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教育理论>【编辑转载】聚焦: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与叶澜的“新基础教育实验” (P.2.)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教 育
点击:到“教育理论”栏目…
![]() |
撰稿:(转载、综述) 来源:互联网/相关媒体 本站编辑发布 |
(点击这里:承上页) |
在这个简单的舞台上唱的戏却很精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网上授课,热情的网民为云南边陲的学校捐书,大量教师在论坛上智慧碰撞……众人拾柴火焰高,各地教师都满腔热情地在网络上添砖加瓦。
当“教育在线”有了 5 万名注册网民之后,当访问量突破200 万人次之后,一些擅长经营的校长就在私下说:“教育在线”如果实施商业操作,“每年起码能来四五百万元。”但是,教育在线没有像其他教育网站那样叫卖考试书籍或刊登培训班广告,有的只是教育理念的交流碰撞,一位校长说:“这里是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地方。”
§ 六 件 法 宝
理想主义的网站背后,是一次理想主义的实践。朱永新推动的新教育实验,完全是“自愿加盟、来去自由”的公益性活动——无需交费,无需设施,只要是认同新教育理念,只要有实践的真诚,无论学校或个人,都可加盟。
吴江市北厍镇中心小学校长徐惠明就是其中的一个。去年 5 月,他登录“教育在线”,注册学校的基本情况。很快,朱永新有了回复,并为学校亲手挂上“新教育实验学校”的铜牌。所有这些,只是一个象征性的仪式。除了新教育的理念,朱永新和他的网站无法给予徐惠明更多东西。
这理念只有六句话——“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记日记、营造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建设双语校园、聆听窗外声音”。每一句话,朱永新都有自己的阐释。为什么要书香校园?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几乎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为什么要共记日记?因为这可以激发师生的独立思考和共同成长。为什么要营建数码社区?因为那是平等交流的平台……
这六句话,就是想把独立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激发老师的热情和潜力,让师生和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于是,《老子》、《论语》、《朱子家训》等中华经典进入了学生的晨读视野;学生和老师共同撰写日记,独立思考现实生活;总经理、外商应邀开课,了解窗外的世界……很多老师都对记者提到爱因斯坦那句尖刻的名言——“如果只有专业知识,那只能成为有用的狗,而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六句话就是六件法宝,也许能让我们避免只培养出有用的狗。”一位年轻教师在网上说。
朱永新甚至用“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对新教育理念的自信。去年他在教育在线上张贴了《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开出明确的投保条件:“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感、所思均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 篇千字文来本公司。”理赔办法也有趣,“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即现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盐城的数学教师张向阳从此每天笔耕不辍,仅仅 6 个月,从未发表过作品的他就在《人民教育》等报刊上发表了50 多篇文章,10 个月里写了近 30 万字的教学笔记。
“师生共写日记”在同里第二小学推行不到两年,效果已经卓著。本学期,学生在报纸上发表作文累计超过40 篇。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校长钮元华当着全校千余师生给学生发放报社寄来的稿费单,最多的一次,学校竟一下子收到14 张稿费单,全校轰动。“辨别善恶,体验美好,同时又感受成功的感觉,这是多么愉快的一件事情!”校长说。
所有的努力,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有人评价,借网站推广的新教育实践是一种“低成本扩张”的革新举措,它没有改变任何现行的教育体制,却在悄悄改变教育的精神内核。
§ 精 神 家 园
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小学教师费建妹曾经终日打牌,不思进取。自从接触“新教育实验”后,忽然像换了个人,每天坚持写教学笔记,大量发帖,成了网站上的名人。
“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这是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在“教育在线”的首页上,顶栏红色的大标题就写着“共建教师的精神家园”。记者上网发现,即使是午夜或清晨时段,讨论室里依然人头济济,全国各地的老师大都用“开阔了我的视野”、“结识了很多同行业的佼佼者”、“有了随时发表见解的平台”、“在这里重新找到了激情”等词汇,来形容网站对自己工作甚至生命成长的影响。似乎是一场惊喜的邂逅,教师们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当老师的事业激情被“点燃”之后,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被带动前行。在第一个加盟的昆山玉峰实验小学,网名为“海子”的教师曾经专门为一个学生记日记,观察几个月,记了几个月,最后他出了一本书《孩子,我看着你长大》。朱永新说,毫无疑问,这本书将会影响孩子一辈子。另一位教师开始把读书、写作、思辨、讨论作为学生教育的根本,“就说素质教育,独立思考才是本,琴棋书画那是末。”
一样的学生,一样的学校,但是教师的状态不一样了,以前模糊犹豫的想法现在都变成可操作的办法,教书不再枯燥,育人成为神圣事业,师生的生活空间就变得丰富多彩。
“这个网站产生了一种无形的振荡波,”一位年轻的教师说,“它振荡着我们的心灵。”
一个教育市长的奔波之旅——苏州“新教育现象”之二
《解放日报》的系列报道之二(2004 年6月29日)记者:李晔、张斌
朱永新算是出名了!上周末,他到吉林,再上周末,他到湖州。每到一处,他的演讲都引起了强烈反响——总是有成百上千名教师坐在底下,讲完后总是被团团围住,当地领导也总是当即号召中小学校长们行动起来,加盟新教育实验。这几年,贵州遵义、云南安宁、陕西定边……一到周末,他就往外地跑,像明星一样应邀巡回演讲。“没去过的地方,要尽量抽空去点把火。”朱永新说。
四处点火,现已成燎原之势。这位46 岁的苏州市副市长两年前开始力推“新教育实验”,现已遍及21 个省、200 多所学校,加盟者络绎不绝,形成一个以苏州为策源地而影响全国的“新教育现象”。
§ 教 育“回 家”
朱永新,本是一介书生。书生报国无他术,唯有手中笔如刀。作为苏州大学博导的他,无疑是一个勤奋的作者,就任副市长之前已著作等身,眼下十卷本的《朱永新教育文集》即将出版。
然而,文字越多朱永新越是心下惶然。他对教育积弊有切肤之痛,曾大声疾呼“育人之要在育心”、“用人文滋养心灵”,甚至提出过“削减小学数理课程”、“保证孩子的睡眠权”等具体措施,虽也引起一些共鸣,最终往往如打了水漂的石块,荡起了波澜,却沉入河底。看着墙角积灰的博士论文,想起经济学家熊彼特弥留之语:“我的书和理论除非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朱永新不由一声叹息。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奋起行动。1997 年底,朱永新走出书斋,从苏州大学教务处处长直接被提拔为苏州市副市长,开始他的实践之旅。现实中,“考试教育”的繁荣,已经使人们忘却教育的本意,孩子从小学开始,除了大量作业,就是埋头“奥数”等课外班,作为“人”而存在的基本技能,如沟通、表达、交往、合作等要素在教育中却没有地位,艺术、道德、美的问题,更是不见踪影。这危害就如同把发展等同于GDP 一样,不是科学的教育观。朱永新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地说:“教育”应该回家了,回到它本来的意义中去!
