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教育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选载:17.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
![]() |
钟启泉教授 |
点击:到“教育理论”栏目… |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
17.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
主编:钟启泉、崔允漷、张华; 主审:朱慕菊 |
主编:钟启泉、崔允漷、张华 主审:朱慕菊 来源:本书 本站 2007年9月 编辑发布 |
【本站按】本文选自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朱慕菊/主审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文章从着重从“What, Why, How”三个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地阐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变革。 |
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也就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我们很难想象,在他(她)的一生中,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能够不唯书、不唯上,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校园生活的质量,关系到年轻一代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强弱。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学生”一词可以从“人”是自然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三个层面来解读:
学生学习——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以便独立地面对世界;
学生学习——遵从生活的律则与规范,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
学生学习——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天地之间。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此,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一、什么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关于自主学习,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
自我监控是指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观察、审视和评价;自我指导是指学生采取那些致使学习趋向学习结果的行为,包括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组织学习环境等;自我强化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结果对自己作出奖赏或惩罚,以利于积极的学习得以维持或促进的过程。
而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①
在综合不同学派理论的基础上,有西方学者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进而又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的行为表现、学习的物质环境、学系的社会性等六个方面对自主学习的实质作出了解释。他认为,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有计划的或已经熟练到自动化程度,自主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他们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能力。”②
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还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将“自主学习”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其实,教学不仅不能等同于发展,而且也可能妨碍和阻滞发展,成为摧残、贬抑、泯灭学生发展的力量。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够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因为发展的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
而“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③
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的积极的自我概念,是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 |
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国外学者将探究学习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实验性探究、逻辑推理任务、基于测量的研究、工程型设计、技术型设计、开放性的研究。
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在我们的解释框架中,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时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
只是在我们过去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教学大纲规定了过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今天,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未完.点击下一节: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如何落实…)
【注 释】
① 转引自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期。B.J.Zimmerman & D.H.Schumk(1989).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pp.6-26
② 转引自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期。B.J.Zimmerman & R.Risemberg,(1997).Self-Regulated Dimensions of Academic Learning and Motivation.In Phye G.(ed.).Handbook of Academic Learning.pp.105-125.
③ 王坦:《合作学习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8页。
返 回:解读《纲要》选载 · 目录页
【附】本站选“研究性学习”相关资讯链接: 1、 国外及我国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综述(新思考网) 7、 常熟市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网站】 7、一所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网站(内容丰富) |
【延伸阅读】 |
![]() |
|
(本站 2007-09-12 编辑发布 / 2018-11-30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