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本站评论>应学俊:评宋鲁郑“西谚所云‘文化是制度之母’” P.2. | | 您好!今天是: | |
![]() |
|
近 期 评 论 |
点击:更多评论
评宋鲁郑“西谚所云‘文化是制度之母’”· 应学俊 · |
作者:应学俊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编辑发布 (本页浏览:人次) |
(点击这里:承前页) |
【提纲】 |
按宋鲁郑的说法——“中国传统上就反对竞争性的政治集团博弈,中国几千年就是一个政治核心,强调和谐,君子不争”——诚然,忠君文化、皇权文化、大一统中央集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方面,正如电视剧《天道》台词中所说:“我们的文化就是皇恩浩荡的文化”;可为何这样的“文化之母”硬是孕育出一次又一次陈胜吴广式的针对皇权的造反起义?三国、魏晋等朝代难道不都充斥着几个“政治核心”之间的“博弈、竞争”?即便在大一统时代的宫廷里,这样的政治“博弈”和“竞争”何尝不是数千年来从未间断且惨烈异常?而到了几千年后的当代当朝,执政党空前集中统一,可毛泽东为何还是不得不无奈地承认“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为何党内不断出现毛所说之“反党集团”“两个司令部”而与之“斗争、博弈”不断最终狠狠惩处之,甚至不惜置之死地而后快?这是“不争”吗?再说5年前主政重庆的薄熙来、王立军等为何“争”得使国内外瞠目结舌?而就在数天前,攀枝花市某局长竟然在会场上公然枪击市长、市委书记……凡此屡屡发生的种种,咋就不像宋鲁郑所说的“中国文化传统”之“君子不争”呢?
综上所述,挂一漏万——但足以证明,从古至今,“中国传统上就反对竞争性的政治集团博弈”——这只是坐在龙庭上皇帝的一厢情愿,事实恰恰是数千年来从宫廷内部到民间,直至清末那样的变法维新和“老佛爷”这个“政治核心”的“博弈、竞争”从未间断过。在当朝当代,毛一直倡导党的团结,可“××次路线斗争”恰恰贯穿党史。宋鲁郑口中所谓“和而不争”的“中华文化”咋就孕育出这样一部“斗争、博弈”的古代和当代政治史?
其实,矛盾的普遍性规律,揭示了“争”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即所谓“有矛盾就有斗争”,各国各历史时期皆然——似乎饱学的宋鲁郑应当读过有关哲学和毛的《矛盾论》吧。史书也罢,演绎的宫廷大戏也罢,当代现实也罢,这样的“博弈”和“政治竞争”说得完演得尽吗?宋鲁郑所描绘的中国“文化”是真实的存在还是“混杂着部分事实的谎言”,抑或理想虚幻的乌托邦?
三、“和而不争”——就不会有中共领导和创立的新中国
宋氏之论“中国传统上就反对竞争性的政治集团博弈,强调和谐,君子不争”。可历史恰恰并非如此。1949年以前,中华民国政府是国际普遍承认的。按宋鲁郑的阐释,“中国几千年就是一个政治核心”,“如果出现两个中心,就成了‘患’”——那么请问,中共革命难道不正是使当时的中国显然出现了两个分庭抗礼的“政治核心”?一个在瑞金或延安,一个在南京或重庆?为何国共硬是“争”了28年,直争得一塌糊涂、尸山血海呢?中共该不该和国民党“竞争、博弈”呢?倘若不争,那么哪一个“政治核心”该让位下台?谁又能说了算?中共这个“政治核心”倘若不与国民党这个“政治核心”争,新中国又从何而来?宋鲁郑所说“中国几千年就是一个政治核心”,这究竟是某种期盼、愿望还是事实?如果把一种期盼、愿望说成中华文化的真实历史存在而到处游说,这算什么?
说到1949年以后的新中国——“文化是制度之母”吗?为何我们的“文化”一直恰恰被制度和领袖改造着呢?直至大革文之命的“文化大革命”、砸烂“旧文化”的红卫兵运动、批判“孔孟之道”等等,这些是中华“文化之母”使然还是制度使然?发动文革的人去世了,文革终结,包括文学艺术和所谓国学、服饰文化等等,一切又颠倒过来了。这是人和制度在改变文化,还是“文化是制度之母”呢?还用笔者赘述答案吗?
