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育>应学俊:构建实施新课程的操作平台>认真理解和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着力… (P.2.)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
《小学语文教学新论》与《课堂教学实例分析》是安徽省教育厅和芜湖市教科所组织编写的一套教师培训用书(2001年出版),是服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成果,综合了参与编写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观点新锐、客观、科学性强,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这里发布的是其中应学俊老师执笔撰写的部分,与同仁交流。 |
教 育
点击:到“语文教育”栏目…
课改教师辅导用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例》开篇:构建实施新课程的操作平台 |
认真理解和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
—— 着力改革师生“教”与“学”的方法(节选) |
安徽·应学俊 |
撰稿:应学俊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编辑发布 |
(点击这里:承前页) |
【实例分析三】小学语文第四册中有一篇课文,课题是《妈妈的爱》,是以儿童散文诗的形式,借对妈妈爱孩子的几个极其常见的场面描写,讴歌了妈妈的爱,也表达了孩子对妈妈的感激。
芜湖市实验区的一位老师在课的开始、课中和结尾是这样设计激发与调动的方法的——
① 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的录音播放中开始上课,导出课题;
② 请同学们拿出事先从家里带来的自己与妈妈在一起的照片,仔细看看想想:妈妈平时爱你们的一些令你难忘的事情;再请几位同学上讲台指着照片说说;
③ 在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时,老师提示同学,可以把你读课文时想到的,写在这一课的空白处;
④ 适当地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反馈上述所写的内容。
⑤ 在学生能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后,教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在轻柔抒情的钢琴曲中朗诵这一课,要求听的时候,头脑中要出现自己的妈妈的形象,想象课文中的那些场面;
⑥ 在学生非常动情地再次在音乐声中读完课文后,老师问同学们:现在如果你的妈妈在你面前,你最想向她说什么话?
最后,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播放中下课,但同学们的情绪仍然沉浸在上课的氛围中……
整节课中,学生对妈妈的感激、爱戴之情被充分激发和"唤醒"了,从学生的面部和眼神,我们看出了孩子们纯真情感的流露;从学生一遍比一遍更投入更动情的朗读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在加深。而在进行上述第⑤个教学环节时,笔者看到了几乎有半数的孩子眼里噙着泪花——这是感动的泪水、感激的泪水!正因如此,在进行上述第⑥个教学环节时,学生说出了许多纯真的发自肺腑的话语。他们的母亲如果在场也会感动得抱起他们孩子的!也正因为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了,所以他们的学习是带着情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不可能再是被动的了。
学生在这一课的学习中诵读水平的提高,对字词的认读和理解,语感所受到的培养,自己爱妈妈的情感所获得的升华,思想所受到的熏陶,再次说明了情感的调动和激发是多么重要,同时也演绎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确实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我们可以设想,当天晚上这个班有多少家庭会发生与这一课教学相关联的真实故事……
3、小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发课程资
源课内外结合的学习方式等
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就为他们的主动学习创造了必备的前提。但小学生毕竟还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如何在班级里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还是很重要的;没有适当的引导和组织,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持久性可能不会很长,他们的学习也会由于认知策略的缺乏而陷于盲目和低效。那么,学生的主动学习该怎样引导和组织?应以怎样的理念指导我们选择和创新教学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都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主动(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这里所说的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学习行为和心理在主动性(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学习的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探究未知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客观心理需求;但小学生有计划地学习的主动性则要靠教师适当激发和引导的;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的进取和开拓精神,需要相对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与氛围,这些都是客观规律使然。我们必须遵循和利用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心理规律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这就必须改变以往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调查组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目前教与学的方式,是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的。其具体表现,从“教”的角度来说,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和合作的探究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从教师布置作业来说,主要是书面习题和阅读、背诵教科书以及某些答案,很少有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的作业,学生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非常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现实、有趣、合作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问题解决”、“任务驱动”等学习活动与方法应该处于重要的地位。
(1)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叫自主性学习。
这是实施新课程条件下学习方式的重要变革。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就是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与“被动接受式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是相对的。我国学者庞维国对“自主学习”的概括可能更为通俗而形象——这就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尽管在小学,由于学生年级、年龄的不同,自主学习的内容、程度会有差异,完全的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虽不一定能在每个年级很理想地达到,但其实质和方向应该是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并且越到高年级越应该接近和基本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是以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为阐述对象的,所以,为了更有利于我们理解和掌握引导、组织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具体操作方法,我们在小学可以把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合并称之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其实质都一定是自主性学习。而在这样的学习方式和过程中,以往那种以教师不断提问、学生被动答问、基本以问问答答作为推动教学进程手段的所谓“谈话法”教学是没有存在价值的。
在运用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时,教师除了应该在激发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以外,还应该十分关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反馈他们的收获、感受,并且提出自己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这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不能提出问题,就没有了主动探究的目标;如果问题总是由教师提出,学生就失去了主动性和自主性)。
(2)合作的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探究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的方式之所以是可行的,最起码在以下两个方面遵循了儿童心理规律和系统论、信息论的原理:其一,儿童是需要伙伴的,正由于他们自己尚缺乏认知策略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问题的探究中,他们很自然地需要寻求与伙伴协商和获得帮助,即使是玩儿,他们也离不开伙伴的,而且需要的是年龄相仿的伙伴。其二,系统论、信息论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必须呈开放状态,不断和外界别的系统实现信息交流,这个系统才不会僵化、老化。人脑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没有经常地和外界的信息交流,思维就不能被激活,必然也是僵化的。
合作学习,讨论探究,实现了学生思维的多向交流,扩大了交流的信息量,于是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进所探究问题的解决。我们常说的“集体的智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是这个道理;有时学生甚至解决了教师一时作难而未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也证明了这一点。这样的学习方式所获得的效果肯定大大优越于师→生的单向交流。
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强化,使教学过程远远不止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探究、获得新知建构之喜悦的情感过程;合作学习还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合作共事的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与个别教育,可以弥补一位教师难以兼顾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我们说“合作的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是将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探究性学习的特征结合起来说的。因为合作学习正是为了探究,特别是探究那些有一定难度对学生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而探究就离不开实践。《语文课程标准》 也提出了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实践,应该是指“读、思、写、划(画)、讨论、述、说、运用资料探讨问题的解决”等等。孩子在学习、探究中需要合作、交流,而合作的学习、探究应该是在实践中进行的,而不单是在口耳相授之中。这就是"合作的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的基本含义。
(3)开发课程资源课内外结合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资源指的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它“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 标牌、广 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正如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人民的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指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对于“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而仅从课堂教学而言,我们以往不少语文教师常常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大力提倡“开发课程资源课内外结合的学习方式”,实现语文的教与学的开放状态。这有助于形成学以致用的学风,有助于学生从多种渠道学习鲜活的语文并激活思维,有助于学生关注生活、关心国家社会的观念和习惯的形成,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素养,有助于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形成。
(未完。点击这里:接下页)
![]() |
||
【延伸阅读】 |
||
(本站 2003-5-21 发布 / 2016-10-14 更新) |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