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教育理论>走近苏霍姆林斯基(专栏)>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附电子书下载)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本站时政评论目录
【国外教育家】 |
|
||
![]() |
|||
——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评介(专辑) | |||
撰稿:本站综合 来源:相关书籍及互联网信息 (2002年06月22日) 本站编辑发布 (本页浏览: 人次) |
六、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
帕夫雷什中学坐落在乌克兰离克列明楚格市15公里、离马卡连柯故乡克留柯夫镇18公里的一座村庄旁边。校园占地约5公顷,整个校园处于一片起伏不大的岗峦上。
物质环境:1947年,年轻的苏霍姆林斯基来到这里时,接收的是一所窄小而荒芜的、德国人占领期间曾把它当作转送犯人的监狱的普通学校。学校里只有几位平凡无奇的教师,学校后面是一片荒地。
人文环境:由于刚经历过战争,学生中有的父母双亡,更多的孩子失去了父亲,大多数孩子身体孱弱,个别孩子有残疾或患有慢性病。战争期间严酷艰难的生活、不完整的家庭、照顾不周……都在孩子的身体和精神上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创伤。这一切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而现在,这所学校成了蜚声国内外的“教育实验室”。和苏霍姆林斯基并肩工作过的老师奥尔加·斯杰潘诺娃指着绿草如茵、果木满园的校园对来访者说:整个学校是一间“绿色的教室”、一座花园。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笔下,帕夫雷什中学非常美丽可爱,它所处的农村大自然蕴藏着巨大的教育力量。其实,这也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学校,只不过苏霍姆林斯基善于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农村的优越条件,并不断按照教育的需要对它加以发展和扩充罢了。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对来访者说:不要把帕夫雷什中学想象得美丽如画,它有的地方也是简陋的。
但我们却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里的一切设施、一草一木无不体现着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我们再进一步看看吧,窥斑知豹——
充满人文色彩、人文精神 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
校园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重视学校物质基础的教育作用。他认为,学校物质基础不仅是教育过程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本站编者:如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育人”,苏霍姆林斯基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他说:“依我们看,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 |
![]() |
|
帕夫雷什中学:一所乡村中学,看上去是那么不起眼……(图片来源网络,网友上传) |
1、校园果园:
帕夫雷什中学校园里有占地2公顷的果园,里面有生长在乌克兰地区的所有的果木,宛如一个植物园。
葡萄园:葡萄园紧靠着教学主楼,那是占地0.2公顷的叶蔓和果穗的海洋。
“绿色实验室”与养蜂场:果园和葡萄园之间是学生自己搭建的“绿色实验室”。葡萄园旁边的树荫下安置了养蜂场。
【本站编者】我们现在也要求建立各种“基地”,如“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劳动基地”等等。可是有很多是形式的,有许多设置在校外的公共场所,有的仅仅挂个牌儿,还有许多是在“基地”之牌下还充斥着经济的考量,等等……究其原因,教育界内部人士都比较清楚。
苏霍姆林斯基每年都要在校园中种植树木花草。他认为:搞绿化能净化空气,防尘土,还能创造教育的资源。因此校园内所有的校舍都被树木遮蔽着,处处是草坪,不少幽静的角落保持着天然的、不加人工雕凿的景色。整个校园是教育家巧妙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以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典范。关于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未来的学校应当把大自然所赋予的以及人所能改造的一切,尽可能充分地用于人的和谐发展,做到使大自然为学生服务。”
【本站编者】应当说“为教育服务”似乎更确切一些?由此可见,帕夫雷什中学的校园环境如此频繁地出现在苏霍姆林斯基论述德智体美劳的文章中,而且他还著有《帕夫雷什中学》一书,这绝非偶然。
2、校舍的安排与设置
