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语文教育/李锡琴老师耕耘录>【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方案】绘制自己的人生蓝图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语文教育
点击这里:到“语文教育”专栏
![]() |
撰稿:李锡琴 来源:作者提供 本站编辑发布 |
§ 设计背景:
十六七岁的高中生,处于从少年过渡到成人的关键阶段。一方面,他们自以为长大了,成熟了,好像世间万事都被他们参透了。因此,在对面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中,他们常常表现出或多或少的厌烦情绪,甚至逆反情绪。他们自以为十数年的人生经历已经造成了一双极富洞察力的眼睛,而他们所谓的“锐眼”时常盯着的是社会上并不为主流的灰色或黑色的现象。于是,对国家前途,对民族兴盛,以及个人美德修养等产生怀疑,缺少信心。上升一步,就是说,他们感性有余,理性甚缺,他们对于人生是什么,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何在等问题,还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正确认识,甚至还没有过多地去思考这一重大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正确人生观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目前,语文教学体现人文精神的呼声高于传承文以载道的传统,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能不能把“人文”与“载道”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设计此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的基本指导思想。
§ 教案设计:
一、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对人生意义和价值进行独立思考并得出相对正确的认识。懂得人生有多种境界,如: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等。
2、引导学生思考懂得积极的、有意义的生命历程应该是一个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过程。追求,是生命存在的意义。
3、培养学生对人世间百态人生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观察,并得出正确的认识与评价。
4、明白“崇高”与“伟大”来自于生活的细节。
二、活动方式:(阅读-笔记-思考-讨论-写作-交流)
1、教师推荐相关阅读文章,学生自行收集有关素材
2、对所阅读文章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摘录,或写出心得
3、学生独立提出并思考、讨论有关人生问题
4、以“我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为话题,写一篇随笔并作交流
三、课时安排(课内共用两课时)
1、素材收集、阅读、读书笔记、随笔写作、小组交流等在课外进行
2、第一课时:提出并讨论有关人生问题
3、第二课时:进行分组交流,每组推荐一篇优秀随笔在全班交流,老师做总结发言
四、活动准备:
分组:全班分作若干组,组员以自由组合为主,10人左右一组为宜,每组自选组长人
五、活动过程(导入—搜集—阅读—提问—思考讨论—写随笔—交流—总结)
1、导 入(课内):
同学们,李老师给大家讲几个故事,我想你们一定会感兴趣的。
第一个故事是说:有人问三个泥水匠在干什么,第一个答道“在砌砖”,第二个答道“在挣钱”,第三个答道“在建一幢漂亮的高楼”。多年以后,前两个泥水匠还是泥水匠,第三个却成了建筑专家。
第二个故事说,有一个记者前往山区采访,路上看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与放羊娃有一段有趣的对话。
记者:“你放羊为的是什么?”
放羊娃:“卖钱。”
记者:“卖了钱又做什么?”
放羊娃:“娶媳妇。”
记者:“媳妇娶来做什么?”
放羊娃:“生娃。”
记者:“生娃做什么?”
放羊娃:“放羊。”
…… 这个放羊娃好似钻进了“放羊——生娃”的怪圈。
第三个故事:罗马将领马塞拉斯率领大军,攻占了古希腊历史名城叙拉,可此时,古希腊著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正全神贯注地在沙土上演算着几何问题。当几个罗马侵略者冲进来,粗鲁地践踏着沙土时,他才明白发生了什么。面对被罗马士兵破坏了的几何图形,阿基米德大怒吼道:“走开,不要踩坏了我的图形!”然而,罗马士兵还是残暴地用利剑杀死了阿基米德。
我的故事讲完了,同学们是不是对故事里各个主人公产生了研究的兴趣?对于人来说,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然而,如走度过这唯一的一次生命历程,却各人有各人的态度与准则,换句俗话说,就是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我们都是十六七岁的大孩子了,也有同学在作文里向老师,向家长郑重宣布“我已长大,我已经成熟了!”,那么,你的人生观是什么?你准备如何过度你宝贵的一生?你又如何去观察品评与欣赏千姿百态的人生?
也许大家对老师提出的这些问题一时还感到茫然,不要紧,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文章,相信你们认真阅读后,会对以上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下面我把这些文章推荐给大家……
2、向学生推荐相关文章,并提出阅读要求:
(1)推荐网络文章:
《人生价值及其实现之道》(张南),见慧海佛光网
《崇高的人生境界》(人物评述/金庸),见飞扬围棋网
《我与地坛》(散文/史铁生),见安徽音乐台
《善待他人是一种崇高的爱》(散文/秋枫),见首都经贸大学报网站
《人生的境界》(论文节选 冯友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五册)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随笔/鲍鹏山)——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五册)
另外,也提议同学们自己利用网页搜索工具去搜集一些有关人生的优秀文章来阅读(注:适时检查读书笔记)
(2)阅读思考:
① 人生大体上有哪些境界?(提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等)
② 你以为世间处于哪一境界的人最多?(功利境界)
③ 请举出处于自然境界的人生实例。(提示:放羊娃、砌砖的泥水匠、阿Q……)
④ 请举出处于道德境界的人生实例。(提示:雷锋、孔繁森、岳飞、文天祥……)
⑤ 请举出处于天地境界的人生实例。(庄子、李白、陶潜、陈景润、诺贝尔……)
(3)分组讨论:
① 我国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他们的人生境界属于哪一境界?(提示:从热爱祖国角度说是道德境界,从献身人类科研精神的角度说是天地境界) 毛泽东说:“一个人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是一个高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冯友兰说:“一个有道德的人,还不是一个理想的人,还有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二人关于人生的最高境界的看法有什么不同?(提示:毛泽东把道德境界看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冯友兰以为人生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
② 一个人是不是只能处在某一个单纯的境界里生活?如,一个处于功利境界的人,是否也可以是道德境界的人?(提示:当然可以。本来,人生境界的划分就只是一种相对的标准,而一个人的精神与思想感情是万般复杂的,可以说一个人主要处在某一境界生活,但不可以说只处在某一境界生活。明白这点,对认识人性的复杂性是有极大帮助的。)
③ 家长和老师可能对你说过“你好好读书,有好成绩就能上好大学,上好大学就可能有好工作……”这是一种什么教育,允不允许有这样的教育存在?这样是否影响你向更高的人生境界发展?你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什么?(提示:家长与老师的教育属于功利教育。人首先要活着,因此功利教育是不可避免的,犹如老虎要教虎仔捕食。但当你有了生活的保障,就应思考更积极的更有意义与价值的人生,应该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人生。)
④ 公交车售票员李索丽与两弹元勋邓稼先人们都用伟大崇高来形容他们的人生,你以为此二人的伟大有本质区别吗?(提示:没有。所谓伟大,就是做好一份对他人对国家对民族 ,以及对人类社会有意义的事情。轰轰烈烈是伟大,平平凡凡也是伟大。关键在于你是否尽心尽职,是否能超越功利的小我。)
(4)搜集我国历史上曾因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而留芳千古的名人及其代表言论
例 如:
孟 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屈 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李 广:匈奴不灭,何以家为?
