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重读历史>【历史钩沉】梁漱溟:曾公然与毛泽东“唱反调”(转载)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相关资料/视频
重读历史——
![]() |
作者:本站汇编 来源:人民网等 获得信息时间:2004/10/ |
梁漱溟,桂林人,年少敏于学,24岁应蔡元培之聘,当上了北京大学的教授,1930—1940年代便成了名满天下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号称“中国最后一个大儒”。毛泽东与梁漱溟二人同庚,他们初识于1918年,在杨开慧的父亲、北京大学教授杨昌济家里,那时毛泽东只是北大图书馆的一个小职员。如此说来,梁漱溟当为毛泽东师长级人物。当然,毛泽东后来将其视为“朋友”。
§ 延 安 畅 谈
1938年1月,梁漱溟到延安就抗战前途和阶级斗争等问题同毛泽东交谈了8次,每次时间都在两个小时以上,最长时通宵达旦。毛泽东记忆犹新地说:“梁先生,您还记得不?民国七年在北京大学,您是大学讲师,我是小小图书馆职员,读到您的《究元决疑论》,还蛮佩服您敢于向名人挑战的精神呢。”
【本站评:可是,当这“向名人挑战的精神”对象成为毛自己时,这“精神”就成了“反动”的了,为此,毛专门写出了《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公开发表,收入《毛选》第五卷),不仅是观点反驳,还将其“封杀”,只是囿于“父辈”、“名人”,并对自己的地位权力构不成威胁,所以并未像对吴晗、邓拓、刘少奇、彭德怀那样置之死地罢了,而是留下了一个似乎毛很有“雅量”、很“民主”的“标本”。】
半个世纪后,梁漱溟还能清楚地回忆起同毛泽东交谈的情景:“他说得头头是道,入情入理,使我很是佩服。可以这样说,几年来对于抗战必胜,以至于如何抗日,怎样发展,还没有人对我作过这样使我信服的谈话,也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文章。蒋介石的讲话、文告,我听过、看过多次,个别交谈也有若干次了,却没有像毛泽东这一次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但是,对阶级斗争等问题,双方有着不同看法,毛泽东并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梁漱溟说:“他不动气,不强辩,说话幽默,常有出人意外的妙语。明明是各不相让的争论,却使你心情舒坦,如老友交谈。”
【本站评:在这里,睿智的梁漱溟先生搞错了——那时毛和中共尚未取得政权,而在1949年以后,梁漱溟没有“与时俱进”,还把毛看作延安窑洞里的毛,竟然公然顶撞毛,还向毛要“雅量”,呵呵,这就搞错了……】
§ 第一次进中南海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梁漱溟就被选为新政协委员。梁漱溟第一次走进中南海,是在1950年3月12日晚,他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特意从外地赶往北京,共商国事。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亲切接见了他。
当毛泽东征询梁漱溟对国事有何意见时,梁漱溟很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如今中共得了天下,上下一片欢腾。但得天下易而治天下难,这也可算是中国的古训吧。”接着,梁漱溟又开始分析时局,借古喻今,从治国安邦,到国之兴亡、民之昌盛。他滔滔不绝地谈,毛泽东饶有兴味地听,不时地点点头或摇摇头,以示同意或不同意。最后,梁漱溟真诚地望着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纵观本世纪以来的中国,要长治久安,殊不易啊!”
毛泽东笑了,他也望着梁漱溟,说:“治天下固然难,得天下也不容易啊。”又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齐心协力,治天下也就不难了。”梁漱溟觉出了毛泽东话语的分量和对他的期盼,重重地点了点头。这天,毛泽东留梁漱溟在家里吃了饭。
§ 反对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前夕,毛泽东约见了梁漱溟,征询他对此事的意见。毛泽东出兵援朝的决心已定,从他的内心来说,是希望得到梁漱溟的支持的。但毛泽东失望了。
梁漱溟对毛泽东的决定不敢苟同。他说:“新中国刚刚成立就卷入朝鲜战争,与美国人直接打仗,后果会怎么样呢?”他认为出兵援朝绝非上策,希望毛泽东再做考虑。
毛泽东没想到梁漱溟对这场伟大战争会抱如此不积极的态度,他没有批评梁漱溟,但这次谈话不欢而散。
§ 反对“总路线”
1953年9月中旬,中共中央邀请100多位民主人士征求对党的“总路线”的意见。
梁漱溟在会上发了言,大意是说:有些农村干部把持乡政权,违法乱纪,生产没有搞好,农民吃不饱,跑到城里当小工。有的露宿街头,设锅造饭,影响市容。公安部门今天把他们送回去,明天他们又来了,“工人农民的生活有九天九地之差”。工人在九天之上,农民在九天之下。希望共产党进了城不要忘掉了农民。对农民施行仁政,要体恤农民云云。
针对梁漱溟的观点,周恩来批评说:梁漱溟说工农生活“悬殊”,相差“九天九地”,好像他代表的是农民,实际上他是代表地主说话,是挑拨工农联盟的。对梁的那套主张,不能接受,应该断然地拒绝。
