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重读历史>文革研究>文军:卞仲耘与宋彬彬——符号的意义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点击图片浏览相关内容) |
![]() |
徐唯辛与他的肖像作品:王容芬 |
![]() |
|
【文革研究资料】 |
卞仲耘与宋彬彬——符号的意义· 文 军 · |
来源:二闲堂文库 本站2009-10-19编辑转载 (本页浏览: 人次) |
读罢“祭园守园人”的这篇文字,我顿时无语,心头有点堵,千头万绪却不知从何说起。
卞仲耘是一个符号,是那个时代“被迫害致死”的符号。这个符号似乎很平淡,既然“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而且这个死亡并不具有教育意义,于是媒体本能地加以封锁,而人们对此更是早已麻木不仁了。这个符号不同于张志新,批准杀她的人属于“四人帮”一伙,需要一根棍子打击他们,至少可以算“再踏上一只脚”吧!也不同于王申酉,他是被“两个凡是”派杀的,于是投鼠忌器般不宜张扬。而卞校长之死,是文革暴力的符号,属于最初的受害者之一,作为符号,它代表文革中死于非命的成千上万各阶层民众。
![]() |
徐唯辛画展上的卞仲耘和丈夫王晶尧 |
“宋要武”则是另一个符号,是“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符号。这个符号经“伟大领袖”赋予神圣意义,各种媒体大肆宣传,顿时涂抹上了惊世骇俗的色彩。它一经确立,举国上下都发疯了。要命之处在于,这个符号是在打死卞仲耘之后走红的,说话听音,锣鼓听声,它意味着“伟大领袖”支持这个暴力,而且还不够——“要武啊!”按照当年“一句顶一万句”的逻辑,这个符号就是掀起杀戮狂潮的符号。
两个符号组成一对矛盾,相反相成,加害与被害的和谐:加害者有恃无恐肆无忌惮,受害者忍气吞声冤沉海底,这种和谐构成了毛时代那种“莺歌燕舞”。其实,又何止于此?自打“反AB团”开始,受害者自认倒霉,加害者弹冠相庆,已经成了惯例。尤其是那次“反右派”,这个民族最后一点思维能力也被绞杀殆尽,国民全体堕落成权力的奴婢。本来,倘若改革开放果真如邓公所说是“第二次革命”,那么首当其冲应该彻底清算“反右派”的罪行和它的危害。然而,留下四位死者与一位生者“不予改正”,不仅证明“第二次革命”只是说说而已之外,还充分显示了权力之傲慢。“扩大化”竟至十一万倍之巨,除了蔑视全人类的智商之外,没有其他解释。
“死者长已矣”。卞校长被她教育出来的学生一拳一脚地打死,而且凶手都是些花季少女。这是需要足够的兽性的,比本·拉登那些“革命烈士”瞬间引爆炸药包需要更多兽性,否则不可能对朝夕相处的师长折磨致死。如此教育制度之神威可见一斑,什么样的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如此丧失人性呢?当然只有剿灭人性的教育体制,而这个体制是否受到反思并脱胎换骨?我们只能各执一词了。
“存者且偷生”。没有人去追究“宋要武”的责任,她本人以及那些同情者都有说道,认为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应该由她背负一生。这使我想起纳粹头号电影宣传大师里芬斯塔尔那句著名的辩护词:“不要因为我为希特勒工作了七个月就否定我的一生!”里芬并没有动手杀人,宋彬彬也许同样没有;里芬用她的艺术宣传鼓励杀人犯,宋彬彬则用她的权力纵容了杀人;里芬被盟国军事法庭判刑四年,“宋要武”则一路青云一路顺风,享受着绝大多数中国人无缘享受的待遇。里芬是认罪的,虽然只认了七个月的罪。“宋要武”却连一个“对不起”也不用说。
这个符号的代表意义,我们借韦君宜先生的评述:“有些人把自己的苦写成小说,如梁晓声、阿城、张抗抗、史铁生、叶辛——现在已经成名。但是他们的小说里,都写了自己如何受苦,却没有一个老实写出当年十六七岁时究竟是怎样响应‘文化大革命’的号召,自己的思想究竟是怎样自愿变作无知的?所有这些老的、中的、少的,所受的一切委屈,都归之于‘四人帮’,这够了吗?我看还是不够。”当然,所有这些,都不能同学生打死校长的始作俑者相提并论的,但我们是否在选择遗忘、拒绝反思方面有相同之处呢?
