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陋室文化>应学俊:“普世价值”是无可否认的客观存在(P.1.)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点击这里展开:浏览更多——
(点击这里:收起/Close) |
“普世价值”是无可否认的客观存在 |
应学俊 |
(本文曾为“中国选举与治理”、“中国政府创新网”、“胡耀邦史料信息网”、“欧浪网”等全文转载) |
作者:应学俊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编撰转发 (本页浏览:人次) |
【本站按】不论在怎样的国家,不论某些国家以怎样的“意识形态”实行思想言论专制,尽管不同地域的人在价值判断方面会有某些不同,但只要承认人性的跨时空存在,我们怎能否认人类有着许多方面共同的价值追求?如果否认这一点,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合作如何能得以实现? 由于众所周知的缘故,在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之时,笔者却不得不对如此简单的常识性问题做一番论证,因为主流媒介在强势发声,且与国家主席、总理的宣示、承诺以及国人大多数的观点相悖。(本文写于2008年,曾发布于个人博客专栏。8年以后,似乎发现本文并未过时) |
近日看到《求是》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三权分立是不可能普世的》(以下简称《不可能》),作者是“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本来,既然说到这样“敏感”的问题,笔者本不打算发表什么看法。但是看到下面一段话以及网上其它类似的论述,笔者就有些不同的看法而不得不说了,但暂不谈所谓“三权分立”问题。因为本文讨论的是“普世价值”是否客观存在,至于实现它的路径、方式并非本文讨论的内容。
《不可能》一文中说;“很明显,这种论断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如果他们说的价值观念是普世的,那么中国早就应该是赞成并实践了的,怎么会‘自外于’这种价值观念呢?反过来说,既然拥有13亿人的中国不赞成或没有实行他们所说的‘普世价值’,这种价值观念怎么能说是‘普世’的呢?可见他们所说的‘普世价值’并不真正是‘普世’的。人们都清楚,所谓‘国际通行’的‘普世价值’,其实就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体系,就是指西式的民主、自由、人权、平等、法治等等。”
笔者觉得上面这段话存在的逻辑漏洞和主观臆断是很多的。
首先,谁说普世价值就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体系,就是指西式的民主、自由、平等、法制”?那些定语是《不可能》一文作者主观加上去的,是不顾客观实际的自说自话。倡导普世价值取向的文章中从来没有如此说,而普世价值本身从客观上来说也并非是西方独有的——正如2007年3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所说:“社会主义与民主、法制不是相悖离的。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等等,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全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我们不知道《求是》是不是打算批判温总理的上述观点?
《不可能》一文的作者搬出法国前外长韦德里纳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大概算是比较“有力”的论据了——韦德里纳一面表示坚定捍卫普世价值,一面有些“伤感”,认为西方人口只有10亿,故西方认定的价值未必“普世”——其实《不可能》一文的作者回避了一个重要问题:韦德里纳等几个西方左翼人士能否代表“西方”人民和绝大多数学者?即便韦德里纳也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在西方以外的世界各国绝大多数人民是否就不赞同人权、民主、平等、博爱这些价值?某些政党或政府对这些价值的拒绝和排斥,是否能代表人民的真实意愿?“西方”以外的国家,那里的人民难道都具有奴性而不在乎人权?不喜欢民主、平等、博爱,而喜欢专制极权统治?答案难道不是再明显不过的吗?我们无须看某个人说了什么,而要看事实究竟如何,这叫实事求是——难道温家宝总理如上阐述不正是概括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而毛泽东早在1945年就坦陈:“现在的世界潮流,民主是主流,反民主的反动只是一股逆流……”如果不是普世认同,为何某些集权国家和专制者也还是要假模假式把“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写入《宪法》甚至嵌入国名(如“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这几个国家何必多此一举?
