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重读历史>1957-1965>高王凌:大梦初觉——大跃进和农民行为(上)(转载)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
点击这里展开:关于“大跃进”
“大跃进”:是指1958 年至1960年间,中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毛泽东等人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无视客观规律,听不得不同意见,独断专行,对不同意见一概以“右倾”“右派”予以打压,因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之后,没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就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是各行各业的“大跃进”。在工业上,典型的是全民“大炼钢铁”,农村则兴起“人民公社化”运动,似乎共产主义很快就可以实现了。而这两个历时约3年的“运动”,使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巨大挫折,并直接导致波及全国的打饥荒。 除所谓“反右派斗争”55万多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遭到迫害,1958年以后的大跃进中,全国有300多万干部群众因为对“大跃进”有不同意见或执行不力,而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受到各种处分和打击,上至省长,下至普通群众。 上有好者,下必趋之。在谁也不敢说半个“不”字的氛围中,违背规律的“大跃进”终于导致经济滑坡和波及全国的大饥荒…… 如果说工业上的“大跃进”后来有了明显有效的纠正,而“人民公社”则只纠正了过激的“共产”因素,一直维持到毛去世及改革开放,才彻底终结。极大地限制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点击这里:收起/Close) |
相关资料/视频
重读历史——
![]() |
![]() |
·高王凌· |
作者:高王凌 来源:原载“中国新闻周刊”/原“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网站”2004年已发布 本站编辑转发 |
【作者原说明】关于农民“反行为”的研究,一开始我们把它分作了三个部分:第一,是“懵懵懂懂”的时期,讲早期合作化过程中的事情;第二,是“大梦初觉”,是说所谓大跃进时期;第三,按杜润生杜老的意见,叫“两面政策”,是1962年以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阶段。这篇文字即是它的第二部分,又可以分为上、下两个段落,先讲大跃进、公社化,后讲大饥荒。本文写作于九十年代中期,此次发表,略有修改。 |
![]() |
一、大跃进的发动
“大跃进”是一个涵盖了好几年的运动,它可大体以庐山会议为界,区分为1958年和1959—1960年两个阶段(即所谓“第一回合”和“第二回合”)。(1) 本文上、下两个部分就是这样划分的。
1)大跃进的准备和前奏∶
大跃进的准备和前奏,可以说始于1955或1956年。
1958年3月在成都会议上,毛泽东提到“两个速度分歧”,一是在社会主义改造速度上与邓子恢的分歧,一是在建设速度上同“反冒进派”的分歧,(2) 将与大跃进有关的速度分歧追述到那时。1955年中毛编辑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并出面倡导,掀起农村集体化大“风暴”,半年多时间即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在《高潮》按语中,提出了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方面的许多宏伟目标,并说∶“将来会出现从来没有被人们设想过的种种事业,几倍、十几倍以至几十倍于现在农作物的高产量。”(3)
1956年,发表《高潮》序言,提出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于1957年10月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多快好省”方针(形成于1955年底,见于1956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促进委员会”(以上被并称为三个口号)(4) ,“论十大关系”(以上五点并列于 1958 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毛的讲话提纲之中)(5) ,“冒进”和“反冒进”(即两个速度分歧之二)。
1957年的整风、反右及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反掉了右倾保守主义;事后毛说,反冒进在前,右派进攻在后,与右派相距大概五十米远。1956 年的国际风波和反冒进,这两件事,都给右派进攻以相当影响。(6)
1957年9~10月,八届三中全会批评反冒进,通过四十条,奠定了大跃进的思想基础,成为批评反冒进和发动大跃进的序幕。毛说∶1955 年来了一个高涨,1956 年吃了亏,来了一个右倾,来了一个松劲。提出要“复辟”被扫掉了的三个东西(即多快好省、农业发展纲要和促进委员会);并说∶将来只用几分地种粮就够吃。会上中央作出《关于在今冬明春大规模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冬季各地以“四大”形式,批判“右倾保守”,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高潮。投入的劳力从几千万人,发展到一亿人(1958年1月)。(7) 以为只要像战争年代那样,动员群众,大搞群众运动,就什么事情都能办好。(8)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提到: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9)
