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教育随笔>马加爵案件——一个无法抹去的沉重的符号(P.2.)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本站时政评论目录
![]() |
·应学俊· |
原创撰稿:应学俊 来源:本站原创(2005.03.11.) 本站编辑发布 (本页浏览: 人次) |
(点击这里:承上页) |
思考二: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是否关注了这样的“个别”?
如果以上“思考一”的观点是可以成立的,那么,我们的 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是否关注了这样的“个别”?是否倡导并切实落实了关注一些个性特别或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我们是否考虑到学生娃娃们由于其不同的先天禀赋和千差万别的生活背景而造成的他们对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各不相同的心理感受?毫无疑问,教育是应当非常关注和触及人的心灵的,那么在社会讴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同时,我们的教育倡导并落实了这一点吗?我们还能说教育功利主义亦即“应试教育”有存在下去的理由吗?治国尚且以人为本,教育难道不是更应当如此吗?难道不应当更加注重对每一个不同的受教育者人生的终极关怀吗?
和马加爵同班“一位桂林的女同学曾向记者透露了一件她观察到的事情:在助学贷款没有批准下来的那段时间,马加爵连续几天都没有上课。后来这个女同学了解到,原来马加爵已经没有鞋子穿了,他不好意思到课堂上听课。直到助学贷款发下来,他买了一双拖鞋,才又出现在课堂上。‘从那以后,我发现马加爵就一直不肯说话了,变得更孤僻、更内向。也许当时有同学关心他一下,给他买双鞋,一切就会不同了!’说起这件事,这位女同学非常难过。”(据2004年6月18日《华西都市报》)。作为马加爵,我们当然不好说他一定应当获得或要求获得别人对他的关注、同情和帮助;但作为培养人的教育工作者难道不应当关注那些弱势的或需要心理疏导的学生?传授知识或者教学生考试拿分难道真的成了教师唯一的任务?教育是在培养“考试机器”还是还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人?“教书育人”的“育人”还剩下多少?
上面是马家爵的一位同学真实的感受,是面对记者的一种反思,算是一种合乎逻辑的直觉推断吧。但,这是否能给我们某种启示呢?马家爵的所作所为固然是无可原谅的——但我们如果稍稍能关注一下这样的弱势群体中之一员的内心,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一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的教育等一类的普适价值观而不是那些“大、空、全”的令人昏昏欲睡的政治理论,那么我们也许并不花费很多精力,就避免了这一桩本不该发生的令人扼腕叹息的惨剧。难道不是这样吗?——实际上,我们从央视所公布的马加爵的遗书(链接)可以得知,在我们的教育中,缺失恰恰正是这一点,马加爵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他无法忍受同学对他无情的蔑视和嘲讽……人与人之间那些本该有的悲悯之心、同情之心哪里去了呢?尽管我们也许不能完全相信他遗书中所说的,但毕竟人之将死,再说谎话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再说,法官对马加爵的印象是:智商不错,情商较差——这对教育工作者也是很有启迪意义的吧。
诚然,马加爵有自身的问题,教育也并非万能,但作为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如果不从自身职业角度来反思,不问问我们的工作做到位没有,那还要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干嘛呢?
从根本上改革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确立和保障学校教育的“以人为本”,坚决摒弃“以分数为本”,我们才可能在教育中有更多人文关怀,才会更加关注“个别”,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细致入微地关注那些特别需要关注的青少年学生或“问题”学生。这难道不是马家爵案件应该给我们的启示吗?
思考三:学校德育重点该放在哪里?“政治”?还是伦理道德、法律、心理?
我国是一个非常注重意识形态、非常注重“德育”的国家,但可以说,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的效果并不好。为什么?除了在这方面同样忽视“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外——
其一,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往往脱离教育对象的实际,不去触及教育对象的思想、心灵深处,不去认真地实事求是地考虑教育对象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而在内容上存在着“大、空、全”甚至还有“假”的特色;形式上也单调枯燥。导致大学的政治课堂上打瞌睡看小说玩游戏的成片。当一种教育脱离实际且无法让学生接受时,即使再美好、再正确,那也是白搭,这难道不是再简单不过的真理吗?
其二,在学校——尤其是从初中到大学这一阶段的学生,正是从少年到成人的成长阶段,他们的心理、生理正在发生着巨变,有太多的问题、太多的困惑,我们如果不能细致地捕捉他们思想脉搏的实际,并从心理学科学的角度研究教育内容和方法,关注每一个“个别”,我们教育是很难奏效的。
网上很多大学生在论坛上、文章中描绘的“毛概”、“邓论”(即“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两课)课堂上搞笑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足以说明问题的;正在蔓延之中的“大学生同居”现象也说明了道德教育、人生教育的缺失和苍白无力。(另见《从大学生同居现象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马家爵在狱中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过:“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这几年没什么追求,就是很失败。”“平时,我与周围的人,浑浑噩噩过日子。学习不怎么努力,也没有想过为社会国家做什么贡献。想到的、关心的都只是自己的那点心事。”(链接:独家专访临刑前的马加爵:《没有理想,是我人生最大的失败》)——这是理想教育问题,是属于思想道德价值观范畴的,那么,我们不是非常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吗?这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其三,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缺失、苍白、低效或者说无效,原因是什么?除了太过注重“政治”,整个社会的教育功利主义导致教育被严重异化,“学历社会”的现状严重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从小学到大学,凡是在教育上短时间看不到实打实的“效果”(即物质的功利,如升学率、校际考试成绩排名、大学的毕业率、就业率等等)的,就都基本忽略不计——即使是对人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质培养的内容,也照样可以忽略不计或做表面文章以应付上级检查,如此等等。我们不得不再问一次:教育是“以分数为本”还是“以人为本”?“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还剩下几何?
至于牵涉到社会学的、犯罪心理学的思考也是会很多的……
马加爵、陈文真不该那样做,被他们杀害的人更是无辜。马家爵走了,陈文真走了,还有更多类似的青少年“罪犯”走了……他们在心灵的扭曲和痛苦中杀了同伴、师长,也杀了自己,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他们曾经热爱着的世界,结束了本不该这么早就结束的生命。他们和很多类似于自己的“他们”,必将成为中国社会进程中和教育研究上的一个个标本,一个个永远无法抹去的沉重的符号,解读这个符号的内涵也许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但愿马家爵和类马加爵案件能真正给教育、家庭、社会,给我们这个国家一些有益的警示。人生病了,大多可治,而社会“病”了,论及治疗,那就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作为教师,我们只能尽己所能,从我做起吧,这样的空间也还多少有一些……
让我们“立此存照”!■
2005年03月11日 /2008年06月10日修订
![]() |
||
【延伸阅读】 |
||
(本站 2005-03 -11 编辑发布 / 2017-12-29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