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教育随笔>【札记】《论语》中的糟粕(P.2.) |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本站时政评论目录
札记:《论语》中的糟粕 |
· 应学俊 · |
撰稿:应学俊 来源:互联网/本站综述评注 本站编辑转载 (浏览数:人次) |
(点击这里:承前页) |
【网文摘编/综述之二】《论语》里,精华与糟粕并存
(引文原作者:power.1980 来源:雅虎论坛)
我认真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感慨颇多,十分想和于丹老师探讨一些东西,如果于丹老师能看到,请回复我,谢谢。我的邮箱: power.1980@yahoo.com.cn
我是做技术的。《论语》里的东西,个人认为,除了关于道德和做人准则方面我是赞成的,也本着良心做个好人;而其他方面全是糟粕,我十分反感。例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努力工作,多挣些银子养家,有什么不好吗?难道这样就成了“小人”吗?环视我的四周,有什么东西是我们的老祖宗发明的?——请不要和我说四大发明!请告诉我,那些故纸堆里面,有一点点关于民主、自由、平等、宪制的影子吗?2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历史,周而复始的王朝更替,演绎成王败寇的丛林法则,同猴子有什么区别?又有哪个所谓的圣人将中国社会引向了真正理性的发展方向?于丹老师是学历史的,请问中国400多个皇帝,又有几个所谓的“明君”?
……
还有就是,到现在还把赢政、曹操这种屠城无数的人说成英雄,我真的无法想象,如果中国再出现这样的所谓“英雄”我们该怎么办?!
人人都希望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那么,中国俗语:“贫贱夫妻百事哀”又作何解释?论语也许可以教出个把“君子”,但绝对教育不出“君子社会”,中国的历史就证明了这点!因为人的本性才是最强大的力量。个人认为,论语中消极的东西多,积极的东西少,与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相距甚深远,看看可以,不学也罢。
【网文摘编/综述之三】我们信谁的?
(引文原作者:木 铎 中青论坛)
《论语》里有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最近看书,把我给看糊涂了。《论语》中上述经典句子,竟然出现数种释义,都是大家高见,让我们屁民读者莫衷一是啊。以上《论语》名句释义举例:
意思一:可以要老百姓跟着走,不一定要老百姓知道这是为什么。(李泽厚《论语今读》)
意思二:康有为改句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使孔子民主化。(《论语今读》该句的[记]。没有完整的解释。我这样理解所谓的“民主化”的:老百姓认可了,就让他跟着走,不认可,就要耐心地解释让他知道。)
意思三:梁启超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梁启超的解释中有一股非常强烈的宰制性心态,老百姓如果顺服,就由他去,如果不顺服,就要教导、教训,让他顺服。(《启蒙的反思》P.100。另:到底是梁启超这样认为,还是康有为这样认为?抑或两者都这样认为?)
意思四:老百姓只能让他们按照他们的存在方式去生活,不要迫使老百姓去接受君王的意识形态,不要强迫他们接受你认为他们必须要接受的东西。(《启蒙的反思》P101,黄万盛的观点)
意思五:如果你能创造好的条件,比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他们能够跟着做,可你要想让他们都能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你不能强迫。(《启蒙的反思》P102,杜维明的观点?宋明理学认为?) 你瞧瞧,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就出来这么多的意思。都是“名家、大腕”的解释,我们该信谁的?