1958年1月,在南宁会议上,毛说∶不要提反冒进这个名词,这是政治问题。一反就泄了气,六亿人一泄了气不得了,将批评反冒进推向高潮。(10) 5月,八大二次会议确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成为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总路线。(11)
2)大跃进的发动∶
经过冬季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到1958年初,大跃进的序幕已经拉开。(12)
|
【对比观看】1956 年纪事之一:对峙--冒进与反冒进![]() |
1958年1月南宁会议提出,在今后五至八年内,提前实现四十条,和“苦战三年”的口号。(13) 2月政治局扩大会上,毛说∶今年下半年你们就看到,要有一个大冒进就是了,我看是要比哪一年冒得还要利害。(14) 5月八大二次会议,将四十条规定的十二年任务,一下子缩短到三年,并把它与超英赶美联系起来,会议还完全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运动。(15)
从1958年1月开始,中央到地方不断制订和修改农业生产计划,竞相提出高指标。有的省提出五年甚至当年实现纲要规定的粮食亩产指标(如河南)。到年中,华东地区提出一二年内实现人均粮产1000—1500斤,一向低产的西北地区提出当年达到 1000 斤。到8月北戴河会议,一直在酝酿和制订新的“大跃进”计划。(16)
高指标的第一个结果,是引出了浮夸风。
浮夸始于1958年年初,夏收时“成风”,6月8日,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小麦单产 2105斤,放出了第一颗“卫星”。几天以后,报道湖北省谷城县星光社单产4353斤。从此,展开了一场卫星竞赛活动。(17)
6月14日,毛泽东在河南封丘说∶“不要很久,全国每人每年就可以平均有粮食1000斤,猪肉100斤,油20斤,棉花20斤”。(18)
7月底农业部发表公报,夏粮总产量达1101亿斤,比上年增长69%,小麦产量已超过美国;翌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夏粮大丰收说明,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8月3日,该报社论说∶我国经济的发展,决定于人。“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大的产”。
1958年8月12日报道,湖北省麻城县一个农业社创造了早稻亩产 36,956斤的高产记录,号称“天下第一田”。(19) 8月4日,毛在河北省徐水县,问粮食多了怎么办?可考虑让农民一天干半天活。(20)(本站注:点击这里浏览当年的报道:毛主席对华北农村的一次大巡查:视察徐水-珍贵图文)
9月30日新华社报道,中国1958年的粮食产量将达到7000 亿斤以上,全国大部分地区粮食总产量基本实现了纲要规定的12年的指标。(21)
1958年12月,八届六中全会公报宣布:今年粮食产量将达到7500亿斤左右,棉花产量将达到6700万担左右。(22)
从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到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大跃进进入高潮。(23)
头脑热度达到最高点的第一次郑州会议,提出全国耕地实行“三三制”(三分之一种植农作物,三分之一休闲和种植绿肥,三分之一种树种草)。并以为我国农业问题解决了,粮食吃不了了。决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工业——首先是钢铁上来。(24)
3)大炼钢铁:
先是,1957年11月毛泽东在苏联讲,15 年后我们可能赶上和超过英国。
1958年初南宁会议,在部署加快农业发展速度时,也考虑了加快工业发展速度问题。要求地方工业“遍地开花”,限期超过农业产值。
6月,毛提出:赶超英国,不是十五年,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决定1958年1070万吨钢的指标(比上年翻一番)。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由于光靠“洋炉子”完不成任务,决定靠“土炉子”,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书记挂帅,全党全民办钢铁。规定要有铁的纪律,“马克思要与秦始皇结合起来”。
9月,开始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投入的农村劳动力达到几千万人,年底达9000万人。(25)
![]() |
1958年元旦社论正式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高潮。图为1958年河南省信阳市郊五里墩荒丘上密布的“土高炉群” |
大炼钢铁,并不仅是一年:第一次是1958年9月份开始大搞,第二次是1959年庐山会议后又搞,1960年又一年,三年大炼钢铁。(26)
3) 人民公社: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决议: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实际上它在这之前就产生了。(27)
先是,毛泽东在《高潮》按语中提倡“大社”。(28) (点击这里:浏览这篇“按语”)
1957年前后,各地相继出现了一批大社,但都不很成功。
1957 年9月中央指示:几年来各地实践的结果,证明大队、大社一般是不适合当前生产条件的。因此,除少数确实办好了的大社以外,均应根据社员要求,适当分小;生产队的规模应以 20 户左右为宜。确定之后,今后十年内不予变动。