宋氏“西谚所云‘文化是制度之母’”是不是该去休息了?
四、结 语:何种情况下,“文化”对于制度选择会发生影响
笔者重申:笔者绝不否认“文化”对一个民族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影响,我们的确应当清醒地看到这一点——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对中国文化必须做一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工作(即便宋鲁郑本人也承认各国文化中都会有负面的东西)——那么,我们就不能一味人为强调文化对民族、对制度变革的制约性,还应发挥社会实践对文化创造和改变的能动性——即引领“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从而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这才是正道。
即便习近平总书记说到的“文化自信”,在他的举例中,也从未见到任何中华文化负面的、落后的糟粕,更未见如宋鲁郑所举的那些例子和他对“文化是制度之母”那样不着调的阐述——相反,在实践中,执政党正海纳百川,学习借鉴有助于中国进步的制度文化,这无疑是明智的——比如,习近平常说的“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这就完全不是中华文化里的原产,而是源自美国总统小布什的一次演讲(见文末参考资料,可点击查看);即便目前大陆的检察院、法院制度乃至法官的法袍、法庭布置的格局、“无罪推定”相关法条的建立和推行等等,也都在中华文化中难觅踪影;相对“独立审判”制度改革即便微小推进,也与中华传统文化无关,恰与“民主法治”之普世价值挪近。中华文化正在实践中融合、发展——海纳百川方能成其大。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文化”自然不可能例外。
因此,宋鲁郑过度宣扬所谓“西谚所云‘文化是制度之母’”这一既无定论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和规律的“文化决定论”,起码客观上只会禁锢人们的思想,消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科学理念,消解国家改革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虽然笔者不认同“文化是制度之母”,但笔者并不讳言“文化”在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制度选择时会有重要作用,因为价值观(即价值取向)是“文化”内涵的要素之一。但是,这种作用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会真实发生——那就是这个国家的民众真实拥有了对制度的选择权——可惜的是,在宋鲁郑用以论证“文化是制度之母”那些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所谓“中国传统文化”里,几千年来的封建皇权专制制度并不是百姓大多数人真实的价值选择,而是打天下者或篡位者坐龙庭以后,一面凭暴力专制,一面虚构“君权神授、奉天承运”的所谓“文化”意识欺骗和强加给百姓的,百姓大众无奈被迫默认而已,这根本不是所谓“文化”导致的制度选择。那些制度并不是“文化”孕育出来的,而恰恰是强制的制度运行衍生出那样的制度文化——负面与正面并存的文化;而历史的发展恰恰证明,“文化”并非是不可变化和发展的神秘图腾,人们为追求幸福、平等、自由而努力奋斗的社会实践必然和已经促使文化同时发生着扬弃和升华。如此,社会才有了发展和进步——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发展史证明了这一真理。
所以,宋氏“西谚所云‘文化是制度之母’”该去休息了,除非他重新对此作出符合真实历史、符合逻辑的阐述。□
2017.01.12.
(全文完,点击这里:返回前页)
【参考资料】
① 小布什:人类迄今最伟大的成就是把权力关进笼子(腾讯网/摘自《美国民生实录》,【美】姚鸿恩/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7月)。小布什说:人类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不是科学技术,也不是天才的作品,而是把权力关进了笼子,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对你们说话。……
③ 所引宋鲁郑言论,文中大多有链接,互联网上文本、视频比比皆是,在此不一一列出。
④ 宋鲁郑在他相关文章和演讲中(如《宋鲁郑:政改——中国没有榜样》),不止一次提到所谓“英国政治哲学家埃德蒙·伯克一再强调,任何制度的变更一定要从自己的传统中延伸而来。”以此作为“文化是制度之母”即“文化决定论”的佐证。但这是非常苍白无力的。埃德蒙·伯克是何人?在怎样的背景下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固然看不到宋鲁郑标注所引埃德蒙·伯克此言出处,但我们却能了解埃德蒙·伯克其人和他大致的思想体系。靠断章取义摘取一句话做为佐证的做法,那是文革中常用的。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这里:大致了解一下埃德蒙·伯克。
【相关链接】
![]() |
||
(本站 2017-01-12 编辑转发 / 2022-04-24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站长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