【本站感悟】《论语》中的一句话理解起来竟如此艰难,且难有断论,如何是好?这不由得更加佩服于丹教授的胆量与学识。“民可使……”一句,恐怕不把孔老夫子从地下挖出来请他详解其句读、含义,也就很难有权威的解释了。笔者才疏学浅,更不想对此提出任何见解。 但有一点事实是肯定的:不论如何解释孔子的这句话,历代统治者确实是取上述“意思一”而为之的。
历代君王皆视百姓为群氓、“下愚”,要他们匍匐在地山呼万岁自不必说,回想文革前后的历史亦可佐证一二:一会儿打倒刘少奇,于是全国共讨之、全党共诛之,有几个真知其中内幕?但照样跟着挥拳头喊口号愤慨无比;一会儿打倒邓**,老百姓不管三七二十一也跟着喊“打倒”,谁又知道为什么要打倒?一会儿是罗瑞卿、一会儿是杨尚昆、一会儿又是王、关、戚、杨、余、傅……不一而足,数不胜数,到后来竟然连钦定的副统帅也成了叛国者,昨天还祝愿他“永远健康”,第二天全国人民又“愤怒声讨”而称其林贼了,有谁知道个中奥妙?到后来,连毛夫人也成为阶下囚,全国人民像牵线木偶,挥动红宝书敲锣打鼓庆祝……“民”有几人“知之”?岂不皆“由之”?间或有个别人想“知之”,有一些独立思考,并进而提出不同见解,便立刻遭到惨无人道的诛杀,张志新、李九莲、王申酉、钟海源等等就是典型例子。难怪诗人杨牧在文革后愤然写道:“我不是猢狲,我不会再被敲锣者戏耍!” “知之”?——怎么说你就得怎么听、怎么信呗。
上世纪1970年代,批林连带出“批孔”,全国人民男女老少不问三七二十一齐上阵,掘孔庙,焚孔像,还要踏上一只脚;21世纪,“百家讲坛”开播“《论语》心得”,好多好多人又趋之若骛去买书,“粉丝”层出不穷,穿上古装匍匐在孔夫子塑像的脚下如拜皇上,这不能不说是长期“使由之”的结果——所不同的是,开始有了不同的声音发出来——看来时代还是在进步的。人民中的一部分已经不仅仅是“可使由之”了,他们还要主动地去“知之”、“思之”,这是何等难得与可贵啊!
而且,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来看,于丹已经把精神层面的“信仰”置于物质之上了,似乎“信仰”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高于人的生存。可即便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也已经陷入唯心主义。从这一点来说,真的要消消于丹之“毒”了。如此解读经典“教化”民众,知识分子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何在?难怪央视“一鸣论道”也对于丹如此解读“子贡问政”发出质疑而有所评述了(点击这里:看央视视频“一鸣论道”的评述)。
【网文摘编/综述之四】《论语》是非辨析
(引文原作者:atong2439 来源:汉网论坛)
【《论语》原文】『⒈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如果一个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很少会去犯上;一个人不喜欢犯上,反而去作乱的几乎没有。君子要善于抓住根本,根本抓住了许多问题就解决了,而孝顺和顺从就是仁的根本。”
【评析】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孔子的这个分析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公民真得都能够变成孝顺、顺从的良民,自然不会去“犯上作乱”,威胁到统治者的统治。我想这是儒家学术在今天被批判的重点之一。不过我想,这与其说是孔子在为统治者培养顺民,不如说反映了统治者的一种理想。所以这也就是儒家思想为什么受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喜欢的原因之一吧。
培养孩子孝顺父母的思想是值得提倡的,因为这反映了一种人文关怀的人道主义及人伦精神,尤其是在父母年老失去工作能力之后,这种孝顺就更加显得重要。问题是,我们不能只片面地强调孝顺父母,而忽略了子女也应该得到尊重的权利,更不能以维护孝道为名而侵害子女的合法权益。这样的现代思想《论语》中是不见的。
【本站补充】讲“孝”没什么不对,但孔老夫子硬是要把这“孝”与“顺”、与“犯上”与否联系起来,这就使人怀疑孔老夫子的出发点了。看来孔老夫子的许多“哲言”确是围绕政治展开的,是为了推广他的政治哲学,推广他的为政之道: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乖乖地做个“顺民”,不要“犯上”,这就是“仁”之根本。至于少数父母或“上”是不是混蛋那是不要管的(少数压根儿缺乏基本人格的混蛋父母还是有的,更不用说“上”),如再联想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那就似乎真的有点很不像话了。
从培养现代公民道德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继续培养孩子的敬老爱幼的思想,遵纪守法,以礼待人。对于政府官员及公务员,不但不应该“孝顺”,还应该睁大双眼去监督他们,看看他们有没有尽心尽力地为老百姓服务。这就叫做“公民意识”,而不是什么“犯上作乱”。只有将政府官员妥善地置于全民的有效监督之下,这才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之道。
【网文摘编/综述之五】如此“文化乳汁”
(引文原作者:赵建华 来源:计世网《于丹〈论语〉心得》批判(中))
……一位网友这样盛赞于丹及《 <论语> 心得》:“(于丹)用甜蜜的文化乳汁哺育着饥渴的人群,‘文化奶妈’的称号就于丹来说是当之无愧的……”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困惑在这位网友的感言中表露得一览无余。
那么,于丹给我们提供的是什么样的“文化乳汁”?
