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陋室文化>应学俊:“普世价值”是无可否认的客观存在(P.2.)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点击这里展开:浏览更多——
(点击这里:收起/Close) |
“普世价值”是无可否认的客观存在 |
应学俊 |
(本文曾为“中国选举与治理”、“中国政府创新网”、“胡耀邦史料信息网”、“欧浪网”等全文转载) |
作者:应学俊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编撰发布 (本页浏览:人次) |
(点击这里:承上页) |
三、何谓“资产阶级、资本主义民主”?何谓“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民主”?
然而,《不可能》一文在猛批了一通所谓“西方的普世价值”以后,却又这样说:“我们并不否认普世价值,但价值总是具体的、社会的。”——笔者越看越糊涂,这句话到底是肯定还是否定“普世价值”的客观存在?该文开头不是否认“普世价值”的存在吗?实在不明白。笔者以为:只有思维的混乱和陷入难以自圆其说的境地,才会做出这样矛盾且语义不清的判断。
其实纵观《不可能》全文,说到底,该文就是要把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说成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不是人类绝大多数人和国家公认的价值追求。他们无视胡锦涛总书记代表中国所签署的《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认可和承诺的“理解和追求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和普遍价值”。我们不知道《不可能》一文的作者能否就当今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实际给“资产阶级、资本主义民主”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民主”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
谅他也做不出。
于是,搬出毛泽东的话,似乎想说明这个问题。毛泽东说:“实际上,世界上只有具体的自由,具体的民主,没有抽象的自由,抽象的民主。在阶级斗争的社会里,有了剥削阶级的剥削劳动人民的自由,就没有劳动人民不受剥削的自由。有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民主。”“民主自由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都是在历史上发生和发展的。”
其实,毛泽东此说是有远见的,说得好极了:“民主自由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都是在历史上发生和发展的。”就拿今日美国的民主来说就在发展着,由种族歧视的局部民主发展到如今具有黑人血统的人也竞选上了总统。窃以为,马丁·路德·金在天之灵会感到一些欣慰的。当然,包括美国、中国、俄罗斯、印度等世界各国在内的“民主”还将继续在原有基础上朝着更好更科学的方向发展着。从这一点看,毛泽东此一说真的很有远见!
那么,我们就请问,历史在发展,在我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我们现在还处在毛泽东当年所说的“阶级斗争的社会里”吗?我们国家现在是资产阶级执掌政权吗?如果说较大的民营企业家属于“资产阶级”,那么按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应当是“无产阶级”的敌人,可为什么当下执政党还允许他们加入“中共”呢?动辄谈“姓社姓资”者,如何解释?
笔者还是想不明白,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资产阶级、资本主义民主”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民主”,它们的内涵和外延究竟是什么?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其中的“人权”又是什么“主义”什么“阶级”的?——在当今中国,“民主”除了解释为《宪法》规定的“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还有什么别的解释?非常想看到《不可能》的作者能再次撰文论述一个题目,叫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或曰社会主义)民主”,阐明一下当今中国之“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否则,概念不清,判断也就很难准确,推理就谈不上逻辑性了。
1949年以后,毛泽东犯过不少错误,但这句话还是不错的:“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否则,“刻舟求剑”的可笑故事必然在某些教条文人那里重演。
四、“普世价值”是无可否认的客观存在
《不可能》一文的作者试图用哲学上“共性、个性、抽象、具体、绝对、相对”这些概念来否认普世价值的存在,但这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该文作者一面说“他们所说的‘普世价值’并不真正是‘普世’的”,一面又自我骂题说“我们并不否认普世价值”——这真不知让读者究竟如何理解了。如此逻辑混乱,还谈什么哲学?
但《不可能》的作者还是勉为其难想自圆其说。作者的举例是,苹果、梨、香蕉等统称“水果”,可是到商场去买的时候,水果永远是具体的其中一种。作者欲以此来否认普世价值的客观存在和其普世性。其实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因为道理很简单——尽管水果有成百上千种,但是他们一定都具有“水果”的属性,否则它就不能叫“水果”。同样,世界地域广大,各国国情不同,民主的形式、民主的发展程度各有不同,但是他们一定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民主”的共同属性——如果不具有这个属性,那就不能称为“民主”,或者是徒有民主之外衣,实质还是“独裁专制”。不是这样吗?
所以,包括民主、自由在内的“普世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他们有着基本的共同的属性,即“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和普遍价值”和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时所说的“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笔者的论证丝毫无须曲里拐弯,因为依据我国政府签署的条约和温总理的讲话,已经非常明白。这里,笔者只须稍稍举例佐证即可。
世上确实没有绝对的东西存在,但不等于没有绝大多数人认同的东西存在,否则,我们请《不可能》的作者回答如下一些问题——
(未完,点击这里:紧接下页)
【参考文献】 |
||
|
||
【延伸阅读】 |
![]() |
|
(本站 2008-12-08 发布 / 2016-12-27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