杜 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留取肝胆两昆仑。
鲁 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一个人,必须超越自然境界,因为你是人,不是别的动物;当然,也可以不用进入天地境界,但一个人不可能只有功利人生,更应该有道德人生,因为你是社会的人。)
(5)每人搜集10条以上有关人生与生活的格言名句 如:
① 快乐的定义很难下,完全看个人对它的感受而定。只要你觉得自己快乐,你就快乐。(认识快乐)
② 在我的生活里,我就是主角,对于他人的生活,我们充其量不过是一份暗示,一种鼓励、启发,还有真诚的关爱。(认识自我) 不要以为魅力只是“外向型”,因而无须深度。其实,真正的乐天达观根植于对人生的洞悉和感悟,真正的幽默得助于对世情的体察和深省。倘仅流于表相,那就会变成轻浮和圆滑,使人觉得可厌而不可信,更不要说什么魅力了。(认识魅力)
③ 生命的渺小,体力的单薄并没有什么可怕的,甚至命运的卑微也不能决断什么时候。可怕的是看不见微薄的力量,懈怠了潜在的精神。(认识生命)
④ 失去理智使一个人的行为变得愚蠢或者可笑,为了不使自己陷入愚蠢或者可笑的境地,我们应尽量克制冲动,保持理智。(认识理智)
⑤ 当你刻意模仿潇洒的时候,是你离潇洒最远的时候;当你无意潇洒的时候,最潇洒离你最近的时候。(认识潇洒)
⑥ 珍惜自己的感情是一种修养,尊重别人的感情是一种道德。(认识尊重) 成熟应该是:狂热时候的冷静,动荡时候的坚定,挫折时候的奋起,迷惘时候的清醒。(认识成熟)
⑦ 在生活中,一个人不能够不懂得宽容,也不能够一味地宽容。一个不懂宽容的人将失去别人的尊重,一个一味宽容的人将失去自己的尊严。(认识宽容)
⑧ 含蓄是一种巧妙的艺术表达。在生活中,当我们很想表达一种内心的强烈愿望却又觉得难以启齿的时候,那么不妨借助于“含蓄”。(认识含蓄)
⑨ 如果你是一塘清水,只要秀丽就行,因为你的秀丽是海洋的浩淼所不能取代的。浩淼是一种博大的美,秀丽是一种灵秀的美。(认识平凡)
3、以“我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随笔,畅谈自己对人生的认识与自己对人生的追求。
(要求:拒绝喊口号,唱高调,主张实话实说,但不能把自己的人生停留在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起码的道德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必备条件。完成后,课外分组进行交流。)
4、各组推荐一篇优秀随笔在全班交流(课内进行,略)
六、教师总结: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曾激励过我们的祖辈和父辈的这句名言,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重温它,感悟它,实践它……(下文可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
§ 后 记:
在前面的“设计背景”中,我已讲述了此教案在内容定位的依据,在此,我想谈谈在操作上的设想。
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像人生观这样大而深的问题,没有老师在活动中起好引导作用和对活动顺利进行的促进作用,很难想像这样的活动会有多大收效。因此,在此设计中,我在两处突出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一是为学生推荐相关文章,因为对此问题学生比较陌生,如果任由学生自行查找,也许浪费了时间,还不一定找到适合他们阅读的文章。二是为学生设计一系列思考题,因为,学生对人生境界问题还相当茫然,教师的导,能让他们沿着老师设计的问题逐一思考下去,可以说就是他们对人生观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而主动认识和探究过程的主体仍然是学生。
同时,在设计中,我又避免了越俎代庖的作法。比如,问题的思考不给学生现存答案(教案括号中的内容只作学生思考困难时进行指导的备用),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和全班交流中相互学习与提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活动目标。再者,在分组讨论、写读书笔记与写随笔作文中,顾全了全部学生,避免了某些活动只能有部分学生参与的不足。
因为这个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语文课上的活动,因此,也有意识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如:写读书笔记、搜集名人名言、写随笔等,使此活动既是学生思想认识得以提高的过程,人生目标与追求更加明确的过程,也是一个读、写、说等能力得以培养与提高的过程。□
【注】本文2004年发表于《新风教育》第10期,并获中央教科所颁发的二等奖
【延伸阅读】 |
![]() |
|
(本站 2006-05 发布 / 2016-09-07 更新,稍有修订) |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