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语文教育>语文课改:价值取向的新定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
《小学语文教学新论》与《课堂教学实例分析》是安徽省教育厅和芜湖市教科所组织编写的一套教师培训用书(2001年出版),是服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成果,综合了参与编写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观点新锐、客观、科学性强,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这里发布的是其中本站斑竹执笔撰写的部分,与同仁交流。 |
教 育
点击:到“语文教育”栏目…
《小学语文教学新论》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节选) |
价值取向的新定位 |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安徽·应学俊 |
撰稿:应学俊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编辑发布 |
【说明】本文选自安徽教育出版社早些年出版发行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论》,本篇为笔者撰写。笔者认为,此书完成于十多年前,文中某些举例可能有些“落后”了,但基本理论观点并未“过时”。故依然发布于此,与读者交流。 |
在语文教育领域里,从教材内容的选择到编写,从具体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采用到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的评价等,怎样才是有价值的即有积极意义的,这就是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
本节所探讨的是价值取向的新定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新理念——也就是说,我们语文教育中的种种理念、行为取舍以及评价等,要以“创新”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之一。
● 关于“创新”与“创造”
1、“创新”与“创造”含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创新”在教育中的含义
随着1999 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落实,“创新”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新热点。各种各样冠之以“创新”的概念乃至书籍纷纷出现,比如“创新型课堂教学观摩”、“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创新教案集”、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等等,举不胜举。教育界的许多同人也都在思考着如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教育上所出现的这一新气象当然令人鼓舞。
但是,何谓“创新”?“创新”与“创造”有没有区别?如果有,那是怎样的区别?概念明确,判断才会正确,推理才具有逻辑性,行为才不会出错。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概念问题。
其实,“创新”这个词语在许多词典上并不容易找到。如果按字面分析,“创”,即首次出现,“始造之也”;新,初次出现,初始。两字的含义大体相同,都是强调以前未曾出现过。《金山词霸》上的解释更简洁:创新即“创造新的;革新;——举例:‘在艺术上不断创新’”。但我们可以发现,创新比较强调的是新颖性,比较性。
“创造”的含义倒是在许多词典中有所解释。比如:创造,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例词:创造性、创造力、创造新纪录”。由此观之,“创造”与“创新”相比较,区别并不太明显。所以,从字面上来说,认为创新就是创造,也未尝不可。
但“创新”强调新颖性成分更多,而“新”又总是相对而言的,我们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情形,从基础教育特点的角度,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创新”——
一是相对本人来说,自己前所未有、首次出现或做成的事物即为创新,其“新”的比较范围是纵向的、个人的,对于刚开始探索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小学生来说,尤其应该予以承认;
二是相对其所在群体来说,做出他人未涉足、提出他人未提出的思想、观念、看法、主意等,也是创新;
三是相对更广大范围乃至全社会来说,那些独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思想、事物或活动更是创新。
那么,从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所固有的特征来说,“创新”更多地应该是强调一种意识、一种基本素质的培养和形成(即上述第一二层含义)。而对高等教育以及社会上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部门来讲,创新更多地则应是指上述第三层含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 世纪1930 年代起就大力提倡“创造的儿童教育”,他在好几篇文章中也都阐述了“小孩子也有创造力”的观点;1943 年10月,他曾在《创造宣言》中掷地铿锵地断言和激励广大师生:“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从陶行知所言对象来说,这里的创造就有“创新”的含义;其内涵的实质和所举的例子其实都是指创造(创新)意识、习惯及其初步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使之得以张扬;着重的还是基本素质——虽然他并没有使用“意识”、“素质”这一类的语词概念。
“创新”和“创造”从字面的含义上来说虽然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但从教育领域对这两个概念使用的时代背景所赋予的实际内涵来说,又是差异明显的。
在世界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曾经就有“创造教育”一说。以上提到的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就是一例(但陶行知所倡导的创造教育观与其他国家所说的创造教育的内涵是不同的)。
20 世纪40 年代前后国际上出现的"创造教育"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基础之上的:科学技术上的发现、发明和创造实际上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找到这些规律和基本方法,就可以用它来指导人们的创造活动,就可以加速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创造其实是一种技能,如同游泳和射击一样,是可以通过直接训练来获得和提高的。
当时发明“头脑风暴”创造技法的奥斯本(Osborn, A.F)就提出:“就象我们能够扼杀我们的想象力一样,我们同样也能丰富它。个体的创造性如任何其它技能,能够借助某些技术得到提高。”1948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设“创造性开发课程”;其后,很快波及哈佛大学和一些著名学术团体,如兰德公司等。1954 年,又成立了“创造教育基金会”,一些学校还对如何将创造的原则和方法运用到各种课程中去进行了探索。但当时这种所谓的创造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造方法、技巧的传递,是“创造技法”的教育。
我国在1980 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程度和广度的发展,也引入了西方这种创造教育(在日本被称为创才教育),并形成了一股“创造教育”的热潮,不少人觉得找到了一把开启创造能力的金钥匙,只须引导学生“加一加”、“减一减”、“扩一扩”或“缩一缩”等,学生便学会了“创造”——这还是落入了“创造技法”教育的窠臼,其实远不是那么简单和一蹴而就。1980 年代我国的“创造教育”热潮对推动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有益的,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不能说没有积极作用,但在认识上毕竟还有片面性,与素质教育的精神和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创造教育”一词早已被使用,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中有其特定的含义,容易引导人们坠入单纯“创造技法教育”的误区,这就是我们今天在思考和使用“创造”与“创造教育”时应该注意到的与“创新”的区别所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这里的“创新”是与“精神”连在一起的,而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里也是两个互相联系的概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素质教育总体培养目标的要求下,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以下有关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性培养与熏陶,这就是:创新意识、创新的思维方法和习惯(思维风格)、实践能力、价值取向的形成等;我们应该注重有关创新的人文性、科学性、实践性的统一。因为我们从事的是基础教育,我们的着力点不是学生眼下可以出现多少发明创造的成果,而应该是促进学生有益于创新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获得创新能力和成果培养他们的基本素质,我们从事的是这样的奠基性工程。正如国际上公认的美国研究创新(创造力)问题颇有成效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Sternberg,R.J)所指出的:创造力是 6 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 6 种因素分别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非智力的人文因素占有相当比例)。他的研究对我们深入理解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应该有所启迪。
(未完,点击这里:接下页)
(点击这里:到《小学语文教学新论》相关目录)
【延伸阅读】 |
![]() |
|
(本站 2008-4-19 发布 / 2018-11-24 更新) |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