于丹说:“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古人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本站注:语出《论语·颜渊》:“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于丹说:“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然后,于丹就像一位慈爱的母亲,柔声细语地给她的“女儿”讲了一个新版的“灰姑娘”的寓言故事。故事的大意是:一枚没有戴到头上的头花,使一个非常自卑的小女孩重新认识了自己,给她带来了自信以及“来自内心的淡定和坦然”,并暗示了新生活的开始……
童年的梦想是美好的、甜蜜的,尤其是女孩的梦。为了保护儿童们脆弱的精神世界不致受到大的伤害,成年人似乎有义务为她(他)们提供一个充满鸟语花香的世外乐园,而将真实的世界密密层层地包裹起来,与之隔绝。
但在家中为哄女儿睡觉而讲寓言故事是一回事,利用公共传媒,在大庭广众之下解读《论语》则是又一回事。《论语》中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确实可以解读为:“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但我们却不能将其中蕴涵的消极的充满宿命论色彩的人生态度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下来。
大致说来,人生遭遇的缺憾或不如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身原因造成的缺憾,如《论语》中司马牛的没有兄弟;再一类则是社会原因造成的缺憾,比如男女间的不平等造成的对女性在工作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被歧视,因为缺乏公平、正义导致个人命运的悲惨等等等等。面对第一类缺憾,我们当然“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并且也只能通过改变我们的心态来解决;但面对第二类缺憾,我们也要一味地“学会承认并且顺应”,也只能通过调整我们的心态来解决吗?这是在宣扬什么?这是“乳汁”还是“海落英”?
…… ……
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意识对中国人心灵带来的影响实在太深了,“顺应天命”的观念深深地潜入了人们的意识深处。羸弱的个体加上脆弱的心灵,使人们脆弱到已经都不敢面对自己的脆弱,脆弱得只能听新版或旧版的“灰姑娘”的故事,沉迷在虚幻的想象中,并满足于贯穿其中的自欺欺人的快乐;而不敢、甚至不愿意像安徒生童话中《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哪怕点燃一根属于自己的火柴,照一照现实的社会,去自救和治疗社会的病。我们还需要这样的“回归”内心吗?我们能对不公不义之事一味“淡定和从容”吗?那么请问:什么叫正直、正义感?
【本站感悟】窃以为,上述分析是中肯的,它从两个方面解读了“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内涵合理的一面和谬误的一面,也再次说明了不加分析和批判地“继承”所谓中华文化的危害。这样的“《论语》心得”才是符合胡锦涛总书记所说“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精神的。
而于丹对“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心得”只能使人进入面对困境、面对不合理的事情“承认并且顺应”而无所作为、不思进取的“心态”,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里全无踪影。我们个人、我们国家也都无须为国富民康而奋斗了——“安贫乐道”吧,因为孔子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于丹说这些都是“天命所归”。这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乳汁”吗?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那份“内心的淡定”吗?这是当今时代所需要的“先进文化”吗?
暂告一段落。█
![]() |
||
【延伸阅读】 |
||
(本站 2009-09 -17 编辑发布 / 2019-02-23 修订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