【本站评:周恩来此说法是霸道的,逻辑是不通的。不是农民就不能说维护几亿农民利益的话吗?这符合逻辑吗?毛泽东、周恩来等既非工人也非农民,为何就能代表“全国人民”?要真正反驳梁漱溟的观点,只能说说梁说的是不是事实,符合不符合逻辑。而事实证明,梁漱溟说的是事实,对农民的剥夺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注意扭转,至今仍未与城市公民取得平等权利,比如,非农业人可以买地、建工厂、私人购置机器等生产资料,而农民却没有任何获得土地的权利——而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恰恰是与工厂的厂房、机器一样,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在周恩来讲话时,毛泽东亦不时插入一些分量极重的话:“讲老实话,蒋介石是用枪杆子杀人,梁漱溟是用笔杆子杀人。杀人有两种,一种是用枪杆子杀人,一种是用笔杆子杀人。伪装得最巧妙,杀人不见血的,是用笔杆子杀人。你就是这样一个杀人犯。”
毛泽东把目光转向全场,说:“梁漱溟反动透顶,他就是不承认,他说他美得很。他跟傅作义先生不同。傅先生公开承认自己反动透顶,但傅先生在和平解放北京时为人民立了功。你梁漱溟的功在哪里,你一生一世对人民有什么功,一丝也没有,一毫也没有。”毛泽东还说:“假若明言反对总路线,主张重视农业,虽见解糊涂却是善意,可原谅;而你不明反对,实则反对,是恶意的。”
【本站评:梁漱溟现在应当看到,当今的毛已不是延安窑洞里的毛了。那时梁漱溟看到的毛对不同意见的“不动气,不强辩”已经荡然无存。这是梁漱溟的大失误了,亦可谓聪明人的“大糊涂”——尤其还是在公开的会议上。】
梁漱溟对这一批评不服,便写信给毛泽东申辩道:“你说反对总路线,破坏工农联盟,我没有这个意思,你说得不对。请你收回这个话,我要看看你有没有这个雅量……”毛泽东未予理睬。
梁漱溟犯上了桀骜不驯的牛脾气,死活不肯认错,在9月18日的大会上,再一次朗声质问毛泽东:“我还想考验一下领导党,想看看毛主席有无雅量……因为党常常告诉我们,要自我批评,我倒要看看党的自我批评是真是假!”
结果梁漱溟被会场上一阵阵狂暴的呐喊“不听梁漱溟胡言乱语”、“民主权利不给反动分子”、“梁漱溟滚下来”淹没了。
【本站评:梁漱溟大约做梦也不会想到:为几亿农民说话,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说话,竟然会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他压根儿没想到,他面对的是“运动群众”的高手。】
后有“高明人士”提出,请主席团表决,看让梁漱溟讲话的人多,还是不让他讲话的人多,少数服从多数。主席团接受了这个建议。执行主席高岗宣布,关于让不让梁讲话的问题现在进行表决。毛泽东补充道:这个问题不是政府委员会所列的议程,列席的同志也可参加。表决赞成梁讲话时,毛泽东带头举手,政府委员中的中共委员也举了手。毛泽东边举着手边说:“梁先生,我们是少数啊。”
【本站评:提出这一建议的人确实“高明”。可执行主席高岗此时大约也未曾想到,没过几年,自己竟然成了“反党集团”;而伟大领袖更是“高明”,看,说的、做的,多“漂亮”!他很清楚在眼下执政党强势执政的氛围中话语权在谁的手里——面对毛及一系列中央领导,站在执政党一边的只能是多数。】
高岗接着宣布不赞成梁讲下去的举手,到会的大多数,特别是民主党派的朋友立即举起手来。梁还想再说一句话,会场上立刻有人大呼:服从决定,梁漱溟滚下来!梁漱溟被轰下了台。
【本站评:看,多“民主”啊!干得多“漂亮”!】
从此,梁漱溟就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消失了。
毕竟梁漱溟是毛的岳父杨昌济教授的朋友,也算是毛的师长——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梁漱溟的问题属于思想问题,不是政治问题。他的政协委员照当,工资照发,也没有受到任何正式的处分。由于闭门思过,一言不发,他还幸运地躲过了1957年的“右派”帽子。
自这场争论后,梁漱溟与毛泽东不再交往。
§ 与“文化大革命”唱反调
1974年2月24日,81岁高龄的梁漱溟衣冠楚楚,提着鼓鼓囊囊的皮包走进政协会议室。他把讲稿、参考书、笔记本整齐地放在茶几上,站起来向大家鞠了个躬,就像当年在北京大学讲坛上授课那样侃侃而谈,题目是《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他从阐述中国文化入手,肯定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上的成就,并针对当时所发的中央文件《林彪与孔孟之道》说:“林彪是不是要走孔子之路、行孔孟之道?我却不敢相信。我不认为林彪是受害于孔子。所以,我的态度是:不批孔,但批林。”
他的这番话,完全是跟“中央文革”唱反调的。消息传开,轰动了北京城。
于是,全国政协的“批林批孔”发展成了“批梁”。
从1974年3月至9月,大小批判会开了100多次。给他扣的帽子是“孔老二的孝子贤孙”、“孔孟之道的卫道士”。 梁漱溟的态度是:“我不再申说,静听就是了。”所以他每会必到,到则沉默。
§ 在韶山的“悔悟”
后来有一年,梁漱溟到韶山参观。一见毛泽东故居地道的农舍房子,想起毛泽东世代为农的家庭背景,这位老人的心情复杂。梁漱溟对陪同人员谈起当年和毛泽东争论的事,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很为难。”
【本站评:有人总拿梁漱溟的“悔悟”说事儿,好像梁漱溟认识到自己“错了”,其实从本文所引梁漱溟的话来看,他所谓的“悔悟”,也只是在“态度”和“场合”的“不当”上而已,他丝毫也没有说自己当年说错了什么。而梁漱溟为何要做如此表白,其实也未必三言两语可说得清道得明。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尊重史实并以正确的逻辑去思考,不难有正确的判断。】
(本文除“本站评论”,资料来源于《党史文苑》2004年第3期/人民网))
〖前一页〗 1 〖后一页〗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