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发展史>当代小学语文教育: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历史回顾(从昨天到今天)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小学语文教学新论》与《课堂教学实例分析》是安徽省教育厅和芜湖市教科所组织编写的一套教师培训用书,是服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成果,综合了参与编写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观点新锐、客观、科学性强,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这里发布的是本站斑竹执笔撰写的部分,与同仁交流。 |
《小学语文教学新论》: 一、引 言 |
当代小学语文教育 |
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历史回顾:从昨天到今天 |
撰稿:应学俊等(选自《小学语文教学新纶》/安徽教育出版社) 本站2006-10 编撰发布 (本页浏览: 人次) |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论及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时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如此重要,我们必须花大气力搞好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要搞好小学语文教学,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就必须了解小学语文教学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变化过来的;因为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并非从天而降,而是历史发展、演变的结果。所以,为了把握好今天,我们有必要了解昨天,以总结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发现规律,利用规律,并上升到理论,更好地指导今天的教改实践。
然而,仅局限于研究中国的情况还不行。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当今世界尤其如此。因此,我们还必须有历史的视野和国际视野。
人类已经进入了科技、社会高速发展的21世纪——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数字化生存渐成现实、知识经济正向我们张开双臂;APEC会议于21世纪的起始之年在我国上海成功举行,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正向中国走来;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已使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交流极其迅捷。因此,闭关锁国地研究问题,必然会产生坐井观天的局限性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更好地把握今天、预见明天,我们就必须站在世界母语教育发展的背景前,继往开来,从中国和世界母语教育的“昨天”和“今天”中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完善理论,以历史的、系统的观点,有联系地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今天和明天。
“昨天”、“今天”和“明天”,构成了历史发展的轨迹,呈现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眼光、社会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经济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小学语文教学,才能把握其本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读史可以明智”,只有“察古今”才能“知未来”。所以本章我们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历史作一扫描式的回顾,并从世界母语教育发展和变革的大背景下,展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这样我们才能找准自己的坐标,思路清晰地投入新世纪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实践,开创新的业绩。
一、古代到近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历史回顾:从昨天到今天
在我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小学教育中几乎没有专门的语文学科,语文与史学、伦理学常常融为一体。古代儿童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两汉唐宋开始重视儿童识字教育和句读训练,教材通常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急救篇》之类的启蒙课本,其内容往往是识字为主,且记诵与修身教育“整合”。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为私塾,个别教学或三五人至十人上下的小群体教学为主。这种情形可从鲁迅的三味书屋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窥视一斑。
最初的“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法。 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开办学堂,1902年颁布了 《钦定学堂章程》。从此,我国小学制度开始建立。小学设立国文一科,取代了读经、讲经。尽管当时“国文”的内容还没有完全摆脱经书的影响,然而“国文”单独设科,确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学科意义的语文教学的开端。
师范教育也是从清朝开始的,“教授法”这个概念也随之产生了,并且有了“各科教授法”,当然也包括国文的教授法。
“国文科”改为“国语科”。 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宣扬“科学与民主”,也推动了学校国文课程的改革,显著标志是提倡语体文。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于1920年明令全国将小学“国文科”改为“国语科”,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它标志着教育界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的提高。这一名称一直保留到新中国诞生初期。语文学科的“交际性、工具性”已经得到了认识和确认。
语文教育史上第一部以教科书形式写成的语文教学法专著。 在教学方法上,当时任职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合一”的主张,提出要以“教学法”的名称来代替“教授法”,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是极有意义的一件事。
陶行知的主张曾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是由于“教学法”的名称毕竟更全面、科学,不久便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教学法》,这是语文教育史上第一部以教科书形式写成的语文教学法的专著。当时的语文课,小学称“国语”,中学称“国文”。所以,黎先生所著教学法,无疑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民国初年倡导新教育的人士,已经开始痛斥注入式教育的弊病,提倡问答启发式。这些,带来了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有些地方改革的步子还很大。教材形式和教学内容的重大革新。以后,又见小学儿童所读的国语,多为常识题材,内容较枯燥,遂着手改革国语教材,以童话、故事、儿歌、谜语等为主。各书局编印了多套以儿童文学为中心的小学国语教科书。这可称之为教材内容的革新。
我国小学教育史上第一部《小学课程标准》。1929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陪颁布《小学课程暂行标准》。此后,“课程标准”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1950年。在《标准》中,国语科仍包括说话、读书、作文、写字四项;关于教学目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都较前详尽,尤其是教学方法的指导。说话、读书、作文、写字的教法共列27点,并规定了教法的总则:强调分步练习的原则,作文以实际需要为动机,练习方式多变换,语法教学不呆板,各项作业成绩的批评指导则充分利用现成的量表;积极开展课外表演、讲演、作文比赛等,以提高学习效率。
1932年,民国教育部颁发的《小学课程标准》,是在1929年《小学课程暂行标准》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也是我国小学教育史上第一部《小学课程标准》。其中《国语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更为明确、具体,教学内容也作了一些修改。在作文方面提出要利用环境,随机设计,使儿童口述或笔述,不仅练写普通文,还提出要写实用文。在教学方法方面,注重儿童的实际。例如,开始作文时可指导儿童练习写日记,注重内容的价值,而不仅着眼于方式。批改作文要多保留儿童本意,以调动儿童写作的积极性。《标准》强调儿童本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意儿童化,使他们从被动变为主动。这些无疑都吸收了国外教育(如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一些做法和理论。
1936年、1942年又经修订分别颁布了《修正小学课程标准》、《小学课程修订标准》。1948年再次修正,颁布了《小学课程第二次修订标准》。修订后的《国语课程标准》,除课时有所减少外,其他方面无明显改动。在国语时期尚未颁发小学单科的课程标准,《国语课程标准》均在《小学课程标准》中独立成章。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不断革新。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相继出版了多种小学用的初级和高级《国语读本》。那时教育界采用了较为科学的方法进行默字、识字、默读等测验,编制了写字、作文量表,并编辑出版了供教师阅读的单一的小学国语教学法。例如潘仁等编著的《小学初级国语科教材和教法》和《小学高级国语科教材和教法》,沈百英编的《小学说话科教材和教法》,张粒民编的《小学作文科教材和教法》,沈善芝编的《小学写字科教材和教法》等。小学国语教材教法从综合的小学各科教材教法中独立出来进行研究,是语文教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长期国文、国语教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以读写实践为主的小学国语教材教法的体系。
总之,从我国古代到19世纪末开办学堂,直至新中国诞生前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管其科学性如何,我国确已基本建立了一套汉字教学、文章(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体系。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这些实践与理论,是我们今天在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时常常应该回顾和审视的基础,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
因此,我们应批判地看待历史——既要从中受到某些启迪,发现和总结出一些规律,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也要看到哪些应该是摒弃的、不符合规律的观念和方法——既有继承,更有发展和创新,这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参与讨论】 你发现当代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有那些古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子”?哪些是可以或已经继承、发扬的,哪些是必须扬弃的? |
2002年4月
(点击到下页:二、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进程回顾……)
(点击这里:返回目录页)
相关链接 : |
![]() |
||
关注本站 教育类栏目: |
教育理论 | 教育随笔 | 语文教育 | 教育视频 | 行知研究 | ||
〖前一页〗 1 〖后一页〗 |
|||
(本站 2006年10月 编辑发布 / 2018-11-23 再次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