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语文教育>语文课改:价值取向的新定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P.4.)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
《小学语文教学新论》与《课堂教学实例分析》是安徽省教育厅和芜湖市教科所组织编写的一套教师培训用书(2001年出版),是服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成果,综合了参与编写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观点新锐、客观、科学性强,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这里发布的是其中本站斑竹执笔撰写的部分,与同仁交流。 |
教 育
点击:到“语文教育”栏目…
《小学语文教学新论》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节选) |
价值取向的新定位 |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安徽·应学俊 |
撰稿:应学俊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编辑发布 |
(点击这里:承上页) |
三、在语文学习评价方面价值取向的创新性
小学生语文学习评价,包括过形成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两个方面。在评价问题上,注重形成性评价(亦即"过程性评价"),适当淡化终结性评价(亦即结果性评价),这是新的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语文评价目的所决定的。
评价目的方面的新理念。明确评价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将决定评价方法、内容、标准和手段的运用。2001 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评价建议》开宗明义地指出: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这一表述,界定了评价的多重功能,强调了评价的主要目的,“不仅……更是……”这样的句式对我们理解评价目的是很有启发性的。
对学生来说,我们可以把评价目的理解为:不仅是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评价内容方面的新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指出: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评价手段和方法方面的新理念。以往,我们在评价手段和方法上,权威的通行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就是考试,给学生的是“冷面”的分数。它是“判决”性的,甄别和选拔性的,而且也是相对不够客观的。原因是由于试题难度、信度和价值取向的不同,所以不同时间两次考试同为“70 分”的成绩,却不能反映出某学生学习的进步或退步;从正确评价的角度来说,“分数”成了很靠不住的东西,其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郑金洲在《审视创新教育》一文中所说:“打着客观的旗号去评判学生的学业成绩,无疑是当今教育中扼杀创造力的最强有力的武器,是最冷面的‘杀手'。它‘绝杀'了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滋生的创造性火花,将学生的思维由创造引向刻板、僵化,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一向崇奉考试的民族来说,更是如此。”(参见《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9期相关文章)
现在,《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指出: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要“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以上在评价方面一系列新理念的核心,是“促进发展”——即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才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即过程性评价);由于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所以“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所谓“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什么?从教育评价的角度来说,用果树的生长来比喻,其实就是检验其吸收营养和输送营养的运行状况——如果吸收营养和输送营养的运行状况良好,那么优良“果实”的出现只是一个时间迟早的问题;何况,教育效果的显现本来就有其客观存在的延缓性和周期性,有时欲求其立竿见影、马上“兑现功利”,确实是很有害的拔苗助长。
纵观语文评价标准对评价目的的界定和对评价方法、手段的建议性阐述,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其价值取向;同时,我们更能感受到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评价方面,我们有多少创新性的工作要做。
