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教育理论/教育随笔>应学俊:改革高考——用好教育改革的“指挥棒” (P.2.)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本站时政评论目录
改革高考:用好教育改革的“指挥棒” |
·安 徽 / 应学俊· |
(本文 2009 年获教育部、中国教育报联合颁二等奖) |
原创撰稿:应学俊(本站)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 2010年2月 编辑发布 (本页浏览:人次) |
(点击这里:承上页) |
文科考试、判卷的方法应进一步改革。 尤其文科一些简答题、论述题,判卷时设置基本的答案要点是需要的,但应当有不同的多种可能性答案——理科中解题的方法还可以有多种,何况文科?对于判卷标准以外的答案应慎重对待,不应轻易判全错,而应当以答题的逻辑性和必备知识的运用情况为判卷标准;对有创意的答案,即使少答了某个“要点”,只要言之成理,就应当给相应的成绩,绝对不应拘泥于所谓“标准答案”,而应认真对待,慎重判卷。
笔者曾亲历过这样的事情:某中学生学习认真,在做学校发的政治、历史“练习册”上题目时,自己思考并结合课本中的某些论述答题。结果,被老师打回来全部重做,说是该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明明练习册后附有标准答案,为什么不抄上去?用自己的话答,考试时找不到应有的“要点”是要扣分的!(也许这位老师也不错,现在对简答题已经到了电脑扫描阅卷的地步了……)结果,该生只好重新抄一遍答案!——呜呼,如此“作业”,如此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如此“教育”!!这样的所谓“教学”激励什么?弘扬什么?将把学生引向何方?这是显而易见的。可目前,这种所谓“教学”正充斥在我们的中小学里!
适当降低高中课程的难度和深度,适当减少教学内容。 高中阶段仍为通识教育,而非专业教育。所以高中某些课程的难度、深度完全可以降低一些,更无须将大学的某些内容放到高中来“渗透”。发达国家的中小学课程内容大多比中国浅,负担也远比中国的中小学生轻,即使高三,每天也只上四个小时左右的课,绝无“补课”、增加学习时间一说。从表面看,他们的学生没有我们这里的学生掌握的知识多,但从长远看,他们的人才并不比中国少,创新意识却比中国学生强得多。这是值得研究和考察的。
高中课程适当降低了难度和深度,语、数、外以外的课程即可在高二至高三上学期全部结束,通过全省统一测试。由此腾出时间来准备高考,不仅学生的负担可以轻松一大截,而且也有时间在能力培养上多下点儿功夫。这是“负负得正”、相反相成的关系。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曾这样说:“培养独立思考、判断等综合能力远重于获得专业知识,应始终置于首要地位。如果一个人既掌握了某一学科的基础知识,又知道如何独立思考、工作,他不仅一定能找到生活出路,而且还会很快调整自己去适应各种变化并取得进步,比起那些只掌握了详细专业知识的人所能做的要好得多。”然而我们的教育距此难道不太远太远吗?有的简直是背道而驰了。
在研究给学生“减负”时,曾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考现成的“死”知识比较容易,学生负担不太重,而考能力方面的东西,很多同学的成绩会较差。其实殊不知,越是这样,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负担越重,而能力却越来越差,对学习——这一原本应当兴趣盎然的事情却索然无味,乃至厌学。造成恶性循环。而对于那些确实发展滞后的学生(即所谓“差生、后进生”),如果不用非标准化的个性化考试方法来衡量,而是用一把绝对“标准”尺子来考核,不论怎样考,他们只能是“滞后”的。有经验的老师都会清楚这样的事实。而比较注重能力考查的测试将成为“指挥棒”,直接引导教与学方向的拨正,有些“后进生”也未必不会有所进步。
三、改革“加分”条件
在我国的中考、高考升学中,常常会有“加分”的政策。如果从政治的角度考虑给少数民族、港澳台胞子弟等类似因素加分,当然另当别论。但给各种获奖或“特长”加分则往往成了有负面效应的误导,如三好学生、竞赛获奖、运动会获奖、艺术考级、英语考级等等。这些加分政策导致那些“评奖、评优、考级”异化为高考、上大学入场“附加券”而失去了本身原有的应然属性,滋生出腐败、弄虚作假等诸多弊端。早已是乱象之集大成了。
窃以为,国外有些做法的确值得借鉴。在有些国家,压根儿就没这些证书和加分政策,但他们在录取学生时有一个考试以外的因素是必须要看的——那就是曾经有多少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记录(如社区服务、做义工的记录),也有的国家看重学生曾经有过怎样的小发明、小创造的记录。这些记录不会导致加分,但会导致同等情况下的优先录取和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和中国的“加分”相比较,这些举措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倒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意义;而这,在中国恰恰是被基本忽略不计的。在应试教育、分数第一的中国教育里,在所谓“公平”的高考指挥棒下,一切由“分数”说话,“思想品德”表现的考核降低到是否进过派出所受过某种处罚。除了分数,我们的教育还有一丁点儿可怜的“终极人文关怀”和正面激励吗?
