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本站评论>【阅读札记】“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之考辨 | | 您好!今天是: | |
|
散文 小说——
视频、时评、重读历史:
本 站 近 期 评 论 |
点击:更多评论
【阅 读 札 记】 |
“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之考辨 |
作者:应学俊 本站 2021.03.12.整理 (浏览数:人次) |
多次看到有媒体文章提到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且都加了引号,表示是引用毛原话:“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这是很重要的一句话,显示了毛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治国、治党理念,应当重视,应当好好研究。
也许笔者孤陋寡闻,皆未见作者以上引文的原始出处。无奈,先在这里列出笔者所见此引文的两个“非原始”出处吧。
§ 出处一:人民网、新华社客户端、腾讯网、四月网等
腾讯网2011年12月27日转载“人民网”文章《毛泽东:解决中国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人民网”此文已“404”了)。但此文已为海内外媒体广泛转载,“人民网”自己删文也是毫无意义的了。本文是记者采访著名学者刘春生先生(天津市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的实录。
刘春生说:《孙子兵法》五六千言,几无瑕斑,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无论把《孙子兵法》中的任何一句话拿出来剖析都会散发出真理的光辉。用之于小处它不大,用之于大处它不小。我这样讲并不是抹杀毛泽东的伟大,毛泽东的伟大更在于实践。毛泽东曾说:“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马克思是一位大理论家,但他自身缺少实践活动,秦始皇是一位大实践家,但他自身缺少理论建树,毛泽东是一位理论与实践兼而有之的历史巨人。毛泽东的军事实践与他的军事著作相比更杰出、更卓越。
但刘春生也说——
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运用兵法出神入化、冠古绝今。在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甚至水利建设等方面仍然惯用兵法的对抗思维,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以斗争为纲,“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为千古戒。我们研究《孙子兵法》,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
(出处一,另见:凤凰网、中国新闻网、四月网、星岛环球网……)
§ 出处二:百度文库载/2021届决胜新高考 · 名校交流高三语文9月联考试题
现代文阅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同乐之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1958年年底,他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就个体而言,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他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还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
毛泽东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制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以下阅读理解考题略)
【本站注】以上引文还可见“新华社客户端官方账号/2020.07.12”(可点击链接)
§ 考 辨:“马克思加秦始皇”之说
笔者偶然见到,也有人对以上“马克思加秦始皇”的引文出处提出质疑。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许全兴撰文指出(见 2010-04-07“乌有之乡”网页):“马克思加秦始皇”一说,是毛泽东在1958年8月19日《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二)》中,就“民主与集中、控制”问题时讲的,原话是:“……必须有控制,不能专讲民主。马克思与秦始皇结合起来。”——看来,毛将马克思看作是“民主”的象征了,而将秦始皇看作是“集中、控制”的象征,当然,毛在这次讲话中还明白无误地用了“独裁”一词,足见“秦始皇”用于此的切实涵义。为了强推“大跃进”,毛泽东说:“不要瞒产,地县乡不控制不行。调东西调不出来要强迫命令。以后评比要比完成任务,比技术创造,比工作方法,比组织性纪律性,比更有秩序,比合理的独裁。……现在铁也调不出,钢也调不出,几十万个政府,那还得了。”
那么,即便所谓“马克思与秦始皇结合起来”中的“秦始皇”究竟象征什么,也就一目了然了。
即便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许全兴先生所引历史文件无误,也不能说明毛泽东一定没有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因为据文献记载,毛泽东盛赞秦始皇以及秦始皇式“独裁”的言论是很多的,并非仅仅是用秦始皇来比喻“集中统一领导”的方法。不信请看——