1957年冬到1958年春农田水利建设等群众运动的发展,促使毛等人萌生出改变农村基层组织结构的想法。南宁会议上,听说广西出现并社现象,毛说∶“可以搞联邦政府,社内有社”。以后正式提出并大社的主张。有关部门起草了合并大社的意见,于成都会议通过,4月8日政治局会议批准后正式下达。其后各地迅速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掀开了人民公社化的一页。(29)
同时,继南宁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地方工业产值超过农业问题后,国家经委起草文件,第一次正式提出农业生产合作社办工业的问题,经4月政治局会议批准,作为中央意见下达。这使农业社突破了农业生产合作的限制。随着农村劳动力的紧张,一些地方出现了公共食堂和托儿所及“农业大学”等,也使中央开始酝酿新的农村基层组织。
早在1958年2、3月间,毛曾经说,乡社合一,将来就是共产主义的雏形,什么都管,工农商学兵。
4月,刘少奇等人一起谈到“公社”这个名词。5月,陆定一讲到,我国的乡村将是许多共产主义的公社。到6月间,一些地方遂出现了以“公社”命名的大社,并开始尝试“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实验。(30)
1958年6月,陆定一编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共产主义社会》,语录中提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组织叫做公社。
7月1日,《红旗》第3期出版,陈伯达提到:“把一个合作社变成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的基层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
同月,《红旗》第4期陈伯达的文章披露:毛泽东说,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农、商、学、兵”,组织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元。最先得到信息的河南等省,7月间迅速掀起了人民公社化热潮。8 月初,毛在视察中提出∶“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以及“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等,并计划在河北徐水搞共产主义试点。(31) (可浏览这个短视频:【开卷8分钟】乌托邦运动--从大跃进到大饥荒 )
1958年8月,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
毛谈到:人民公社的特点,一曰大,二曰公。大,好管,好纳入计划。公,就是比合作社更要社会主义,把资本主义残余(比如自留地、自养牲口)都可以逐步搞掉。房屋、鸡鸭、房前房后的小树,将来也要公有。人民公社兴办公共食堂、托儿所、缝纫组,全体劳动妇女都可以得到解放。人民公社的建立,标志着对资产阶级法权的进一步破坏。在分配上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制度。几年以后,可能产品非常丰富,就可以从吃饭、穿衣、住房子上实行共产主义。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又说:我们现在办大公社,统一调配劳动力,这就是战争时期的经验。(本站注:点击浏览历史图文《大跃进中的曾推行“居住集体化”》)
《决议》最后指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随后,在 9 月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农村就基本实现了公社化。(32)
以大炼钢铁和大办人民公社为标志的大跃进高潮,在1958年的9、10月间达到巅峰。(33)
【本站附】 现在公开的历史影像:毛主席视察人民公社 (从解说的用语来看,应是“文革”中重播?)—— |
|
7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湖南、湖北、福建等省部分地区办起了公共食堂,并予以提倡。
11月10日社论指出,“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一个很好的口号。据10月底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农村共举办公共食堂265万个,在食堂吃饭的人口已达到 70~90% 。(34) (本站注:点击参阅:河北商都县曾经的“大食堂”)
此外,在收回自留地的同时,集市贸易也被取消。 由于“一大二公”和以为人民公社即是全民所有制,甚至即是共产主义,各地刮起了“一平二调”的“共产风”,贫富拉平,“共”各种“产”。共产风早在举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大型公益事业时,即已显露苗头。
平调(即平均主义和无偿调拨)分为国家向公社平调的,公社向生产队平调的,以及平调社员的。同时,还刮起了“命令风”和“对生产瞎指挥风”(它们与“浮夸风”、“干部特殊风”等合在一起,即所谓“五风”)。(35)(点击观看短片:1960 纪事之四:人民公社包围城市 城里人也办“公社”)
5)初步纠偏:
1958年11月郑州会议,开始“纠偏”,批评了急于想使人民公社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以及废除商品生产、废除钞票等错误主张。(36)
在1959年2-3月的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毛提出:目前我们跟农民的关系存在一种相当紧张的状态。几乎各地普遍地发生瞒产私分,大闹粮食、油料、猪肉、蔬菜“不足”的风潮,其规模较 1953和1955年那两次粮食风潮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认为应首先纠正平均主义和过分集中倾向。毛批评了“共产风”,指出不许无偿占有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观看短视频过:【凤凰/腾飞中国60年】1959年纪事之一:整顿“一平二调” )
