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教育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选载: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与实施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 |
钟启泉教授 |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
5.“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的本质与实施 |
主编:钟启泉、崔允漷、张华; 主审:朱慕菊 |
主编:钟启泉、崔允漷、张华 主审:朱慕菊 来源:本书 本站 2007年9月 编辑发布 |
【本站按】本文选自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朱慕菊/主审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文章从多方面阐述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特点和内容。(具体方面如与后颁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纲要》有龃龉之处,当以后颁发的文件为准,这里是提供学习参考的材料) |
提 纲: |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产生背景 |
|
【附】本站所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资讯链接: 1、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小学综合实践课(不错的网站链接) 3、“新思考网”综合实践活动首页 4、东北师大附小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网站 6、海口市灵山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7、张家港市港口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组网站 8、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 ~6年级)(7 ~9年级)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作出了如下阐述: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由此看来,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产生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因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向,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
课程的综合化趋势不止是改变一种课程组织方式,它在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现行的分科主义课程体系是18 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的产物,他追求“工具理性”,把人与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割裂开来,这实际上是强化了少数人的利益,尽管它以“价值中立”的姿态出现;它最终导致学生人格的“片断化”,因为它使各学科彼此隔绝地向学生的心灵“浇铸”。当时代要求人与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和谐共生的时候,当时代要求科学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时候,当时代要求人格整体发展的时候,课程的综合化就成为必然。于是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活动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我国台湾省则把“综合活动”作为新课程七大学习领域之一。
我国现行课程体系存在如下缺陷:
第一,它基于原子论、机械论的视野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忽视了世界的整体性,也把原本内在统一的科学、艺术与道德割裂开来;
第二,它以谙熟学科知识和训练技能为宗旨,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第三,它过多倚重了接受学习方式,忽视发现、探究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
第四,他把学习理解为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由此看来,追求课程的综合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了课程的综合化趋势。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 3 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 3 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它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它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与其它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一)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世界具有整体性,世界的不同构成——个人、社会、自然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文化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具有整体性,文化的不同构成——科学、艺术、道德也是彼此交融的。人的个性具有整体性,个性发展不是不同学科知识杂烩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人和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二)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活动过程和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四)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性的一面。但是,综合实践活动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五)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与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
(一)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
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还具有实践取向,即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指向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取向对超越我国注重“坐而论道”、忽视技术文化和操作能力的教育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三)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与自然中。学生和他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育不能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屏障。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谋求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终极追求。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
◆ 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 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
自我的责任感;
◆ 形成从自己的周遭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 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
对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学生而言,综合实践活动应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随意拼凑的若干主题的混合。要切入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有机整体,需要遵循某些拥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线索。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
★ 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 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 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应以学生为核心,实现上述三种关系的均衡与整合,最终指向于学生个性健全发展。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因地方、学校的差异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同,例如,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下列内容值得关注:
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各种富有时代感的主题(如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价值观教育等)都可以不断渗透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中。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
3、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4、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并倡导以项目(projects)为载体从事学习活动。该领域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四大指定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四大指定领域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
除上述指定领域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
总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三)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是由每一所学校根据实际充分发挥其创造性而确定的,国家不会也不应当像对待各学科那样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各学校在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时候须遵循下列原则。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综合实践活动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哪些真正是学生的问题或课题。学生不是为学科而存在,恰恰相反,学科应植根于学生的生活课题。帮助每一个学生确定自己的课题,运用体现其个性特征的自己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对世界获得自己的独创性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
2、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对任何一所学校而言,综合实践活动是其学校文化的有机构成,集中体现了学校特色。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并使其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环节。
3、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特色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要善于挖掘社区中的课程资源和研究课题,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于社区持续交互作用中,在不断理解社区中,健康发展。
4、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日常生活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丝毫不亚于学科知识。尊重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问题进行探究,努力把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整合起来,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
(四)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
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
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因此,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未完,点击这里:接下页)
【延伸阅读】 |
![]() |
|
(本站 2007-09-12 编辑发布 / 2016-10-14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