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微观评价方面价值取向的创新性。这里的“微观评价”,是指对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具体学习行为的评价,更是一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微观评价是最经常的、最灵活的,对小学生又是最直接、最起作用的,然而它却是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的。
说“过程评价”(亦可称之为"微观评价" )是最经常最灵活的,这是因为教师必须经常面对学生某种语文学习行为给予肯定、鼓励或否定、批评;教师对学生课堂的发言也必须给予即便是一个微笑或表示轻微遗憾的一个耸肩等以示评价;教师几乎每天批阅学生的各种语文练习作业以及作文、日记等,都要给予不同形式的评价,等等。正因如此,所以“过程评价” ("微观评价" )是对小学生最起直接作用的评价。小学生期待及时评价,更期待那些表示肯定的鼓励性评价。合理正确的激励性评价,将促使学生不断努力上进,不断发展。但正因为这些评价的经常性、微观性,所以又为很多教师所忽视,随意处置的不正确评价随时会发生,也相当普遍,然而这对小学生确实是有害的。
观念决定行为,决定行为的价值取向。教师要想在经常发生的评价行为中不出现或少出现错误的评价,唯一和首要的办法就是树立起正确的评价观,亦即评价的价值取向,其次才是学习一些评价的方法和技巧。
观念没有真正转变过来,再好的经验也学不来,更不用说创新方法。
我们说微观评价的价值取向创新性,其实就是指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创新的前提条件是人的主动性、进取性和探索性,其次是思维风格,然后才有创新的方法和能力;而小学生在上述有关创新的诸因素表现在行为上,其特点常常是萌芽状态的而显得幼稚可笑的,其创新因素有一定的潜在性,这使教师很容易疏忽。因此我们要牢固地确立如下一些价值取向,要善于发现潜藏于学生语文学习行为中的这些因素,给与及时的肯定、鼓励,使之得以张扬--这些价值取向就是:表现出主动性、进取性和探索性的行为、表现为独立思考和独创性的行为、表现为善于团结协作的行为、表现为善于优选和思维广阔性敏锐性的行为、表现为关注他人、关注集体和社会的行为等等。
下面,我们稍作举例,以进一步体会在学生学习行为微观评价上对上述价值取向的运用——
【案例讨论(3)】
分析:下面这位教师在这篇作文的评价上为何这样做?教师这样做可能会产生怎样的效应?由此看出:该教师在评价上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是怎样的?
某学习能力较差而且几乎不会写作文的四年级学生,他在日记中描写春天时,原文照录地用了课文中的一个句子,且不算很恰当,应该说谈不上什么创新;但这在他的写作练习中是第一次运用课文中学过的句子。教师为其稍作修改后画上圈圈,在日记本上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
“能运用课文中学过的句子帮助自己表达,好!希望你多多练习,你会进步更快的。”
老师并在班级上公开表扬和鼓励这位同学。以后教师还经常表扬同学们这方面的进步。
这一评价带来的实际结果是:该生运用课文中学过的句子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写作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而班级上灵活运用语言积累练习表达的同学也更多了。
初看这个例子,似乎与创新无关,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个例子表现了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行为微观评价方面如下的价值取向:一是鼓励创新,即使很幼稚。那位语文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首次在日记里运用课文中学过的句子,虽不尽如人意,显得很稚嫩,但就他个人而言,这不能不算是他不经意的"创新",应该予以肯定。二是热情呵护学生的细微进步,促进后进生的发展。运用课文中的语句于自己的作文中,用得不尽恰当,这对于优等生来说,在鼓励运用语言积累的同时,还要在灵活运用、创造性地运用上给以引导,严格要求。但对于后进生如一成不变地提出这样的要求,只会使之望尘莫及、望而生畏,扼杀其积极进取和创新的萌芽。
这是另一个例子:
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屠格列夫的作品《麻雀》时,讲到文章的主题是“赞扬母爱”。可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课文不一定是赞扬“母爱”,因为课文并没有说老麻雀是小麻雀的母亲。那么,老麻雀也可能是小麻雀的父亲,因为面对庞大的猎狗,父亲往往更勇敢,更有力。在人类中也常常是这样的。这位教师以其教学的敏感和机智,立刻发现这位学生的见解确实言之有理,当时就对这位学生的独立思考、思维严密给予肯定和表扬。最后经过全班学生的讨论,得出的最终看法是,这篇课文可以是赞扬母爱的,可以是赞扬父爱的,也可以是广泛地赞扬“爱能产生伟大的力量”。
教师如果只相信自己教了多年、用了多年的教材、教参,将其视为“金科玉律”、至理名言,学生自然也是不敢越雷池一步了。只有具备了创新性价值取向的教师,才不会“唯书、唯上”,才敢于挑战,才会具有追求自由、独立的创造性人格。面对提出异议的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教师一定会尊重他们的意见,并肯定他们想法的独创性和合理性,从而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类似于上述例子是很多的,在以往小学低年级语文《司马光》、《乌鸦喝水》等课的教学过程中屡见不鲜,其中常闪现创新思维的某些特征。学生的头脑天生是没有束缚的,是敢想敢为的,所有的束缚都是后天人为创造的“思想的牢笼”。我们的教学应该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而不是给他们一个牢笼。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可以说是中国创造教育的先驱。早年,在晓庄学校停被迫办的时候,晓庄的教师和师范生不能回晓庄任教。