从年底到1959年初的几个月时间,各地进行整社,并讨论基本核算单位的问题,(37) 纠正前段工作中一些“偏向”,直到庐山会议以前。
“纠偏”,顾名思义,就是纠正工作中的一些“偏向”,而不是带有根本性的那些问题。因此,它的作用只能是有限的,需要一次次的反复进行,才可能把问题披露。就好像是剥洋葱头,到最后才能剥干净,问题才得到解决。通过“纠偏”,我们可以把这些层面一步步揭示出来,并进一步了解党的政策的形成过程和农民反应之间双方的互动关系。但有一些问题,在“纠偏”中始终就没有提到。这也很值得注意。
二、人民公社,问题的症结
对于人民公社问题的症结,一向有多种的说法,也各有一定的道理。本文作为一种从农民角度所作的观察,打算把它归结为以下几点∶
1)社、队集体经济权益的丧失,即农村经济的“国营化”;
2)农民个人权益的被剥夺,“共各种产”(以上两点也可视为层面的不同);
3)粮食问题和粮食危机。在第三节则专门探讨这一时期的农民反应。
1) 集体经济权益,首先是社队生产指挥权的问题,它的出现并非始于人民公社
早在集体化以前甚至从老区开始,政府即订有生产计划,并通过新建的基层组织贯彻到各地乡村。集体化也可以说是这种趋势的一种继续,是“计划经济”的进一步制度化。我们在以前的研究曾指出,早期的社队即不是真正的“集体经济”,而带有某种“国营化”的味道,正是人民公社把这点发展到了极端,毛泽东说∶“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中,就已经包含有若干全民所有制的成分了”,(38) 实际上,人民公社时期正是农村经济“国营化”的高峰时期。它表现为人员的调拨、财产的支配、生产的安排和产品的处理等几个方面。(本站注:可点击参阅:《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大跃进的序幕是由1957年冬季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拉开,从那时起就开始了“大兵团作战”,即农村劳力的大规模调拨,到1958年1月在工地上的农村劳力已达到一亿人以上。这种情况,到并大社以后就更严重了。(39) 南宁会议要求地方工业“遍地开花”,到1958年中,全民办工业也已开始。(40) 在随后的时间里,经常有大量的劳动力被调拨出去,脱离了本地的农业生产。例如,1958年全国投入各类“小、土、群”工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最多时达到6000万人以上,(41) 大炼钢铁调拨的劳力就更多了。因此1961年初毛泽东说:工业战线过长,面过广。这三年大炼钢铁,挤了农业。(42)
如安徽凤阳,投入抗旱的最高人数为15万多人,占全县总劳力的90%。(43) 在山西太谷,平调的对象主要是劳动力。劳力长年有一半在外头,从1957年冬开始,上级命令搞农田水利,修水库;也有去外县的,如静岚、文水等地,以及去阳泉开矿;麦收大忙季节让上山栽树;秋收大忙,全县集中在北阳等地,深翻土地(六七十老太婆还半夜三更让挖地);同时大炼钢铁。做庄稼活的就是婆姨、娃娃、老汉,硬说三个劳力的活一个劳力就能干。(44) 在这种情况下,从1958年初不少地方出现了劳动强度过高的问题,9月份,各地都反映劳动力紧张。(45)
“一平二调”的另一方面是平调物资。公社化以后,公社成为实际上的基本核算单位,各个农业社的全部公有财产转归公社所有,因此公社一级享有极大的调拨权力。(46)它不但要在大队和大队之间“平均分配”,也要调拨各大队的财产和劳力,用于随公社化而来的各种社办工业、学校、公共食堂和托儿所、老年幸福院以及办公楼等。(47)
最早公社化的河南,据说人民公社有两种形式,一是全民所有的,是少数;一是虽未宣布,但实质上主要生产资料已变为全民所有的,这一类是大量的。(48)
在安徽凤阳,公社化时不少人存在急于实现共产主义的思想,误以为人民公社一成立,各生产队的生产资料、人力、产品都可以由领导机关直接支配了,因而从四面八方刮起了一股“共产风”。表现为:一是把富队穷队拉平,二是积累多(超过总收入的 50% ),义务劳动多,三是一度把生产资料无代价的归公。全县统计了一笔大帐,在队与队、队与社之间无偿调拨的有:现金200多万元,粮食300多万斤,烟叶300万斤,棉花3万斤,劳力34万个,耕畜2000多头,农具2000多件,肥料近200万担,种子200多万斤,禾苗90多万亩,生猪2000多头,胡罗卜、山芋各数百万斤。(49)
在山西太谷,事后由县退还公社的钱款有127万元,由公社退给管区的196万元,粮食163万斤,社员住房5500间,农具2500多件,牲畜家畜7500多头,日用家具42000多件。(50) 由于人民公社包含有全民所有制成分,又是“政社合一”的(这使“共产风”与“命令风”结合在一起,使一切平调都以行政命令方式下达),县以上的国家机关也参与了对人民公社的直接调拨。据估计1958年全国扣掉农业社的钱可能达到20—30亿元之多。(51)
在生产指挥方面,1958年12月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规定∶“人民公社的生产、交换、消费和积累,都必须有计划。人民公社的计划应当纳入国家的计划,服从国家的管理”。(52) 公社化以后,生产方面的许多事情都不归原来的农业社管理了,而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队里的事情,说是还让你管,实际上做不了主,人都调走了;麦收时,壮劳力还在水库上,叫去栽树,麦子扬了很多;秋收时让去深翻地和大炼钢铁,收罗卜用犁耕;收不过来,公社来人教把上一截铲了,堆起来,上边来人就说已经清了;庄稼扔在地里有一半多,地也荒了不少;种麦子,叫下一二百斤的种(平常下30—40斤),两个人都溜不迭,说明年能打一万斤(实际只打了200斤),“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53) 随之而来的就是“髙指标”。
(未完,点击这里:接下页)
【注释与参考历史文献索引】(1~53) |
|
点击这里展开:本页其余注释——
(点击这里:收起/Close)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