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育>应学俊:构建实施新课程的操作平台>认真理解和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着力改 (P.3.)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
《小学语文教学新论》与《课堂教学实例分析》是安徽省教育厅和芜湖市教科所组织编写的一套教师培训用书(2001年出版),是服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成果,综合了参与编写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观点新锐、客观、科学性强,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这里发布的是其中应学俊老师执笔撰写的部分,与同仁交流。 |
教 育
点击:到“语文教育”栏目…
课改教师辅导用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例》开篇:构建实施新课程的操作平台 |
认真理解和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
—— 着力改革师生“教”与“学”的方法(节选) |
安徽·应学俊 |
撰稿:应学俊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编辑发布 |
(点击这里:承前页) |
下面是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方式变革尝试实例分析——
【实例之一】本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基本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就是一种可资借鉴的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的雏形。我们可以看看基本的教学环节的设计:
① 教师在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后,便适当指点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己阅读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学生在独立学习后在小组里交流学习情况,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各小组代表把本组同学的收获和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作适当归纳,形成要探究的几个主要问题。
② 为了帮助学生探究,教师播放了一小段相关的录像,启发学生读课文、做圈画,自己探寻所提问题的答案。
③ 指引开展合作性的学习、交流和讨论,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
④ 反馈,教师适当指点并强化对问题的理解。
以上这一教学片断的设计,就基本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有独立学习,又有合作的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这与以往师→生单向交流的接受式学习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这里值得指出的另一个问题是:在我们所见到的课堂教学上,由学生主动质疑,并使之形成大多数同学要共同探究的主要问题,这一自主性学习的方式,还没有被普遍受到重视和采用,还是教师提出问题比较多,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学习或探究的状态。但我们都很明白,就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来讲,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的意义要大得多。牛顿对司空见惯的“苹果熟透了就会从树上自己脱落掉下来”的现象如果没有发现其中蕴含着的问题,那么,有关的科学论断和发明就不知会晚多少年。
【实例之二】本书《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也较好地体现了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全课的教学过程,我们作一简单概括和简要评述,能使我们更好地纵览全局,体会教学理念和思路:
① 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课件,有效地将教材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达到了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的目的,并引出了探究的主要问题。(这就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② 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学习课文,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并"帮助"教师形成纲要式板书。(再次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开始了初步的探究)。
③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更深一层次的探究: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仍然是学生自己学习、探究为主)。然后引导学生汇报自己学习探究所得。对理解有偏差的地方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互帮互助。教师就关键性问题适当点拨和强化。
④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有关表格的填写,以加强对新型玻璃特点和作用的理解。(也是动手和动脑相结合。仍然是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⑤ 在联系社会生活的模拟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积极性——练习作为应聘新型玻璃公司的推销员,主动准备口头推销新型玻璃的口语交际内容。(创设的情境很有时代气息,更巩固了新知的建构。学生介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时很有创新的意识和作为)。
【实例之三】芜湖市实验区的一位老师上五年级的《再见了,亲人》这一课,课前预习时,学生提出了有关本课内容的历史背景问题。教师没有简单地在课堂上介绍,而是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回家查找有关书籍,甚至上网去查资料解决这一问题,注意学校的英雄人物壁画上有没有抗美援朝的英雄人物形象和事迹,看谁能把这个问题弄清楚、说清楚。在后来进入课堂学习阶段时,关于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问题就由学生在小组内稍作交流后,派代表上讲台去说了——他们查考了很多资料,把问题探究得很清楚,甚至介绍了党中央决策前毛泽东主席和彭德怀司令员的对话,还说出了许多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志愿军英雄的名字和事迹。而教师只是站在一旁“组织”着教学过程,有时插上一两句话。
这一实例正是“开发课程资源课内外结合的学习方式的体现”。正如《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即小学五、六年级目标中所求达到的:“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虽然,未必每篇课文的时代背景都值得教师或学生去下功夫弄得很清楚,更不应该形成语文教或学的一种公式,但学习《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如果对时代背景没有基本的了解,就会带来阅读理解的根本性障碍或误解。这位老师较好地考虑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甚至没有忽视校园文化中的相关课程资源,提示了学生探究这一问题的途径。这种学习方式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学生探究了什么高深的问题,而在于探究的实践过程本身,它使学生获得了主动探究的体验、方法和乐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这就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而课堂反馈前的小组交流,则拓展了每个学生的信息源,起到了很好的探究互助和互补,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作用。
以上,我们探讨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其在课堂教学操作中的一些具体实例。应该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的“教”应服务于这些学习方式。但,正如钟启泉等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所指出的: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只是在我们过去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教学大纲规定了过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现在,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上述这些充满辩证的论述,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多种学习方式的意义和关系。我们不排斥个体学习形式和接受学习形式,但如何把握如何运用,是大有讲究的。个体学习形式也应该是主动的;接受学习形式也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应该是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接受。同时,基于儿童的认知规律、心理规律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提出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应当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形式,应予大力倡导。
一言以蔽之: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不过,教师知道应当朝哪个方向引导儿童”。
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这样真正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才可能得以培养。“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在学习中才能学会学习。而不全是在“专心听讲”中学。
我们的教学必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一条不可变更的原则。那么,不论是怎样的教与学的形式,“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地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的增进学生的发展。”而这样的教学体现于学生的即时感受,则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参见钟启泉等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P.261)□
(本节完。点击这里:返回目录)
![]() |
||
【延伸阅读】 |
||
(本站 2003-5-21 发布 / 2016-10-14 更新) |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