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重读历史>沉重的1957-1965>【资料转载】《厦门日报》载文:谢泳:一个人·一本杂志·一所大学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
![]() |
一个人·一本杂志·一所大学 |
·谢 泳· |
撰稿:谢 泳 来源:厦门网【海峡网】2007-09-19 本站编辑转载 (本页浏览:人次) |
民间学者谢泳赴任厦大教授伊始,本报曾于9月12日对其进行独家专访《“平民教授”谢泳:备课也是创作》,向读者呈现了即将走上讲坛的谢泳、引经据典的谢泳和平凡人谢泳,有读者问:做研究做学问的谢泳呢?“一个人、一本杂志、一所大学”又是怎么回事呢?
的确,上述“三个一”主要成就了谢泳成为当代研究知识分子问题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谢泳也因此被评为“公共知识分子50人”。
《海燕》邀请谢泳做客“文学会客厅”,畅谈“三个一”,以飨读者。
※ 储安平——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记 者:这些年来,您以“一个人(储安平)、一本杂志(《观察》)、一所大学(西南联大)”为研究方向,开始了对现代知识分子的关注,您当初是怎样找到这一独特视角的?
谢 泳:1986年起,我在山西省作家协会《批评家》杂志社任编辑,主要研究中国当代报告文学。这一时期,我已对现代知识分子的研究发生了兴趣。西方概念上的知识分子,是指既有好的专业背景,又对社会持有批判性,后一点更为重要。那时中国对现代知识分子的研究刚刚起步。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开始关注储安平,储安平出生于1909年,去世于1966年,《光明日报》原总编辑。他于1946年创办了政论性周刊《观察》,而《观察》又与西南联大紧密相连,《观察》的许多作者都是西南联大的老师,当时西南联大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集中地,所以,我就想通过对这个人及其所创办的杂志的梳理,发现自由主义传统的当代意义。
记 者:为什么选择储安平而不是别人呢?
谢 泳:我关注储安平,因为他早年也是从事文学创作的,出版过小说集《说谎者》和散文集《给弟弟们的信》。储安平在上海光华大学读书的时候,恰好是徐志摩、罗隆基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那教书的时候。储安平是《新月》晚期的一个重要散文作者,他和赵家璧是同学,你注意赵家璧在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的时候,特别感谢过的人当中,就有储安平。
他是有文学背景的作家和思想者,我是由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切入中国现代思想史的。
其次,储安平办过杂志,他于1946年创办了《观察》,这是一本政论性周刊,聚集了胡适、傅斯年等大批作家、学者。(《观察》——介入了一切与国家前途有关的大事)
第三,储安平有过在西方生活的经历,他曾在英国呆过两三年,著有《英国采风录》等书。第四,储安平在年富力强时担任了《光明日报》总编。第五,储安平有过右派经历。这一切表明了储安平是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有着自由主义的理想追求。
记 者:《观察》存在时(1946-1948年),正是中国历史将要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作为一本政论性周刊,它几乎介入了一切与国家前途有关的大事。请问,《观察》的主要撰稿人是哪些人呢?
谢 泳:《观察》撰稿人中有这样三种人:一是企图通过自己办报办刊来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人,如储安平;二是在专业之外对政治怀有浓厚兴趣并试图在具体的政治运作中扮演某种角色的人,如费孝通;三是对政治完全看透而钟情于学术的人,如钱钟书。
储安平、费孝通和钱钟书大体上代表了《观察》撰稿人的三种类型,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三种类型。他们三人都是有专业的知识分子。在自己的专业之外,尚能对社会进步投入一部分热情,这正是现代知识分子的特征。不过他们关心政治的方式却有很大的区别,如刚才所述。 《观察》撰稿人中还有许多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卞之琳、胡适、季羡林、宗白华、马寅初、曹禺、梁实秋、冯友兰、冯至、曾昭抡、傅雷、傅斯年、杨绛、潘光旦、萧公权,等等。
记 者:据说《观察》每到出版的时候,上海的报摊前就有读者排长队购买。您觉得《观察》有哪些做法值得今天办刊物的人借鉴?