这个符号又是有大环境支撑的。众所周知,当初最高层将文革定性成“十年浩劫”,邓公并明言否定文革之举为“第二次革命”,可见其深恶痛绝的程度。然而奇妙的是不准探究。我们看见,所有那些遭遇批判的、身陷囹圄的、驱逐出境的文化人,例如最近逝世的包遵信先生,都是不听禁令深刻反思文革的主。
此次,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重新标榜“宋要武”的举动,其实只是国内一系列复辟举动中一朵浪花。若不是“宋要武”当年太有名气了,简直是震耳欲聋的名气,根本不会引起网上的轰动,不愿意“且偷生”的那些人表示了他们的愤慨。当然只是熟知这个名字的那些人,对于年轻人而言,谁是宋彬彬,谁是“宋要武”,已经不重要了。
当国家经济取得较快速的发展时,一种复辟的暗流也在涌动,这就是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为“宋要武”立牌坊的缘由。现在看文革,除了批斗老干部属于“浩劫”之外,其余的基本都翻案得差不多了,例如曾经控诉说“举国上下只剩下八个样板戏”,而今高唱不衰,甚至连国家歌剧院首场试演就是“样板戏”。有些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文革时根本不存在的“毛戏”,如今愈演愈烈了。正是有这样的大环境,“宋要武”也按捺不住浮出水面跻身名人行列,并且不是以她的事后业绩,而是依仗当年的“革命行动”。
多余的话似乎不必再说,我们并无能耐改变什么,只有靠着互联网这个平台,发发牢骚便罢。但这牢骚至少可以抚慰那些亡灵,以及我们自己的良知。■
摘自《多维新闻网 · 论坛》
【附 录】
宋彬彬成母校“荣誉校友”,校友视为“校耻”
【多维社特约记者 易师钟】如果要评选“中国最佳中学排行榜”,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肯定可以名列三甲。但是这所著名中学现任领导在90年校庆的喜气洋洋中,发现自己正面对“校耻”的谴责风暴——该校公布的“荣誉校友”90人中,列入“文革”中的红卫兵代表宋彬彬;该校《辉煌90年》画册中,将1966年8月18日宋彬彬向毛泽东献红卫兵袖章的照片和同年8月5日被该校红卫兵打死的党总支书记兼副校长卞仲耘的照片,并排置于第66页和对开67页。
该校校友对多维社记者细说原委。位于北京西城区的北师大附中,在“文革”前叫北师大女附中,“文革”中一度改名150中学,改为男女合校至今。由于其地理位置邻近许多中央机关,1949年以后,许多中央领导都将孩子送来这里入学,学生中 高*干_子女比例奇高。就从这次校方最后圈定的90位“荣誉校友”的名单中可以看出,高干子女占了很高比例,其中有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儿媳邵华(其父是革命烈士陈振亚),邓小平的幼妹邓先群、女儿邓楠,陈云的女儿陈伟力、陈伟华,叶剑英的女儿叶向真,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彭德怀的侄女彭钢,聂荣臻的女儿聂力,陶铸的女儿陶斯亮……
北师大附中《辉煌90年》画册中,将宋彬彬向毛泽东献红卫兵袖章的照片和被该校红卫兵打死的党总支书记兼副校长卞仲耘的照片,对页放置。
![]() |
北师大女附中校庆纪念册之一页 |
“荣誉校友”中为大家所熟知的各界名人还有:外交界女才子唐闻生,社会学家李银河,画家周思聪,《往事并不如烟》的作者章诒和,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陈鲁豫,诗人汪国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剧作家何冀平……
“荣誉校友”中绝大多数人在各个时期和各个行业作出了成绩,并未受到强烈质疑,只有一人除外——这就是该校1966届高中3班毕业生宋彬彬。国内“搜狐”、“凯迪网络”、“关天茶舍”、“篝火文丛”、“豆瓣网”等许多网站和海外一些网站的博客、论坛上,大量登出抨击校方将宋彬彬列为“荣誉校友”的文章《宋彬彬入选“知名校友”是实验中学之耻》、《北师大附中校庆中的最无耻记录》、《2007年的八一八》……言辞尖锐,态度激烈,跟帖附议者众多,批评校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在该校网站(http://www.sdsz.com.cn/)上详细列出了宋彬彬入选“知名校友”(“知名校友由校友推荐提名,最后校方从中圈定90人为“荣誉校友”)的资料。
一个名叫陈征的人推荐宋彬彬,推荐词如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宋彬彬在校学习时热爱学习,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尊敬师长,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社会工作,高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出国求学、工作,研究生学历。” |
在宋彬彬的“个人简介”中写道:
宋彬彬在校学习时热爱学习,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尊敬师长,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社会工作,高三加入中国共产党。在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接见红卫兵时,为主席佩戴上红袖章。在文革中曾受江青等人迫害,后响应国家号召去内蒙插队;十年动乱后,出国求学、工作。 |
网页上介绍宋彬彬的教育背景是:
1960-1966 北京师大女附中学生
1972-1975 长春地质学院岩矿鉴定专业学士
1978-1979 中国科学院高温高压岩石学专业研究生
1980-1983 美国波士顿大学地球化学专业硕士
1983-1989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化学专业博士
工作履历是:
1968-1975 内蒙古锡盟阿巴嘎旗牧民
1975-1978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助理
1989-2004 美国麻萨诸塞州环保局环境分析官员
“校友详细事迹”一栏,是宋本人第一人称的自我介绍:
(点击下一页:宋彬彬的“自我介绍”)
【相关链接】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