没想到农村的孩子们竟然自己组织起来,推举同学当校长做教员,自己教,自己学,并自称“自动学校”。陶行知先生认为这是中国破天荒的创造,就写了一首诗寄去恭贺他们:“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管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第三天,“自动学校”的孩子们给陶行知先生回了一封信,除了道谢之外,还说这首诗里有一个字要改——大孩教小孩,难道小孩不能教大孩吗?大孩能够自动,难道小一点的孩子不能自动吗?而且大孩教小孩有什么“奇怪”的呀?陶行知先生后来在他的《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谈到这件事时说:“这一串炸弹把个‘大'字炸得粉碎,我马上把它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这样一来是更好了。黄泥腿的农村小孩改留学生的诗,又是破天荒的证明,证明小孩子有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的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敢于指出老师的不足且言之有理,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因为敢于藐视权威挑战权威常常是创新精神的突出特征。20世纪70年代,国际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要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培养和造就创造型人才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这就再次启示我们,如果有学生对教师或某权威的见解或评价提出异议,我们应有宽容、欢迎的态度,要冷静思考,谨慎处置,切不可随意贬斥,因为创新往往从这里开始。即使学生的异议完全不对,也应肯定其独立思考的精神,然后给以善意的引导,而不可嘲笑学生的幼稚,掐断创新的幼芽。
当我们完全确立了创新性价值取向的相关理念以后,我们就会正确评价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种种微观表现,为创新种子的孕育、萌发开辟出广阔而适宜的土壤,施以阳光和水分,于是,我们将拥有金色的收获。■ (本章完)
【附录·相关资讯介绍】
▲ 什么是“全息”: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版)介绍:全息摄影或电影,其影像是立体的,有纵深感,亮度范围比普通电影和摄影大得多,能反映物体在空间存在时整个情况的全部信息(包括物体的侧面和背面)。观看时,影像随观者眼睛位置高低而左右移动,当与看事物的位置一致时,影像成立体状,有纵深感,似处于空中。到1960年发明了激光器,全息摄影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全息电影初期只能拍摄小件物体的动态,也只能供一两个人观看,主要用于科学研究。1976年,苏联电影科学研究所放映了可供数十人观看的全息电影,放映时用了一块2×2/M平方的全息幕,拍摄所用的感光材料是特制的70毫米电影胶片,分辨率达1万线/毫米。全息电影也可用和普通电影定格曝光相似的方法拍摄。
▲ 关于教学目标和目标教学:参见谭晓玉、袁文辉等翻译L·W·安德森、L·A·索斯尼克主编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40年的回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 关于“完整的教学活动的三大支柱”:参见阎承利著《教学最优化通论》P.84.(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 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的几种认识:参见引自金和德、姜永志主编《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版)
▲ 建议阅读本书以下参考书目、文章:
▲ 关于“智商”与“情商”:
情商与智商都属于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范畴。
世界上任何光辉的业绩无不与人的情感意志相连。正向的情感、意志可以使人超水平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辉煌的成就;而负向情感、意志会抑制人的潜能,甚至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不论是科学家、革命领袖,还是其他杰出人才,凡在事业和生活上取得相对成功的人,在他们的生命符号中,人们总能找到热爱、执着和百折不挠等要素。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5年,孙膑膑足而修兵法;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歌德写《浮士德》花了60年时间。人们发现,所有有惊人成就的人,他们的智力固然是很好的,但在他们的意志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鲜明的心理特征就是顽强而执着的毅力、对新知及真理和正义的追求;如果说他们的高智商是他们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条件的话,那么应该说,他们上述的那些“心理特征”就是他们取得成就的决定性的基石;因为如果没有这些因素,他们的成功将是不可能的。而这些恰恰基本不属于智力范畴,而是属于情感范畴,即“情商”范畴。
1995 年,美国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的《情感智商》一书问世,该书将人类智力的科学研究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大量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诸于IQ(智商),而80%归诸于EQ(情商)。智力高低决定着一个人成功程度的可能性,而情商因素却对人的成功与否起决定性的作用。