然而,即便是副市长,面对固有的教育体制,面对“分数至上”的教育文化,也是势单力薄的。从一开始,朱永新就明白对“分数指挥棒”发牢骚于事无补,他一直在探寻:有没有一条低成本变革的捷径?戴着镣铐是否也能跳出精彩的舞蹈?
§ 突 破 教 师
实践,从理论的寻根溯源开始。作为一个教育学的博导,作为美国阿姆斯壮大学“2001年杰出教育家奖”的唯一获得者,他对中国基础教育20 余年来的变革有深刻的研究——上世纪1980 年代中期萌芽的新基础教育实验,提出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识能力,更要关注精神道德修养;上世纪1990 年代中期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核心理念——对于几乎人人叫好的两次变革,朱永新在肯定的同时却持保留意见:太重视学生而忽视了老师。
“以牺牲老师的代价来发展学生,不会是好教育。”朱永新诘问:没有老师的快乐,哪来学生的愉悦?没有老师的发展,哪来学生的进步?如果老师仅仅像蜡烛一样照亮别人,而不能同时照亮自己,哪来可持续的教育发展?
一声声诘问,并非朱永新的独创,它们粘带着历史的尘土。一百年前发轫于西方的教育实验中,美国思想家杜威早已宣称培育独立精神和健康人格,中国教育家陶行知、蔡元培是坚定的拥趸,身体力行地实践着。
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正脱胎于此。
在朱永新的教育观里,教育是为一切人服务的,除了学生,还有老师。
突破口,自然选择在教师的身上。
怎样突破?从2000 年以来,朱永新一直在寻找切入点。最终,身为苏州市副市长的他,出人意料地没有动用任何行政资源,而选择了民间动员的方式:一个名为“教育在线”的网站,成为这位副市长实践理论的重要平台。他不断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发表帖子,不断召集凝聚各方教育工作者。
吴江市教育局科教室的张菊荣、吴江梅堰实验小学的孙惠芳都曾被朱永新以私人身份邀请聚谈,共商新教育大计。他用新理念来打动老师,而不是通过行政渠道来命令校长,把“新教育实验”推向一个个学校,而今终于蔚然成风。
§ 官 学 平 衡
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推动教育改革,何以偏偏弃用手中权力?
“有时候行政的力量反而最弱”——这是朱永新敏锐的判断。不唤起内心的渴望,不激起理想的激情,新教育实验即使推行得轰轰烈烈,最终也很可能流于形式。“自愿加入,才能自觉实践。”朱永新因此宁愿俯身关注每一个学校而不愿登高一呼,下达命令。
除此之外,也许有更为微妙的地方。“新教育实验”推行之初,一个学校按例挂上铜牌,上书“新教育实验学校”,落款“朱永新教授主持”。不料朱永新对这块牌子恼火非常,一再坚持去掉他的名字。
另外一件事也同样意味深长。教育在线网站眼下注册会员超过 5 万,总访问量突破200 万,擅长经营的校长们纷纷建言献策:找个商业合作伙伴,网站的钱就哗啦啦地来了。朱永新回避了,回避网站的商业运作,回避新教育文库的出版事宜,回避一切可能来钱的举动。不仅如此,朱永新还自掏腰包赞助网站每年两三万的维持费用,给外地要求加入新教育实验的贫困小学购买书籍。
当地一位老师说,朱永新现在出名了,全国各地要求加入新教育实验的学校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各种说法也多了:“走穴赚钱”、“爱出风头”、“捞取政治资本”……学者和官员集于一身的朱永新,需要在这两者之间获得平衡。
无法否认,朱永新的官员背景无疑使他的“新教育实验”更容易推行,比单纯一个学者的行动更具公关宣传的效果。但是,当全国各地的学校和老师纷纷加入之后,官员身份的影响正在逐渐淡化。对于每日在“功利教育”中千篇一律重复的教师们来说,朱永新的意义在于,他唤醒了沉睡已久的理想。
单枪匹马的朱永新并不孤独。一位网民留言说,他的“新教育实验”犹如一根引信,拉响了教师精神世界中的隆隆春雷。
(未完,点击这里:接下页)
![]() |
||
【延伸阅读】 |
||
(本站 2005-12-15 发布 / 2016-10-13 更新) |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