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本站评论>【经典转载·札记】“党政分开”与“没有党政分开”? | | 您好!今天是: | |
输入关键词,精准搜索本站 | |
【经典转载·札记】 |
“党政分开”与“没有党政分开”?· 应学俊 · |
作者:应学俊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编辑发布 (本页浏览-续博客点击数: 人次) |
不论现实是怎样一回事,但年龄大约在50岁上下和以上的朋友,对于“党政分开”这个词儿应该并不陌生,因为它早已写入中共党的决议,在《邓选》中也有明确阐述。
但2017年3月7日,官方媒体却报道了中纪委王岐山书记下列一段话:“中国历史传统中,‘政府’历来是广义的,承担着无限责任。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以及法院和检察院,在广大群众眼里都是政府。在党的领导下,只有党政分工、没有党政分开,对此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点击引文出处)
——“只有党政分工,没有党政分开”吗?笔者怀疑自己记忆有错,于是只好搜寻历史文件。
下面是迄今为止依然在人民网“党史百科”中的原文节录(突出显示为笔者设置)——
【党政分开】中共十三大报告指出:“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所谓党政职能分开,就是根据党组织和行政组织的不同领导体制、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使之各司其职。党政分开是为了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问题,理顺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而进行的一项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重大改革。党政分开,有中央、地方、基层等几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中央层面。党中央要对各方面工作实行政治领导,即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内政、外交、经济、国防等重大决策方面实行领导,并向中央国家机关推荐重要干部。二是地方层面。省、市、县各级地方党委应在执行党中央统一路线和国家统一政令的前提下,在本地区实行政治领导。三是基层层面。包括乡镇、企业、事业单位的党委职能的相应转变。
具体讲党的职能变化的方面有:从性质上看,党是政治组织,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而政权机关是国家权力组织,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权是政治上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不是上下级权力方面的服从关系,两者性质不同,不能互相代替。从职能上看,党由过去包揽行政工作,变为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管理政治原则、政治方向、方针政策、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上面来。从任务上看,由党政不分时的直接领导和管理经济活动等一元化领导,变为主要进行带全局性、层次性、原则性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从工作对象上看,由过去的人、财、物齐抓通管,变为侧重“人”的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从领导方式上看,由过去直接具体的命令方式,变为间接的、示范的指导性领导方式。
党政职能分开,有利于使党从繁杂的事务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大政方针问题,加强调查研究,使重大决策更加符合实际和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更有效地实现党的领导。有利于使党委从各种具体矛盾的纠缠中解脱出来,可以使党处在超脱的、驾驭矛盾和总揽全局的主动地位,从而发挥“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使整个国家各方面形成巨大的合力,为实现党的总任务而奋斗。有利于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原则,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更好地发挥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
另据“历史上的今天”网页载文《历史上的今天:邓小平提出党政分开》,内容如下(除【】中文字,皆为转帖原网页文字摘录)——
1986年9月6日,邓小平提出党政分开。他说:“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
早在1980年,邓小平在就发表突破性讲话《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但几年来也没见什么大动静。对此,邓小平思考了很久,这位经验丰富的老人深知政治体制改革的难度。他在1986年说:“这个问题太困难,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76页)
从1986年的夏季到秋季,邓小平就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发表密集讲话,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6月10日,他在听取经济情况汇报时说:“现在看,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60页) 9月至11月,邓小平先后四次催促政治体制改革。他说:“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们首先要确定政治体制改革的范围,弄清从那里着手。要先从一两件事上着手,不能一下子大干,那样就乱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76—177页)
从哪里着手呢?邓小平选择了一个突破口:“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77页)
这个设想,正是他在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提出来的。当时他说:“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中央一部分主要领导同志不兼任政府职务,可以集中精力管党,管路线、方针、政策。”邓小平考虑了8年,觉得从这里打开第一个突破口比较稳妥,既有足够的突破性,也能随时掌控。
十三大闭幕之后,一些部委开始撤消了主管整个部门业务的党组。有一些从事党的工作的干部觉得自己的权力变小了,纷纷要求调到行政部门担任实职。针对这种情况,报刊上又发表文章,劝说这些干部着眼大局,不要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安心做好党务工作。
毫无疑问,政改的紧迫,来源于经济改革的压力,1986年6月2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对此作出了解答,“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
事实上,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设计,邓小平当年的讲话中,已经划出了清晰的界限,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吴江回忆,当时总结出了四句话:“党政分开、权力下放、精简机构、提高效率。”以此为内容的政改,在邓小平看来,“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
但是,1989年之后,党政分开不大提了,甚至有人私下质疑十三大报告。关键时刻,邓小平在1989年9月16日出来说话:“十三大制定的路线不能改变,谁改变谁垮台。”(《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24页) 这才打消了一些人的顾虑。
这么多年过去,现在回过头来看,十三大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措施,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南海网)
【笔者注:有没有“党政分开”?看来,起码中共历史上的十三大决议中是有的,《邓选》中也是有的。至于现在王岐山书记说“没有党政分开”,那就搞不懂了。
【但基本常识告诉我们,否定邓小平的某句话、某个观点并非不可以,因为那并不等于法律,也不能说邓小平的话就是金科玉律“句句是真理”;与时俱进,否决一个正式决议也不是不可以,但起码应当是由另一个合法产生的决议来否决,而不是某个人讲一句话就能否决的。否则,“人治”乎?“法治”乎?】 □
〖前一页〗 1〖后一页〗
【延伸阅读】
(本站 2017-03-05 编辑转发 / 2020-05-12 更新)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