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发展史>当代小学语文:随社会、政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小学语文教学新论》与《课堂教学实例分析》是安徽省教育厅和芜湖市教科所组织编写的一套教师培训用书,是服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成果,综合了参与编写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观点新锐、客观、科学性强,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这里发布的是本站斑竹执笔撰写的部分,与同仁交流。 |
《小学语文教学新论》: 二、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进程回顾 |
当代小学语文教育 |
随社会、政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
撰稿:应学俊等(选自《小学语文教学新纶》/安徽教育出版社) 本站2006-10 编撰发布 (本页浏览: 人次) |
了解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在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理论论争,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了解小学语文教学思想、观念发展的轨迹,找到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处在怎样的历史坐标上,从而更好地理解今天提出的一些教学理念、原则和要求,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但社会发展、政治变化毕竟不可与语文学科性质、特点的变化划等号——从这层意义来说,中国中小学语文教育,有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语文学科本身的学科性质、特点和规律,对语文教育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某些时期负面影响巨大。(此段为2018年个人修订,非原版书中所有。下同.)
1、当代小学语文教学随社会、政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时,将“国语”正式改为“语文”(叶圣陶先生当时主持教材编选工作)* 。小学语文教学突出了学科的性质与特点,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很大的进步。
建国初期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一方面继承了中央苏区、抗日根据地等老解放区语文教学的传统,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学习乃至照搬了苏联的一些教育理论和经验。这当然与当时的国家和国际政治格局有关。上述发展和对小学语文教学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在1950年教育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1956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都有所体现。
1958年,由于我们工作中的失误,加之与苏联出现政治上严重分歧,直至关系破裂,国民经济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党和政府开始对全国各方面的工作进行调整。围绕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也进行了自身的调整。教材的选文力求规范性、典范性,小学语文教学强调“多读”“多练”,对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作用,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随着语文教学中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明显倾向,以致影响语文教学质量,引起语文界乃至教育界广泛的论争。
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持续了10年的动乱。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基本停顿,竭力强调所谓“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政治代替了一切,也主导了语文教学的一切。“革命”口号、语录、报纸的社论、评论员文章成了语文课的教材内容。高考废除了。工农兵中看谁的表现好、谁“手上的老茧多”便可以上大学。任何教育规律在这里都必须服从所谓“政治”的需要。这必然带来包括小学语文教学在内的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大混乱、大倒退,其后果之严重可想而知。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党和国家实现了拨乱反正。终于还教育及小学语文教学以本来面貌。1978年,总结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国家教育部制订颁布了第三个《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从教材编写到教学要求,都作了重大改革,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比较科学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和改革从这里起步了。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国门打开了,中国迈开了走向世界的坚实步伐。小学语文教学界开始立足本国,放眼世界,以开放的视角研究过去和今天,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民主的蓬勃局面。其显著标志是“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年会”于1980年7月22日在大连召开,并正式出版、发行了名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上、下册)70余万字的会刊,汇集展示了全国小语界的研究成果。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给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注入了思想的活力。
党和国家愈来愈重视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1986年、1992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全面改革,国家教委先后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多次作重大修订,如对于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为“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也开始比较全面地定位为“识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的情趣”等等。尽管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尚有一些不足之处,但与“文革”相比,在当时无疑是巨大的进步,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勃勃生机,跃上了新的台阶。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矫枉”往往“过正”,一种倾向常常掩盖着另一种倾向。
在教育拨乱反正、大改革、大发展的同时,国家恢复了高考,国家急需各类知识型人才,必须重视科技教育成了人们的共识。人们逐渐又认识到知识的重要,可由此带来的副产品是古已有之的教育“功利主义”又回来了——读书成了获得谋生手段和晋升的阶梯,几乎完全忽视了基础教育在促进每一个学生良好素质形成方面、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必然的的重要功能;也忘记了面向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关怀,一切瞄准能博取功名的考试。学校让学习困难生、“发展滞后生”坐“冷板凳”、入“另册”,教育不能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丢掉了教育的全民性、公平性,形成了客观存在的“应试教育”模式。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瞄准着重点初中和重点高中的升学考试,高中则瞄准着全国的统一高考或考重点大学。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古代科举考试博取功名的影子,似乎又想起了《儒林外史》中的范进。
教育是培养每一个人、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尤其应该是这样的。但在客观存在的“应试教育”中人们关注的只有“分数”,而忽视了精神生活在人的成长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忽视了基础教育中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这样一件重大的事情。一些不该发生的触目惊心的教育悲剧和令人警醒的现象常常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见诸报端、电视等媒体。
这些虽是教育整体上存在的弊端,但同样严重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与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几乎被抹杀殆尽,形成了包括小学语文教学在内的教育改革的“瓶颈”——例如,如果说小学教育改革或实验在中低年级还有所开展的话,而小学高年级就自然成了教学改革或实验的“禁区”,因为他们也将和初中、高中毕业生一样准备去“应试”各种重点中学,在家长、老师的逼迫下去“博取功名”——在小学毕业班,竟然也有家长或教师喊出“人生能有几回搏”这样的口号。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制订了《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吹响了教育改革新的号角,小学语文教学与整个教育界迎来了教育全面改革的又一个春天。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将经过实验,在全国全面实施。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以至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改革的继续和升华,它标志着小学语文教学及科研的深入发展,反映了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乃至教育整体认识的与时俱进、不断深入,折射出我们国家社会以及政治民主的进步与完善。
本书后面的章节将有较多篇幅阐述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改革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所以在这里暂不对它具体介绍和阐述。■
【参与讨论】 阅读本网站“语文教育”栏目中作者署名“木棉”的《为语文叫屈》一文,读后可以讨论讨论,看看语文教学的症结何在?如何改革? |
2002年4月
(点击到下页:文、道之争:对语文学科性质、特点的认识之争)
(点击这里:返回目录页)
相关链接 : |
![]() |
||
关注本站 教育类栏目: |
教育理论 | 教育随笔 | 语文教育 | 教育视频 | 行知研究 | ||
〖前一页〗 1 〖后一页〗 |
|||
(本站 2006年10月 编辑发布 / 2018-12-03 再次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