谢 泳:借鉴很难,但有几点引人深思:
第一,储安平把《观察》的宗旨定得非常明确,把读者对象也想得非常具体。它的读者就是知识分子,储安平还明确说过,中学生不在《观察》的读者考虑之内。
第二,储安平有强烈的在中国传播自由思想的理想主义倾向和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他能多次设法求得像胡适、傅斯年、任鸿隽、陈衡哲这样一些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健将的支持,而且能够团结和他年龄相仿的第二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观察》的78位撰稿人中,有相当一批是和储安平年龄相仿的同时代人,这是需要一点胸怀的。
第三,储安平作为刊物主编,目标远大,视野开阔,在《观察》的撰稿人中,除了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外,还有一批像任鸿隽、戴文赛、陈维稷这样一些从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专家。第四,储安平同时也能注意求得当时政府内一些文职官员的帮助,让他们来撰写介绍国家有关方面情况的文章。
※ 西南联大——办学经验不能简单模仿
记 者:您对中国现代大学进行研究之后,总结出中国现代大学的成功经验是:一是现代大学建立初期,有功名的旧读书人能居于主导地位,如蔡元培、蒋梦麟等;二是大学独立,三是教授治校,四是学术自由。这些经验,如果我们把它们用于今天的大学,会是怎么样的呢?
谢 泳: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面临的问题。我们研究历史,只能注意其中的事实和经验,至于落实那些东西,不是研究者的事。
我们现在的处境和历史相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所以很多东西不好简单相比。
比如中国现代大学的基本格局是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并存,在私立大学的概念中包括教会大学,在实际经验中是三种类型。那时这三种类型的大学中,都有中国一流的大学,北大、清华是国立大学,南开、厦大是私立大学,燕京、协和是教会大学等等,而现在这个基本的格局不同了。
至于西南联大,也有特殊性。这是一个战时的临时大学,由三所中国北方最好的大学联合组成,当时聚集了中国绝大多数第一流的知识分子,学生也是第一流的,在抗战这个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才出现了奇迹。我们需要的是借鉴历史的经验,简单模仿是不可能的。□
【本站感悟】这里,谢勇教授可能囿于采访的时间等原因,对于西南联大的“经验”并没有展开来谈。本站认为:任何简单“模仿”自然不可能,也是愚蠢的。但是,为何西南联大在抗战的颠沛流离和极端困难中,取得了至今为人无法不称道的业绩,培养的许多人才堪称彪炳史册呢?这其中除了某些偶然的因素,难道没有规律性可言?——并非如此。谢勇教授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节目中,以“西南联大的当代意义”为题所做的演讲,较好地总结了西南联大成功的原因,那足以视为办好一所现代大学的根本经验。
【附录】
储安平(1909~?):中国学者、知识分子。民国时期著名评论家,民主进步争论刊物《观察》社长和主编,兼任复旦大学教授。
《观察》杂志是民国最为成功的大型知识分子杂志之一,梁实秋、钱钟书、张东荪、吴晗、潘光旦、王芸生、马寅初、冯友兰、傅斯年、任鸿隽,还有一些国民政府的驻外使节,如驻法使馆秘书钱能欣、驻美使馆参赞陈之迈等都是《观察》的撰稿人。
在立场上,《观察》始终坚持其民主、自由、进步、理性的立场,储安平始终坚持“不参政但言政”的立场。储安平的评论曾令蒋政权大为恼火,1948年12月蒋介石亲自下令国民党政府查封《观察》,并逮捕《观察》工作人员,酿成当时震惊中外的“《观察》事件”。(点击:参见“互动百科”·《观察》
1949年以后,储安平曾出任《光明日报》社总编、九三学社宣传部副部长等职。
1957年因《向毛主席、周总理提携意见》,被打成“右派”,屡遭斗争、迫害,文革开始,再次在劫难逃,因不堪凌辱和绝望,经历一次自杀未遂,一个月后失踪,至今无下落,可谓“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点击:百度“储安平”)
▲ PPT演示文稿:储安平与《观察》 |
此PPT演示文稿,在“360浏览器”中可以正常显示 |
〖前一页〗 1 〖后一页〗
【延伸阅读】 |
![]() |
|
|
||
(本站 2009-11-05 编辑转载 2021-03-06 更新) |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