此外,国外在大学录取新生过程中,高中教师的推荐信也很重要,大学录取新生时会认真阅读这些推荐信。“推荐信”当然也不会导致“加分”,但它帮助大学录取新生时更全面衡量学生的基本素质。中国的朋友也许要说,那推荐信上不是尽说“好听的”吗?——是的,笔者为此曾与外国朋友求证这一问题,他们愣了半晌,然后笑了:“老师们不会拿自己的信誉度开玩笑的。说假话?夸大其词?一旦戳穿,这会进入诚信系统成为不良记录的,他还想不想当老师了?”——哦,诚信,在国外是如此重要!而在中国当下,一餐饭也许就能改变一个学生的毕业评语(当非每一位老师如此)。
有一位徐贲先生现在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任教,他介绍美国大学的招生标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一、高中各科平均分数(GPA),
二、课外活动(体育、音乐、社团和社群活动),
三、全国统一的学业水准测试(SAT,中译为“赛达”)。
当然,还有教师的“推荐信、报考短文”等等。这些一般标准中特别注重哪几样,由各校自行决定。录取标准由各大学自定,“破格”自然也就是破具体大学之“格”了。美国大学各种各样,每个大学有自己的“宗旨”(Mission),也就是办学原则。办学原则对学校为哪些学生破什么“格”有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来说,破格是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把招生当作维护社会正义的一个组成部分。
徐贲先生说“我任教的加州圣玛利学院有一个‘有潜力学生计划'(High Potential Program),破格招收一些家庭贫困、自己努力,但尚不能达到学校一般标准的学生。招进来以后,学校会定期评估他们的学习情况,予以特别辅导,尽量帮助他们毕业。”(引自《南方周末》)我们不知,与我国以谋取个人功利为目的、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应试教育”相比,这是否为天壤之别?而我国某些地区、学校开办的所谓“鸿志班”——专招成绩优秀天资聪慧但家境贫寒的学生——是否可与之相提并论?在冠冕堂皇的说辞下掩盖着怎样的功利追求,教育圈内人应该心知肚明,就不去挑破它了。
我国高考的“加分”政策何去何从?上述“他山之石”是否对我们应当有所启迪?
本文所论,对我们改革高考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是否多少有一些参考价值?
高考改革是一个宏大话题。普通中小学的考试改革,与课程标准、课程改革也同样与之紧密相连。改革,首先源于观念的转变。但无论如何,改革考试制度、方法、内容——尤其是高考,它牵一发而动全身,必将直接有效“指挥”中小学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其“指挥棒”作用是无庸置疑的。许多长期克服不了的弊端将会得到明显改观。
暂论到此。抛砖引玉。但愿对决策者有所参考。欢迎朋友、同行们讨论。□ (全文完)
(2009.07. / 2016年更新,略有修订)
【说明:本文获奖是意外的。本文原本仅仅作为响应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征求意见之“建言”文章,而一键发送至教育部指定邮箱而已,并未严格按论文规范去写。】
(点击这里:返回前页)
【延伸阅读】 |
![]() |
|
(本站 2010-02 编辑发布 / 2018-04-05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