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教育理论>走近苏霍姆林斯基(专栏)>五、苏霍姆林斯教育思想述略(P.2.)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本站时政评论目录
【国外教育家】 |
|
||
![]() |
|||
——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评介(专辑) | |||
撰稿:本站综合 来源:相关书籍及互联网信息 (2002年06月) 本站编辑发布 (本页浏览: 人次) |
(点击这里:承上页) |
五、苏霍姆林斯教育思想述略
※ 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 绝不仅以分数衡量
苏霍姆林斯基论证:如果学生没有积极的学习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越低落。
他进一步指出,教育者应关心儿童的幸福和精神生活。儿童如果在学习领域中遇到困难,就需要在精神生活的其它领域里得到表现,以获得平衡和自己心理的尊严感。教育者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让学生在各种劳动、制作等活动中表现自己,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达到较完美的程度,并超过自己的同学。只有在各种活动、劳动中获得这样的表现机会的人,才能真正成为可教育的人。
【本站编者】这里,正是我们当下教育中最缺乏的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正是这样的人文关怀的缺失,才使我们许多学生心理几成荒漠而缺少绿洲,于是才会经常出现“校园凌虐”和类“马加爵事件”、“弑师案”等一类教育现象,才会有走红的所谓“高考工厂”……而苏氏在上述论述里,已涉及更深层次的人的心理需求规律,并非仅限于“儿童”。这是尤其可贵的。 |
苏霍姆林斯基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名叫尼柯拉的学生(现在已成为农学家),小时候学习非常困难。使他精神振奋起来的,竟是他在劳动中取得的一点成绩:五年级时学会把一种果树的幼芽嫁接在野生树木上,结果培育出了一种新的果树苗。劳动使他表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的力量和才能,树立了自己的尊严,找到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意志。如果教育者用一种尺子——分数的好坏来测量他,他就会失去信心,才能得不到发挥。
【本站编者】在学生群体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要有心去做,是可以帮助某些学生实现这种“表现”或“超过”的。我国发源于上海的“成功教育”理论和实践有与之相似之处。而不论笔者和某些稍有教龄的老师,都会发现自己过往的学生中总有苏氏所言“尼柯拉”这样的学生——少儿时表现不佳,学习平平甚至艰难,可十几年后却出乎意料地成为某方面或多或少颇有成就的人。这样屡屡出现的现象,难道不值得教育人深思吗? |
苏霍姆林斯基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德、智、体、美、劳”每个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和较全面的论述,而且他的研究和论述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不是泛泛空谈。尤其是“体、美、劳”的研究和论述和实践,极有借鉴价值。囿于篇幅,不再一一介绍。
※ 苏霍姆林斯基:继承·创新·独立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是在马卡连柯(1888-1939)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在学校工作的32个年头里,竭尽努力从马卡连柯的实践里探索各种理论,结合自己时代的特点、具体的教育对象,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别人的思想不管如何明智,也不能取代自己的思考。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及其灵魂。人称苏霍姆林斯基是“当代的马卡连柯”,他是当之无愧的。但除了马卡连柯以外,他还十分崇敬克鲁普斯卡娅;而且,我们也不难看出乌申斯基(1824—1871)、甚至卢梭对他的强烈影响。他是一位善于继承、善于创新的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敢于坚持自己经过实践和深思熟虑的信念,不随波逐流。他在劳动教育问题上所持的态度,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1955年以前,苏联学校完全取消了劳动课。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方面。仍一如既往,坚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并从1947年起授予帕夫雷什中学毕业生“职业证书”。【编者:如此坚持真理,非常难能可贵,会受到多少非议!】
1958年,赫鲁晓夫又大搞生产教学,学生劳动时数过多,他又出来反对这种偏颇的做法。1962年4月11日,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科学院召开会议讨论他的《青年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一书时,不少教育界著名人士又对该书有关劳动对青年共产主义信念形成中的作用提出异议……苏霍姆林斯基面对包括凯洛夫在内的权威人士,表示不同意一系列的批评意见,他坚持认为孩子应从小养成为社会和人民劳动的习惯,“不能让孩子由于报酬而爱劳动”,“不要把欢乐现成地施予孩子,要让孩子体会创造的幸福”。
【本站编者】赫鲁晓夫是当时苏共中央总书记,凯洛夫是当时苏联著名教育家——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苏霍姆林斯基在当时会承受怎样的非议和压力。执着地坚持真理,在任何专制国家都是尤为艰难甚至要承担风险的,而在当下,在强调“看齐”“不得妄议”的特色国家,自然尤其难得而具风险。 |
然而,真理终将经实践检验而被证明和承认。苏霍姆林斯基在国内声誉不断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这也说明,即便在当时的苏联,在某些领域也尚未完全必须“定于一尊”)。他的著作,先后已用30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介绍和出版。他的教育思想也引起了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文革”终结后,我国已翻译出版了他的主要著作,不少教师和教育科研人员在学习和研究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所领导的一所偏颇的乡村学校,成了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他由一个乡村教师成了当代世界瞩目的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的实践也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教师,甚至在条件较差的乡村里,也能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攀登科学的高峰。
(点击这里;返回本篇前一页)
(点击返回:《走进苏霍姆林斯基》专辑首页)
![]() |
||
【延伸阅读】 |
||
(本站 2002-06 -24 编辑发布 / 2018-11-11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