国家至上”的,并以此忽悠民众获得支持。希特勒一直强调:“‘民族社会主义的国家’就代表着他的民族,所以我们需要一个集权的国家,国家的所有公民必须要有国家至上的意识,把国家看得高于一切。”据说希特勒曾扬言:我们何必劳神去把银行与工厂国有化?我们直接把每个人都国有化……然而希特勒后来的行径和下场如何,已无须笔者赘述。
在“国家至上”的价值追求成为现实时,“国家”的权力和利益被无限放大,人民个体的利益变得微不足道,可有可无,或仅仅是“国家”许诺的空头支票。不仅在希特勒德国,即便我们,也总是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告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谈论个人利益是可耻的。于是个人的许多应有利益和权利被“合理”剥夺,不仅财产,甚至连择业、升学读书、选择居住地的自由也荡然无存;于是“国家”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了——德国乃至前苏联工业、科技的迅速发展都曾让世界瞠目,就是这样实现的。然而,为何他们或迟或早都轰然垮塌而失去持续发展的可能?一切皆因“国家至上”的价值追求违反了政治逻辑和政治伦理,当一个“国家”不能为人民带来利益和幸福时,这样的“国家”要么自取灭亡,要么为人民所唾弃。历史告诉我们,这是真实的法则——并不参与政治的马思聪,他那样爱着自己的祖国,而文革中为何要逃离中国?还有傅雷、老舍乃至田家英等等更多人则是以自杀与他们爱着的祖国忍痛诀别,而他们以死唾弃的难道不正是当时的所谓“国家”?
不仅希特勒、墨索里尼乃至斯大林都曾利用“国家至上”或所谓“爱国主义”来谋求违反政治道德和政治伦理的所谓“超速发展”,在当代,又有靠军事政变上台的前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恰恰又是一个将“国家至上”视为最高自我追求的独裁者(巴国如泰国,多次发生军人干政和军事政变)。当他要用枪杆子来解决国内矛盾而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时,他的阐述几乎与希特勒如出一辙:“巴基斯坦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我所做出的任何决定都基于‘国家至上’的考虑……”于是,大肆逮捕异议人士包括大法官就在“国家至上”的大旗下公然上演了。在公众和媒体面前,穆沙拉夫很少谈到自己的内心情感,但却多次敞开心扉表达对“国家”的爱。只是我们不知道,穆氏口中的“国家”究竟是人民大众还是满足其统治欲的“国家权力”——“一个嗜权如命的政客”就曾是外界对他的多种评价之一。
穆沙拉夫奉行“国家至上”,自然也因此可以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也能做到决策“果断”,因此,与当年德国及前苏联类似,巴基斯坦经济也曾一度与官员腐败高发同时展迅速。但当一个国家和其领袖人物价值观出现政治逻辑和政治伦理的谬误时,再迅速的发展都是难以长久持续的。2008年,穆沙拉夫遭遇弹劾,迫于无法抵御的政治压力,不得不辞去总统职务,后来数次因被指控涉嫌谋杀、屠杀无辜等罪名而被正式逮捕并审判,据说最后(2016年)还是允许他出国“治病”去了。对于打着“国家至上”旗号而欠下国民血债的专制独裁者来说,这已经是很不错的结局了。
(未完,点击这里:接下页)
【注释】
① 在汉语中,“国家”与“祖国”经常是混用的。而对于在中国引起歧义的“国家”这一概念,英语中却有不同的单词和相对明确的“分工”——
侧重地理和国土意义时,则一般用“Country、 Motherland、 Homeland”;
侧重民族和国民意义时,则一般用“Nation”;
侧重政治和政权意义时,则一般使用“State”(即强调其政治实体性)(参见:互动百科)——正如“一个人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这句话的英文表达是“One should love one's (his) country.”而“国家元首”的英文则是“Head of state”。
② 见周恩来1941年6月15日发表于《新华日报》文章《民族至上与国家至上》
【相关链接】
6. PPT:国家至上理念(引自“百度文库”/点击换页) |
(本站 2017-01-08 编辑转发 / 2022-05-05 更新)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