帕夫雷什中学的校舍有四幢。高年级(5-10年级)占用两层主楼,低年级(1-4年级)使用相邻的其余3幢楼。这样的安排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主张: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学生,要尽量避免嘈杂和拥挤,尽可能保持精神上的安宁,以减少疲乏。
令人瞩目的是这所学校为学生提供的阅读条件。主楼的每层楼和其它三幢楼里都设有阅览室,里面有许多不断更新的书刊。
![]() |
![]() |
|
图片来源网络,网友上传 | 图片来源网络,网友上传 |
例如,5--7年级阅览室陈列的“无生物界”一类的图书有《江河为什么流入大海》、《我们周围的水》、《风和风的利用》、《谈谈普通的铁》、《关于大气的故事》、《模型的奥秘》、《研究无生物界的仪器和模型》、《物理实验的自制设备》、《火山》、《地震》、《地球——天体》、《地球与钟摆》、《有趣的地质化学》、《关于岩石的回忆》、《大气海洋》、《电离层之谜》、《原子巨人》……
楼道里设有书架和陈列架,陈列适应相应年级阅读的书籍。
各学科专用室里也配备了该科的书籍,如“语言文学专用室”共收集了200部左右的文艺作品,要求每个学生在上学期间必须读完。凡进入世界文学宝库的作品,图书馆也备有足够数量的复本供学生阅读使用。如果在图书馆和学科专用室里找不到需要的图书,学生还可以到校长私人相当丰富的藏书室去借。如果校长自己也没有这样的藏书,那就一定会千方百计地到附近城市去购买。学校藏有大量图书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和方便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从而热爱书籍、热爱科学文化。——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如下教育理念的体现——“我们要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
“女生角”是一个小房间,里面摆着有关解剖学和心理学以及妇女卫生方面的书籍,允许学生拿走后不归还。从这里,我们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是多么细致,处处充满着对学生的关爱!
苏霍姆林斯基的信念是:学校——首先意味着书籍,不仅拥有书籍,而且学校的师生都热爱书籍。他认为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防止死记硬背。自然,大量的阅读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和发展智力。
【本站编者】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和我的了解,北大附中在深圳的南山实验学校、在广州设立的实验学校,其校园文化建设在图书阅览方面是相当不错的,与帕夫雷什中学有相似之处,他们的图书阅览架也是设在走廊上的,开放的,学生课外可以自由阅读,没有繁琐的借阅手续。他们有一套学生自我管理的措施。这同样是很值得称道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就有一个丰富的精神领域——这是不错的。学生的阅读量越少,他们就越接近于精神的荒漠——不论他考了多少分。这是已经在发生的和已经被证明了的现实。然而,如上述这类学校在中国依然不多。 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帕夫雷什中学告诉我们:任何一所学校,只有在明确确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正确理念指导下,才可能越办越好,任何“特色”都不可违背教育的客观规律——所以,有一个明确的、不动摇的、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基本前提。 |
帕夫雷什学校的确是一个教育实验基地,它的设计理念和内涵、特色不是一篇文章可以涵盖的。点击下面的图片,可下载《帕夫雷什中学》电子书(苏霍姆林斯基著,PDF文件)慢慢阅读,不论老师、校长,抑或真正研究教育的教育行政官员,都会有许多启迪和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既有他的特点,也与许多现代已有共识的教育理念相通,有一些在我国办得较好的少数中小学校也有所体现,只是在全国范围离“蔚成风气”还颇遥远。在中国,由于体制原因,“应试教育”和各种形式主义的东西,依然以各种形式不同程度地顽固存在,僵而不死,给真正的教育改革设置了很难逾越的屏障。当我们一再看到经常发生的“校园凌虐”事件,当我们看到一再发生的类“马加爵”案件以至“弑师案”……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曾生活在怎样一种“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中,他们曾经就读的校园会是如帕夫雷什这样的学校吗?那些“高考工厂”式的“名校”、那些在校人数动辄万余的“省级示范高中”,气势可谓“恢弘”,然而,它们是帕夫雷什式的中学吗?那样的学校体现着怎样一种办学理念和宗旨?
(文件较大,建议下载阅读)
![]() |
(点击返回:《走进苏霍姆林斯基》专辑首页)
![]() |
||
【延伸阅读】 |
||
(本站 2002-06 -22 编辑发布 / 2018-11-11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