“情商”成了教育科学研究关注的焦点。
关于智商:智商的提出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智商”又称智力商数,指人的智力测验成绩和同年龄被试者相比的指数。它是表示人的智力水平的一种相对量数。通常用IQ来表示。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于1912年提出。后经美国心理学家推孟改善、采用并推广。其公式为IQ MA = CA ,式中MA为智龄,CA为实足年龄,并规定了智力以IQ的分类界限。智商可以有标准的智力测验来测定,比如,韦氏智力量表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包含了语言和非语言能力,包括记忆力、词汇量、理解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推理能力、视觉驱动能力。构成智商的一般智力因素恰恰源于这些能力,并被认为当个体发展到一定年龄,智力可能不再增长,即智商公式中的分子(MA)不再变化,而分母(CA)仍在增长,这时智商便不再有意义了。这给了人们新的思考研究的课题,究竟是什么使人们在成人后继续增长能力而得到更大的进展呢?于是心理学家们开始扩大了智能的定义,尝试从整体人生成就的角度来研究,从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小的方面来研究,从而提出了“情商”的概念。
关于“情商”:又称为“情感智力”,也有人译为情绪智商、情感商数、情绪智慧等等。
因目前还没有对其进行科学测量的方法,并且有的内容确实无法测定,故仅仅是个有具体含义的概念。现在用EQ表示(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EQ在心理学中原来专指教育商数,即指学生在教育测验上所得成就水平的指标。也表示儿童教育程度的高低)。
关于“情商”的内涵:情商一词首次出现于1990 年,是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塞拉斯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琼·梅耶提出的,用来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感特征。它们是:同情和关心他人、表达和理解感情、控制情绪、独立性、适应性、受人喜欢、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坚持不懈、友爱、善良、尊重他人。
继后,另有心理学家将情商的内容扩充为以下5大类:
⑴ 认识自身情绪,当情绪产生时能及时地加以辨别和区分;
⑵ 妥善管理自身的情绪,也就是能有效处理诸如焦虑、烦恼、忧伤、愤怒、不满等负性情绪;
⑶ 自我激励并控制,指能为了某个目标而集中注意力并自我激励,还指能为了某个目标而自我控制,即延迟满足和抑制冲动;
⑷ 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
⑸ 处理与他人关系的能力。
(若对这5部分的内容再加以分类,那么前3 部分是怎样与自己和谐相处的问题,后2 部分则是怎样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问题 )。
“情商”一词初为人知,但对它的有关内容的研究却绝非开始于近年。以上情商的内容,正是我国教育界有关人士10几年前提出的“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所研究的部分内容。
这类研究认为,人类智慧行为都是有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据其机能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个为认知性心理机能系统,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统称为智力因素,它们直接参与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另一个为非认知性心理机能系统,包括情感、意志、兴趣、动机、性格等因素,统称为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是对活动起始动、强化、维持、定向、引导的作用。为什么同样智商的人取得的成就往往大相径庭?情商恰恰可以作出最符合逻辑的解释;因为情商能够决定包括智力在内的其它能力发挥到极限。
现代化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是高速度、快节奏、多网络的社会。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大批人才,需要高素质的建设者;社会越发展,越发要求人们必须具有社会适应性以及合作精神、进取精神,以及协调沟通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重视情商等基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就更显得刻不容缓。
研究表明:情商与智商相比,遗传的成分要少得多,它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这或许就是两者最重要的区别了。也正因为如此,父母和教育者们便得到了一次机会,来弥补孩子性格中的不足,为他们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未完,点击这里:返回本章第1页)
(点击这里:到《小学语文教学新论》相关目录)
【延伸阅读】 |
![]() |
|
(本站 2008-4-19 发布 / 2016-10-17 更新) |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