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陋室文化>应天常教授专栏>林兴仁:理论创新气息扑面而来——评应天常《节目主持… | | 您好!今天是: | |
![]() |
本站其它链接
![]() |
|
· 学术评论 · |
理论创新气息扑面而来—— 评应天常《节目主持语用学》 |
■ 林兴仁(江苏省广播电视新闻研究所) |
撰稿:林兴仁 信息来源:《现代传播》2002年第5期 本站编辑转发 |
【说明】应天常教授《节目主持语用学》2001 年出版后,《现代传播》2002 年第 5 期发表了江苏省广播电视新闻研究所林兴仁教授的这篇评论。(本页插图为该书2008 年修订版)。本站转载林兴仁教授该文,作为应天常教授《节目主持语用学》一书的相关学术探讨系列。 |
《节目主持语用学》是一部运用多种学科探索主持人话语运用内部规律的语言学专著。通读一遍,感觉一股清新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气息扑面而来。中国社科院社会应用语言学研究室主任陈建民研究员认为,“这是一本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应用价值的书,也是我国第一部从语用学角度探讨节目主持的著作”。(见“序言”)这是公允的评价。最近听说这本书在广东获得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政府奖。
具体分析,我觉得《节目主持语用学》有这样几个特色:
一、运用现代语言学多种学科分支的研究成果,以当今我国主持人语言运用现状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提出了不少原创性理论观点。
节目主持人语言应用不只是孤立的语言学本体研究课题,它涉及传播学、媒介文化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逻辑学、交际学、接受美学等多种学科, 涉及主持人的思维能力、修辞能力、表现能力和应变能力。面对这一复杂的研究课题,作者以多年学术积累,把现代新兴的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语境学、语体学、语言哲学、口语修辞学等融会贯通,引入节目主持动态语言运用特点的阐释之中,给主持人节目的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
语用学的核心是言语与语境的关系,节目主持人的一切言语活动,都离不开不同语境中不同语用策略的运用。为此,作者深入分析当今的时代语境,把不同的节目语境对语言“切时、切境、得体、有效”的“应用语用策略”作为该专著核心内容,提出了“节目主持语用学是研究主持人语用策略的学科”这个崭新命题。围绕“语用策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相关分题,例如:
——节目主持人话语角色属性和角色冲突;
——节目主持人面对的文化语境和和社会心理语境;
——节目主持人“个人语典”与话语成品;
——节目主持人会话结构的语用模式;
——节目主持人现场言语生成的心理语言学阐释;
——节目主持人话语行为的语用特征;
——节目主持人的语流、语脉、语感;
——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智慧与应对策略;
——节目主持人的跨世纪“语用转型”;
在这些论题的阐述中,作者不时地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观点。例如“机械复制与语言表演”、“本色与能动:语用个性的张扬”、“用‘听’交际、用‘听’主持”、“口语形态的时代流变”、“思辨时代呼唤对答如流的节目主持人”、“当代受众审美观念的移位”、“参与意识与媒介尊严的淡化及消解”、“主持人语用失误、失畅与失范”、“主持人应对的短平快特色”、“幽默的‘泛喜剧化’思维方式”。
读着这些新颖的论述, 如品尝时蔬,毫无倦怠之意。
二、研究重点突出,主攻方向明确,构建了新的理论体系,深入揭示了主持人话语运用的内在规律,而这一切是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的。
以本书纲领性的语用学理论为例,作者从评介查尔斯•莫里斯的语用学理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格赖斯的会话理论说起,勾画了从学者周礼全先生早期对语用学的研究和推介至今20 多年来这一学科研究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并有选择地介绍了当今新的语用学研究成果——这就为“节目主持语用学”奠定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由此提出了这一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作为一部具有学科建设意义的理论专著,如果没有对其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趋势、前景及其发展变化内在规律的系统研究,那就谈不上立论的成功。作者对我国主持人节目进行了10多年的跟踪研究,对我国主持人现状有深刻了解,这是全书的出发点。为此全书设10 章35 节,作者所标明的话语角色、话语行为、主持人口语、口语修辞、主持人语用特征、提高语言流质量、把握语脉结构、“语智”与“语智的开发”、即兴快语应对、幽默与趣说并且专门对网络节目主持人(CJ)及其工作方式作了介绍和分析,这样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也比较切合实际的主持人语言应用的理论体系。这就不是经验描述或理论拼凑之说,更不是门外之谈,而是凸显鲜明的专业特色。
