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教育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选载:17.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 P.2.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
![]() |
钟启泉教授 |
点击:到“教育理论”栏目… |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
17.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
主编:钟启泉、崔允漷、张华; 主审:朱慕菊 |
主编:钟启泉、崔允漷、张华 主审:朱慕菊 来源:本书 本站 2007年9月 编辑发布 |
(点击这里:承上页) |
二、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首先在于我们对“什么是教育”的思考。
究竟什么是教育呢?学生来到学校,坐在教室,老师在上课,这一定就是教育吗?教室里发生了什么?学生获得的又是什么?
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这样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接、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
所谓“引导”,就意味着——
● 教育是有方向有目标的: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一切教育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一切教育目的又都是为解决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而设定的。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凝聚着一定社会人们对理想社会和理想人生的追求。
● 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个体,他们最希望受教育也最喜欢受教育;教是相对于学生而言是闻道在先,教师在学校里肩负着帮助学生增加自我价值感和追求成功的责任。
● 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不仅是真正教育的条件,而且是教育本身的内在规定性。
而说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即是指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这种主观意趣内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诸如:什么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什么是理想人格?什么生命境界值得追求?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等等。
价值引导只有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轨迹深切的领悟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高屋建瓴的洞察上,对“一般的人性”和“变化了的人性”精制细密的体认上,对学生成长的潜能和对他们充满期待的内心世界的关注上,才能真正引导人生走向光明与真实的境界。
而所谓“自主建构”即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的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通过活动和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天赋、审美鉴赏力、个性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着个体的个性潜能、资质和素养。
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和统一的教育,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本站补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也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需要:
● 探究的需要; ● 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
● 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 ● 承担责任的需要。
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着几个方面的需要。学生的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重视过程性目标,强调形成性评价,注重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健康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对于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提供了人类学和心理学的依据。
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诀。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还在于:我们不能对“课堂上的收获”作狭隘的理解,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如概念、定义、原理(公理、定理)、公式、基本事实等的掌握以及认知策略的完善,也应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所经受到的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所获得的感动和鼓舞,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等等。具体地说,至少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 经验的激活、丰富与提升; ★ 知识的建构与运用;
★ 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的完善; ★ 情感的丰富、细腻和纯化;
★ 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改变与完善; ★ 技能的形成、巩固和熟练。
一言以蔽之,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这必定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三、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一)要明确教师的职责教
师在教学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职责:
★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想要学什么和获得什么;
★ 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 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 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 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二)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经验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等。
一所学校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所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人口素质,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积极开发与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对于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对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对于提供给学生尽可能优越的成长环境,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校本课程,是指为了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校的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而在学校中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文化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落实教育民主化的重要途径。它对于学校办出特色,满足不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地区的需要,向学生提供最适切的教育以便使他们能获得最满意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我们恰当地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而“教育与生活”意味着——
● 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
● 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生活是与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的,教育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教育关照学生的生活,意味着教育关注有完整的生命表现的人的存在,并致力于完整的人的发展;
●“教育与生活”这一命题本身也标示出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三)确立新的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那种通过严格程式化的规则、过程、步骤进行监控的系统方法并不适合这项工作。教学过程由以下事件构成:
★ 引起注意和唤起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 就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形成共识;
★ 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
★ 规划学习领域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
★ 引出作业并适时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
★ 促进保持和迁移。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在何种情形下学生学得最好”这样一个问题,这对于我们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将很有帮助。在如下情况下,学生有可能学得最好:
● 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因此,教师的教学采用如下策略,将有助于增进教学的效果:
★ 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 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 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 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 ★ 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 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 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 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联; ★ 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 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
(本章完。点击这里:返回前页)
返 回:解读《纲要》选载 · 目录页
【附】本站选“研究性学习”相关资讯链接: 1、 国外及我国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综述(新思考网) 7、 常熟市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网站】 7、一所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网站(内容丰富) |
【延伸阅读】 |
![]() |
|
(本站 2007-09-12 编辑发布 / 2018-11-30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