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教育理论/教育随笔>应学俊:从大学生同居现象 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P.2.)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本站时政评论目录
![]() |
原创撰稿:应学俊(本站)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编辑发布 |
(点击这里:承上页) |
据了解,2006 年以前,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马哲、毛概、邓论”,几乎没有其它课程。自然,这样的课程设置不是以人为本的,而是客观上继续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在网上随便搜索就可以找到在“毛概、邓论”课程上睡觉、吃东西、看小说、男女生公开卿卿我我的照片——看来,不按培养人的客观规律办事,即便再想“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也是白搭。
君不见,网易报道中不喜欢马哲、毛概、邓论一类课的大学生可不在少数(链接)!一位大学生在他的博客中写道:“记得考马/毛的时候都是考试前一天去通宵教室背一晚上,8 点开考,10 点准时忘光!”这样的“突出政治”有何效果?从当今经常见诸报道的某些官员似乎“政治合格”(坚决听话服从上级)但“道德沦丧”(如嫖奸幼女、学生等)来看,无疑,这与注重“政治”而忽视道德这一为人之基石不无关系。
2006 年开始,陆续出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新教材,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变成由四种教材组成:①马哲;②毛概邓论“三个代表”;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该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倒是与学生学会做人关系比较密切的,但只占全部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内容的四分之一,其余还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 为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思想道德教育”?
2004 年中共中央发出的问件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高校直接旨在“育人”的公共课为何非要叫做“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思想道德教育”?为什么不能与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乃至生活更多涉及、更贴近一些?为什么不能遵循邓小平关于“初级阶段”理论的精髓来指导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在内容上始终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大、空、全”的毛病?
如果说,中共中央国务院所发出的只能是宏观上指导性意见的话;如果说上述《意见》中已经涉及“公民道德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这些概念,如果说这中已经包含了性伦理、性道德等“育人”教育内容的话;那么,大学的基层单位是否能把已经成为严重问题的性伦理、性道德教育内容“拎”出来组成专门的教材,有重点地落实相关的教育和活动呢?根据事实,我们只能感到非常失望。性伦理、性道德等“育人”教育已经淹没在那些“大、空、全”的内容中去了,而且,如果直言的话,有的几乎是老调重弹。
当有学生跑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设计、编写者前面去了的时候,我们不知道那些“德育专家”、“教育家”们作何想?
——笔者不能不想到央视网站曾经有一篇这样的报道:《从地下传阅到公开出版——大学生写“性教案”》(点击浏览)。说的是一位在校的“观念开放,行为保守”的女大学生,看到高中、大学女生缺乏性知识、性道德而屡屡受到伤害的触目惊心的现实,为了姐妹、同学们的幸福,她独立而艰难地写出了有关这方面的“教材”,现在将公开出版。这难道还不能给我们的大学教育以深深的启示和警醒吗?我们还要在“大、空、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路上走多久呢?现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合理、科学、有效?教育不以人为本而是“念念不忘政治”,这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吗?课程设置、教育思想就不需要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了吗?
在面对大学生同居现象的教育方法上,重堵轻疏,重管理轻引导。我们似乎没见到多少高校有效的性伦理、性道德教育研究或活动的报道,在诸多大学生辩论会上也没有见到这方面内容的“辩论”;倒是有另外两方面的报道比较多:一是处罚,勒令同居且弄出“问题”来的大学生双双打背包退学走人等等;二是在校园里免费发放安全套。——引导乎?鼓励乎?无奈之举?抑或是后者?
不错,爱国主义大道理要讲,奉献精神、革命理想教育也很重要,但它们只能是“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且并非主要部分。因为,“教人要教心”,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清楚地知道在当今社会,大学校园里的学生们整天想的是什么,困惑是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心对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还是下意识地坚持所谓“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那就太幼稚了。我们不可忘记,我们面对的是正值青春逆反期的大学生群体,我们如果不能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大学生们整天被那些与生俱来的有关“人欲”的问题和现象困扰着,整天陷在出双入对、卿卿我我乃至男女混居一室的充满诱惑、使人迷惑的氛围中,那些“无产阶级政治”大道理的教育能奏效吗?对于天地人伦都还认识迷糊,他们的思想境界能上升到“爱国主义”、上升到“刻苦用功、建功立业、无私奉献”上吗?面对那些在卖淫嫖娼“是否合情合理”的问题上还十分困惑乃至焦虑的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面对那种片面认为不论何种形式“性欲的压抑并不合人性的”的大学生,我们去侈谈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否太过“跨越”某种阶段了?“思想政治教育”难道不也同样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之分吗?我们的大学老师们应该非常熟悉在“毛概”、“邓论”课堂上,很多学生打呼噜睡觉、看闲书、窃窃私语谈心的场面;大学老师们应该更熟悉大学生们关于“毛概”、“邓论”课程的顺口溜以及诸如“逃掉讨厌的毛概课逛后海吃海底捞”的事情……(右图:来自网络,“毛概课上我们比赛涂指甲油……”)
诚然,高校中性教育正在普及,普及到在校园里免费发放安全套、甚至在学生集会上演示其使用的程度了。这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但是有没有想到过与此举同时存在的负作用呢?有没有想到过与此举相伴的应该有更透彻更使人信服的性伦理、性道德教育呢?有没有想到不让大学生们产生诸如上述“叙事三”中所提到的那些问题的困惑呢?
从本文开头所叙述的三方面实例可以看到,俄罗斯专家所说的还是很实事求是的,他们说: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性教育,堪称“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大问题”。
大学德育——政治教育乎?道德教育乎?笔者认为,主要应当是后者。
● 结 语
现在的大学生的状况,将预示着未来社会主流的状况!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事求是地变为“思想道德教育”?为什么不能让它与人的尊严、终极价值 、普世的人生哲理、为人之道德紧密联系起来?为什么不能少一些(并非取消)学生不可能真正关心的政治理论,多体现对青年学子的终极人文关怀,使教育真正成为“育人”而非培养政治工具的教育?——只有对人伦道德有正确的认识和实践,人才可能成为起码的“人”。
“让大学生们独立、自主,让他们自己选择他们的生活方式,别人不要越俎代庖,他们已经是成人了”——这都是不错的;但从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言,难道不应当让他们在不糊涂的情况下,在对天地人伦以及价值观有基本正确认识的情况下自治、自立、独立选择,这难道不是教育的责任?这是可以忽略的吗?否则,学校的存在有何意义?大学的存在有何意义?
2005/3/6
2008/1/11 修订
(全文完,点击这里:返回前页)
【延伸阅读】 |
![]() |
|
(本站 2005-03 -06 编辑发布 / 2019-02-23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