三、通过对大量的主持人语用案例的话语分析,使这部创新之作不仅立论稳实,而且具有积极的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
20 世纪60 年代,我作为研究生时的指导老师、著名修辞学家、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先生反复告诫我们“实例很重要”,要“拿出证据来”。他说“实例除了助成归纳之外,本身还可显示修辞如何必须适合题旨情境的实际,故在条理归纳清楚之后,还当将它保存,并且记明篇章出处,借便翻阅原文,细玩它的意味”。(《修辞学发凡》) 应天常遵循这个研究路径,勤求广搜,曾出版《CCTV节目主持人的艺术风采》、《节目主持人艺术论》等个案研究的专著, 本书又列举中央电视台赵忠祥、崔永元、白岩松、张越和上海电视台叶惠贤以及杨澜、吴小莉、窦文涛、凌峰以及“蔚蓝信箱”等大量语用案例,不仅引发思考、增添阅读的情趣,也提供了可操作、可借鉴的范例。比如第 7 章语脉结构模式,进行“语脉线性轨迹”、“语脉坐标系”这些比较深奥的专业性阐述,如果没有典型的案例分析就没有说服力。通观全书体例, 一般是先提出“语用案例”,然后进行“语用评析”,再展开论述,读来饶有兴味。现在有些文章存在空泛老套的议论,但应天常坚持个案研究,对案例的选取及其细致而到位的评析,是个性化的研究成果。
四、具有鲜明的论辩色彩,体现了作者理论更新的勇气和胆识。
学术著作不能人云亦云,拼凑复制,随着实践的深化,应该有理论的创新和超前的识见,有理论更新的勇气和胆略——这条理论界的共知原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应天常以强烈的论辩色彩和批判品格,坦率提出自已潜心研究的节目主持语用理论体系,必会引起读者探究思考的兴趣。例如对“节目主持人”概念的几种界定的商榷;关于主持人与播音员的区别、关于主持人言语行为非表演性的探讨 、关于中国主持人的“角色焦虑”和“角色冲突”的剖析、关于“书面语有声版”的质疑、关于对广播电视媒介多元功能的理解、关于所谓“废话”和“会话附加语”的语用功能的分析、关于主持人应该脱离“语言保姆”的议论等等,作者在论述中摆出学术争鸣的现象以后,不是教科书式的观点罗列,而是有的放矢地在比较与辨析中深入展开话题,这就使这部专著不是远离主持人鲜活的语用实际,也不再是隔靴搔痒的“理论独白”,而有鲜明的毫不避讳的针对性和论辩性,有入木三分的深刻独到的评析——读者可以不同意或不完全同意作者的表述或与之争论, 但他提出的新的观点客观上丰富了学科的理论资源,也提供了难得的参照系,提供了理论与时俱进的促进剂。
在明哲保身怕得罪人的学术氛围中,我对应天常在本书所体现出来的理论勇气和学术态度,是持嘉许态度的。
但是也要指出,《节目主持语用学》并非完美之作,它还存在着一些缺陷:
第一,书中个别章节在介绍国外研究成果的研究观点时,与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用实际融合得不够紧密。比如第 8 章介绍美国前总统布什提出的一条交际规则“Read my lip”,译成中文就是“请读我唇”,提醒人们在自己的“语言瀑布一泻无余”之前,先听听别人说了些什么。作者的这个引证很贴切,但书中没有摆出汉语广播电视节目主持忽视“听”的环节的现状实例,没有对不善于倾听 的原因作出中肯的分析,也没有提出建构汉语主持人如何倾听的可行方法,因而论述只停留在一般言语交际学的范畴,没有融入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的实践 。
第二,有些章节还需要补充鲜活的语用案例。仍以第 8 章中“用‘听’交际、用‘听’主持”为例。这个论点很新鲜,却没有精彩的语用案例作为论点的支撑,是一个遗憾。我最近搜集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中董倩善于利用停顿、善于倾听的主持艺术,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体现她的真诚和对访谈对象的尊重,这已经成为她主持节目的一种独特风格——像这类案例可以再版时补上。
第三,从原创的角度上说,本著作提供了全新的也较为完整的学科理论结构框架,但还需要拓展和完善,需要严格的边界和维度。比如在个别章、节、目的设置上,作者似乎未能顾及全书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整体性,特别是目的设立,存在一些疏漏。例如第2章第4节第7目的“吴小莉与杨澜角色定位之比较”、第5章第4节第6目的“对方宏进语用方式的一种解读”等,我以为都只能算作该节的的具体语用案例,上升不到“目”的地位。建议作者在主持人节目的语用规律、构成要素和理论体系的逻辑平 衡上缜密地加以考虑,作出必要的补充和调整。■
(原文附注:应天常著《节目主持语用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相关链接】
▲ 简讯:应天常教授《节目主持语用学•修订本》2008 年出版
▲ 徐树华:《应天常教授〈节目主持语用学〉中的几点可疑》(新浪博客)
〖前一页〗 1 〖后一页〗
(2016年8月13日编辑发布 / 2019-12-22 更新)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