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语文教育>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不同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之争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
《小学语文教学新论》与《课堂教学实例分析》是安徽省教育厅和芜湖市教科所组织编写的一套教师培训用书,是服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成果,综合了参与编写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观点新锐、客观、科学性强,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这里发布的是其中本站斑竹执笔撰写的部分,与同仁交流。 |
教 育
![]() |
![]() |
安徽·应学俊 |
撰稿:应学俊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编辑发布 |
【说明】本文选自安徽教育出版社早些年出版发行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论》,本篇为笔者撰写。 |
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的问题也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史上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也可以说古已有之。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基本均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直到清朝末年,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才提倡随课文分散识字。但由此,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的论争也就开始了。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小学语文教学界出现了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等多种识字教学方法的教育实验和理论探讨,非常活跃,各自也都取得了较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成果。但和以往不同的是,国家对不同的识字教学方法、理论等教育实验给于同样的支持,只要不违背基本的教育规律、认识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只要有成效,就鼓励探索性实践,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现了一定的学术自由,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科研和改革的发展。目前在我国仍然存在不同的教材版本和不同的识字教学方法,比较成功的还有“字族文识字”法、“字理识字”法、“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双脑识字”法(将学习双拼码、识汉字与学习计算机汉字输入结合起来)等等 *。
其实,各种识字方法常常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就吸收了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等流派成功的经验和各自的长处,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在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编写了相应的内容——比如除随课文分散识字外,还编写了一部分“归类识字”这样的教学内容。
识字教学的方法的探索和改革并没有完成,它将一定会随着教育科研的深入发展而越来越科学、越高效。识字教学乃至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探索与其它学科一样,是无止境的。
有关识字教学方法的“资讯链接”——
关于识字教学的方法、流派:据中国课程教材研究所崔峦先生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杂志2001年第2期撰文介绍,这里摘要如下——
1、集中识字:1958年有辽宁省黑龙江北关实验学校首创,1960年北京景山学校加入,文革后中央教科所投入研究,形成“两山一所”的集中识字教学流派。集中识字直接承继蒙学识字教育的经验,旨在通过一、二年即快速大量识字,使学生尽早做到能大量阅读,来解决识汉字和学汉语的矛盾。研究和实验是有成效的。
2、分散识字:1958年由江苏南京的斯霞老师实验成功的一种注重音、义联系,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为主要特征的识字教学方法。它与集中识字以字形为核心不同,强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后来被称之为“分散识字”、“随课文识字”。其经验是成功的,效果也是显著的,运用较为普遍。
3、字族文识字:由四川省井研县鄢文俊等1960年开始探索,1980年成型并开始实验的一种识字方法。它在传统识字经验和集中识字等经验的启发下,认为在汉字中有一定数量具有派生能力的“母体字”,“母体字”几乎可以衍生出几乎所有的常用字,称为“子体字”。实验者对字族文识字作了如下概括:“组字为族,因族设文,族为文统,族文相生;学文识字,披文见族,族字类推,环环扩展;以读促识,以识促读,文熟字悉,一矢两的。”——例如,围绕母体字“青”以及衍生的子体字(合体字)“请、清、情、晴、睛”,编写字族文课文《小青蛙》:“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请你保护小青蛙,它是庄稼好哨兵。”这是一项有特色、有成效的实验,在部分地区有所推广。
4、注音识字(全称“注音识字,提前读写”): 1982年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一些专家的指导下,黑龙江省首创的识字教学方法(也称之为“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语文教学改革实验,编写了一至六年级的语文课本)。这一实验的特色是充分发挥汉语拼音在识字、阅读、作文中的多种功能,使听、说、读、写同时提前起步,相互促进,达到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和同步识字的目的。这就从发展语言入手,解决识汉字和学汉语的矛盾,使初入学儿童不致因为完成繁重的识字任务,而中断语言的发展,从而影响思维的发展,而寓识汉字于语言发展之中。该项实验在十个省市得到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5、字理识字:这是90年代初由湖南省岳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贾国均提出的。这种识字方法,揭示和解析字理,以使学生牢固建立汉字的形音义之间的联系,此为核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是基本和有效的方法。这种识字教学方法适用于任何一种语文教材,不增加学生负担,而达到强化儿童对汉字音形义的记忆,能有效地预防错别字的产生和减少错别字,有利于儿童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6、双脑识字: 1991年上海市实验学校引进“智能双拼”编码后创造的一种新型的识字教学方法。这种识字方法将学习双拼码、识汉字与计算机汉字输入结合起来,学生在认读字、词、句的过程中,巩固双拼字母的拼读,在进行文字输入的过程中复习认读的生字词,实现了电脑、双拼、识字的同步学习。这一识字法把学习语文和普及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电脑学习语文,利用电脑更快地开发人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到1997年,还编制了与教材紧密配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语文电子学本》,包括“学习性内容”、“练习性内容”、“创作性内容”、“信息性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人机对话”互动阶段,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当然,该项试验还在进一步不断完善之中。
(点击这里:到《小学语文教学新论》相关目录)
【延伸阅读】 |
![]() |
|
(本站 2008-4-19 发布 / 2016-10-17 更新) |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