1958年5月8日,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毛主席说:这篇文章(指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本站注)引了许多事实证明厚今薄古是我国的传统,引了司马迁、司马光……可惜没引秦始皇。秦始皇主张“以古非今者族”,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这时有人(范文澜)插话:“秦始皇焚书坑儒。”
毛主席立予驳斥:秦始皇算什么?他只坑了四百六十八个儒,我们坑了四万六千个儒……我们与民主人士辩论过,“你骂我们是秦始皇,不对,我们超过了秦始皇一百倍;骂我们是秦始皇,是独裁者,我们一概承认。可惜的是你们说的不够,往往要我们加以补充。”(大笑)
如此明确地肯定秦始皇,而且是以和历史学家范文澜对话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且点明民主人士“骂我们是秦始皇”,这不能不使郭沫若惊悸。于是,他开始了艰难而又苦涩的转弯……
…… ……
1973年9月23日,毛主席在会见埃及副总统沙菲时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
——以上引自“人民网”“中华网”
毛泽东崇尚法家,批判和贬斥儒家,这是显然的,文革中“批林批孔”运动就是证明。崇尚法家,必崇尚法家之祖——商鞅,及商鞅所服务的主子秦王嬴政。“文革”之“批林批孔”使商鞅变法变得家喻户,举国上下推崇备至。
《十批判书》是郭沫若在抗战时期写成的,主要是借对秦始皇独裁专制的残暴统治影射和鞭挞蒋介石的统治。据说毛泽东在延安时就曾数遍读过,当时并未提出异议。但到“文革”批林批孔时,1973年,毛泽东把他读过数遍的郭沫若史学名著《十批判书》翻了出来,要求翻印供大批判之用。在同王洪文、张春桥谈话时,毛泽东说:“郭老不仅尊孔,而且是反法。尊孔反法,国民党也是一样啊!林彪也是啊!我赞成郭老的历史分期,奴隶制以春秋战国之间为界。但也不能大骂秦始皇。”文革以来一直没有写过诗词的毛,第一首诗就是写给郭沫若的——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看似要“商量”的客气话,早已使郭沫若吓得魂飞魄散,他深知这“商量”的千钧分量。那时的郭沫若已然没有了当年反蒋的锐气和风骨,他诚惶诚恐地接受毛的裁决,表示要用毛的“神方”排除自己头脑中的“蛊毒”,并称自己过去的作品都应付之一炬……
不知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许全兴先生对此如何评论?这里的“秦始皇”仅仅是象征所谓“集中统一、控制”领导方法的一种比喻性说法吗?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不可能“伟大光荣正确”到无懈可击吧?当今的“无产阶级政党、先锋队”不可能说应该全盘肯定、继承或效法残暴专制的封建君王秦始皇吧?但从来讲求“一分为二”辩证法的毛泽东对秦始皇有过一丝一毫客观的批评、批判吗?有吗?为什么会这样呢?许全兴先生能评说一二吗?
§ 结论: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拒绝盲人摸象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许全兴先生所引毛在一次会议上说的“马克思与秦始皇结合起来”,也许不错,但无法论证毛没有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尽管一些文章也许未列出此话的原始出处(笔者仍在继续考证),但笔者相信那几位历史学者和专家们不至于毫无根据地随便杜撰——何况毛自己在外宾面前就直言“我也是秦始皇”(那可是人民网、中华网顶级官方媒体的报道),毛甚至大笑说“你们骂我们是秦始皇,是独裁者,我们一概承认。可惜的是你们说的不够……”。
去伪存真。纵观毛有关秦始皇的一系列言论,纵观“批林批孔”的过程和实质,毛泽东崇尚法家,推崇秦始皇,甚至效法秦始皇(文革“破四旧”,批斗迫害大批知识分子、学术权威,的确是超过秦始皇N倍的“焚书坑儒”)!
如何说、怎么说,这只是一方面,关键还是要看怎么做。不论毛是否一字不差地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我们都无法否认——毛的确是在用秦始皇(专制独裁)加马克思(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在“解决中国的问题”——即专制、专政和客观上的独裁,他发动和指挥了一场又一场类似“焚书坑儒”悲惨而恶劣的事件,使国人噤若寒蝉,无数国人包括毛的党内同僚死于政治清洗;百姓在大饥荒中煎熬,数千万人饿死……终致“文革”登峰造极,又有数百万人死于非命,使国民经济滑向危机,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乃至远远落后于港台地区和日本、新加坡等小国几十年。
我们不能不说秦始皇的独裁专制、视百姓如草芥,商鞅的所谓“法治”中的“驭民、壹民”说,恰恰是中国文化中的应该扬弃的糟粕——
秦王扫六国“统一”为秦帝国,除了满足他自己称雄一世的野心,给百姓带来的是什么呢?毫无福祉,而是生灵涂炭,人口急剧减少,思想言论的自由被禁绝以及“苛政猛于虎”压榨钳制百姓的残酷吏治,中华民族“百家争鸣、群星璀璨”的学术氛围荡然无存,戛然而止……如此而已!正因此,短命的秦王朝建立十多年后便被各地苦秦的百姓、原六国抗秦者揭竿而起推翻——这是成功的政治吗?这是值得效仿的政治吗?这符合“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吗?我们的“文化自信”难道也包括秦始皇、商鞅的专制独裁文化吗?也许?……
中国何时能走出秦始皇、商鞅的“文化”阴影呢?
毛多次毫不避讳而旗帜鲜明地推崇秦始皇,这说明什么呢?
还是杜牧的《阿旁宫赋》结尾说得好:“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呜呼!毛在世时若记起这篇《阿房宫赋》,兴许也会印出小册子而发起一场批判?█
(2021.03.12.发布 / 2022-05-08 更新)
点击这里: → 到【本站评论】目录
〖前一页〗 1〖后一页〗
【相关链接】 |
||
|
||
(本站 2018年10月24日发布 / 2022-05-08 更新)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站长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