一、“民主、自由、人权”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斗的重要价值追求
其实,所谓“普世价值”并非仅指“民主、自由、人权、法制”等,笔者在后续的文章中会论述到——即使被《不可能》一文强加冠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价值体系”的民主、自由,它恰恰正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斗争、流血牺牲为之奋斗的目标价值的核心,也是用以号召人民革命的旗帜——至今依然传唱的“红色”经典革命歌曲《太行山上》第一句就是“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这一点,恐怕《不可能》一文的作者忘记了,笔者给点提醒——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机关报。1944年5月17日《新华日报》发表《民主即科学》一文,指出:“科学为求真理,而真理是不分国界的……民主制度比不民主制度更好,这和机器工业比手工业生产更好一样,在外国如此,在中国也如此……”。
1945年4月13日《新华日报》发表题为《纪念杰斐逊先生》的社论,文中明确阐述:“人有天赋的人权,人的自由与尊严不该为不正势力所侵犯与亵渎,人民是政府的主人而不是奴隶,……这从十八世纪以来,应该早已经是全人类共知公认的常识了。”
1943年7月4日《新华日报》社论的题目就是《民主颂——献给美国的独立纪念日》,社论指出:“自从世界上诞生了这个新的国家之后,民主和科学才在自由的新世界里种下了根基。……玛克吐温、惠特曼、爱玛生教育了我们这一代。是他们使年青的东方人知道了人的尊严,自由的宝贵;也是他们,在我们没有民主传统的精神领域里,筑起了在今天使我们可以有效地抗拒了法西斯思想的长城。……在过去,民主润泽了我们的心;在今后,科学将会增长我们的力。让民主与科学成为结合中美两大民族的纽带,光荣将永远属于公正、诚实的民族与人民。”
我们不仅至今还在纪念着为了民主、自由、人权而倒在国民党枪口下的李公仆、闻一多;而且,共产党人、革命烈士叶挺的诗句我们至今还在现行教科书中读到,时时回荡在耳畔:“……我渴望自由 / 但我深深的知道 /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而叶挺烈士的诗句恰恰与我国妇孺皆知的匈牙利革命诗人裴多菲的诗句相辉映:“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恩格斯在谈到社会主义制度时说: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使他们“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P.247/第21卷P.570.)。
——以上这些,难道不是自由价值的“普世”性反映?
《新华日报》对于民主、自由、人权肯定和追求的论述是很多的,不想在此一一列举。我们能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几十年浴血奋战追求的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体系”?《不可能》的作者是否到档案馆查一查?看一看?是否可以权威地论证以上《新华日报》的论述已经过时并给予批判或修正?或者说,那些只是当时因为“革命宣传需要”的权宜之计?——可即便是宣传的权宜之计,不也从反面证实了这些价值在中国也早已深入人心而成为追求?
《不可能》一文的作者出于某种主观的目的而随便给“民主、自由、人权、法制”等地道的普世价值——全世界绝大多数人民和中国革命所追求的价值核心——戴上“西方价值体系”的帽子,这恐怕实在是欠考虑的,不仅逻辑上讲不通,而且使人感到似乎全盘否定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为之流血奋斗了几十年的价值所在。否则,就请解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斗,如果不是为了人民拥有“民主、自由、人权”——亦即“解放”,那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二、13亿人的中国“不赞成”? 国家主席、总理缘何承认“普世价值”?
《不可能》一文说,“如果他们说的价值观是普世的,那么中国早就应该是赞成并实践了……既然拥有13亿人的中国不赞成或没有实行他们所说的‘普世价值’,这种价值观念怎么能说是‘普世’的呢?”。
看到这里,我们实在不知道何时、何地、何人授予了《不可能》的作者代表13亿人民之中国的资格和权利。恐怕目前只有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等国家主要领导人有权代表13亿人的中国讲话的。温总理的有关论述上文已经引用了,不赘。我们再来看看胡锦涛总书记如何看待和论述普世价值具体内涵的——
2008年5月7日,胡锦涛代表中国和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福田康夫在东京共同签署的《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指出:“为进一步理解和追求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和普遍价值进行紧密合作,不断加深对在长期交流中共同培育、共同拥有的文化的理解。”这是国家主席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作出的承诺,这还能否认吗?(引文链接)——《不可能》一文的作者怎能说“拥有13亿人的中国不赞成或没有实行他们所说的‘普世价值’”?这不是睁着眼睛胡言乱语,置总书记和国家主席的庄严承诺以及国家信誉于不顾吗?
其实,“普世价值”也就是学者和民间对上述以及更广一些的人类共同价值取向一种概括的说法而已,比如也有说成“普适价值”之类,它并不是某些人有意创造出来的新东西,而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步中形成的客观存在的价值取向。我们实在不明白,《求是》载文将这些价值观冠以“西方”并竭力诋毁用意何在?
笔者没有做过全国范围的调查,更无权代表13亿人的中国,但是,仅就我国目前可以代表中国的现任国家主席、中共总书记以及国家总理在国内外的公开讲话和签订的条约来说,就国人大多数的诉求来说,能说“拥有13亿人的中国不赞成‘普世价值’”吗?《不可能》一文作者有何资格代表中国说话?如何看待国家主席、总理的宣示和承诺?
(未完,点击这里:紧接下页)
![]() |
《求是》网截图 |
【参考文献】 |
||
|
||
【延伸阅读】 |
![]() |
|
(本站 2008-12-08 发布 / 2018-02-05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