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陋室文化>智效民:学术明星的悲哀(转载) | | 您好!今天是: | |
|
学术明星的悲哀 |
智效民 |
作者:智效民 来源:凤凰周刊》2008年第8期 本站编撰转发 |
【本站按】学者是否成了“明星”,这本无关紧要,只要是真正做学问,是不是“明星”都无所谓,学者还是学者,此其一;成了有点像“明星”的学者也并非一定就“悲哀”,此其二。几千年前颇为深奥的经典未必不可读一读解一解,与国人谈谈个人“心得”更无可厚非,只要不过于离谱和刻意曲解经典,否则,就必然令人大跌眼镜并产生对如此曲解之目的的怀疑了,此其三。 “宣传”教化的成功之道,戈培尔有过经验总结——把真实和谎言掺和一起往往能有绝对制胜的效果——某些学术明星也许深谙此道?(插图为本站所附,源自网络) |
春节期间,于丹重上CCTV《百家讲坛》,引来不少批评,有人甚至说她的讲演一分钟一个错误。 对于这些批评,“聪明的于丹”似乎不屑一顾。这不仅让众多观众难辨是非,而且还会怀疑批评者是不是想炒作自己。
“聪明的于丹”——这是易中天说过的一句话。有一次他和于丹接受CCTV记者柴静的采访,曾经“不怀好意”地对二人说:“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这些美女的心目中孔子是什么样子的?”于丹回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因此,易中天发出这样的感慨:“好聪明的小妮子,好精彩的回答!”(易中天:《于丹论语心得·序》)
于丹的聪明表现,让我想起胡适和傅斯年对相关问题的看法。胡适说,对于儒家经典,就连王国维也承认自己半懂不懂,因此“在今日妄谈读经……都是无知之谈,不值得通人的一笑”。傅斯年也说,由于儒家经典“在专门家手中也是半懂不懂的东西”,因此那些主张读经的人,不过是用经学来附会自己的主张罢了。
既然如此,于丹“自己的主张”是什么呢?
于丹在其《论语心得》一开始,就引用“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表示她与宋朝宰相赵普一样,颇有辅佐帝王之意。但这话又不能直说,因此她聪明地用现代话语进行了“包装”。她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要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人生座标。”(【本站评】于丹教授可真够大胆,对《论语》之要旨做如此概括,具有毛伟人把老祖宗的“主义”概括成4个字的风格了。其实《论语》主要是谈政治亦即统治国家之道的,有时才兼及人生。于丹在这里来了个本末倒置,变成“心灵鸡汤”。反正连王国维也未必真正读得懂《论语》的全部,而况百姓草民乎?那就可以信马由缰了。)
但是在通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后,我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现代社会需要用科学的态度研究传统文化,并把高高在上的圣贤还原为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于丹在“天地人之道”中却像历代帝王一样,依然把孔子奉为“圣人”。
——现代社会的国家机器需要民众监督,但是于丹却把“民无信不主”中的“民信”二字,解释为老百姓对国家的信仰。她甚至说:“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到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这话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以及“为了打世界大战,可以死一半中国人”等说法有什么两样?
——现代社会主张个人奋斗,鼓励人们不要屈从于命运;但是于丹在“心灵之道”中却说,生死富贵是“天所归,个人命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最好的办法,是要学会承认和顺应人生的缺憾和苦难。
——现代社会倡导怀疑精神,但是于丹却奉劝大家不要追问造成苦难的原因,否则就会成为心胸狭窄的“鄙夫”,既会增加自己的痛苦,又会失去众多的朋友。
——现代社会追求公平、公正和公开,但是于丹在“处世之道”中却告诉人们,对于“社会不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这才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紧接着,她在“君子之道”中又进一步强调,千万不要怨天尤人,否则就有失做人的“厚道”。
当代中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关头。面对政治体制改革和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我们最需要学习引进自由、民主、科学等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但是于丹的走红却对这一价值取向起到消解或抵制的作用,所以我想讲一件早已被大家遗忘的往事。
1934年,国民党中央为了提倡尊孔读经,决定每年8月28日为孔子诞辰纪念日,并要求中小学开设读经课程。为此,汪精卫和戴季陶、民谊等政要都粉墨登场,或发表演说,或参加祭奠,搞得乌烟瘴气。针对这一状况,蔡元培、胡适、鲁迅、傅斯年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都坚决反对。胡适说,自古以来,“孔子是年年祭的,《论语》、《孝经》、《大学》是村学儿童人人读的”;但所谓“洙水桥前,大成殿上,多士济济,肃穆趋跄”的盛况,又“何曾补于当时惨酷的社会,贪污的政治?”鲁迅也说:“不错,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基于同样的看法,蔡元培则明确表示:“我认为小学生读经,是有害的,中学生读整部的经,也是有害的。”
近年来学术明星和学界权贵层出不穷,说明于丹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现象。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够利用专业知识或话语霸权,引导大家无视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与贪污腐败、分配不公达成妥协,从而使自己名利双收。这固然需要电视传媒平台,但是要登上这个平台,还必须有常人难以企及的聪明。
多年前谢泳在评论某知名作家时说:“他总是能和他所生活的时代达成妥协,这是他最大的优点,也是他最大的悲哀。”
套用这个意思,我以为过于“聪明”,是学术明星的最大优点,也是他们自己与我们社会的最大悲哀。□
【延伸阅读】 |
||
〖前一页〗 1 〖后一页〗 |
||
(本站 2008-11-18 编辑转载 / 2019-02-23 更新)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