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本站评论>应学俊:简论客观真实的“中国模式” P.2.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简论客观真实的“中国模式”· 应学俊 · |
作者:应学俊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编辑发布 (本页浏览-续博客点击数: 人次) |
|
(点击这里:承上页)
⑵ 即便这样的“低民主”(加上官方对民主核心价值的高认可),也是“中国崛起”牵一发动全身的因素。因为即便这样的“低民主”在“前30年”也是极其稀缺的。
正因为,“前30年”连这样的“低民主”也没有,生产力的发展才被严重束缚,老百姓从思想言论到身体自由被紧紧束缚,动弹不得,动辄挨批、挨斗、被专政、甚至被枪毙(如遇罗克、张志新、李九莲等无数百姓)。有人说“文革”中很民主,那是极大的误解,文革中是“毛主席怎么说,我就怎么做”,这已与牵线木偶仿佛,是“民”主还是“毛”主?文革中,各地和全国“人大”近10年不开会议政,何谈“民主”?从“反右”直到“文革”,有多少人因为一两句话、一两篇文章、甚至口误喊错一句口号而被“专政”甚至被枪毙,这是“民主”吗?文革中看上去的“民主”,实际上是毛泽东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而借助“群众力量”兴起无政府主义运动而已——即所谓“踢开党委闹革命”。一旦政治目的达到,想打倒的被打倒,群众组织如还不“听话”,就实行“军事管制”了,这叫“民主”?老百姓连选择工作地、生活住地的迁徙自由、选择职业、勤劳致富的权利和自由也没有,这叫“民主”吗?
正是官方重新强调对“民主”核心价值的认同,并由此带来一系列政策、法规的改变,包括“依法治国”的确立——亦即制度改革,才使国人重新拥有了一部分“民主”。邓小平形象地称之为给老百姓“松绑”——公民开始有了人身迁徙自由、自主择业、创业和勤劳致富的自由、有了少量的言论自由等等——这已经好过“前30年”N倍了!
相对于没有民主——即便这样的“低民主”,也算是极大的“解放”——是的,“文革”后国人称之为“第二次解放”!国人看到了希望,焕发了冲天干劲,尤其在经济领域获得的解放更多一些——这直接带来了生产力的一次巨大释放,而常识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发展,必然有赖于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再次借用宋鲁郑的话来说:“改革开放带来了两大崛起:资本与民众”——这话倒是实事求是的。可是,没有民主的稍稍推进,何来这两个“崛起”——尤其是“民众”的崛起?没有这两大崛起又何来“中国崛起”?
“民主”的稍稍推进对于“中国崛起”的意义难道不是牵一发动全身而无可替代的?这也可以是另一篇文章了。
人民日报海外网曾转载过笔者一篇拙文《答“环球”:中国为什么能发展这么快?》就谈的这个问题。仅两组简单数据就可以宏观看到“民主”对于解放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其一,私企民企已经创造出中国GDP的60%,创造了80%的就业岗位(点击出处);其二,国人获得自主择业和迁徙的自由,创造出3亿多农民工大军,这是何等壮观的生产力大军!从某种角度而言,这正是宋鲁郑所说的“民众的崛起”。
所以,即便“低民主”,也是与“中国崛起”形成“没有A便不会有B”的逻辑依存关系。
“中国模式”及“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低民主”,既有经验,更有教训,它还反映了某种客观规律。中国的改革、发展应该如何走好下一步?是收紧民主,还是继续深化民主?笔者以为答案已在其中。
而民主的意义不仅仅在此,它还与“中国模式”下面的其它因素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
3.“破教条”——成,在于“破”; 败,在于不彻底和“摇摆、回头”
不破不立。不打破极左教条,改革便无从谈起。虽然粉碎“四人帮”宣布终结“文革”,但如不打破教条,“文革”便不能被彻底否定,极左思想路线便不能被批判,新的“基本路线”也不可能被确立,中国还将继续在“按既定方针办”、“两个凡是”以及“以阶级斗争为纲”上原地打转,剪不断理还乱,纷争不断,何来改革开放?哪会有“中国崛起”?回首改革开放30余年的历程,我们“破”了多少陈腐、错误的极左教条?
什么叫“改革”?没有“错”何言“改”?所谓“前后30年互不否定”之说,逻辑上如何站得住脚?(最起码执政党《决议》彻底否定“文革”)。不否定“前30年”的诸多错误思想政治路线和经济政策,哪会有改革开放?哪会有“崛起”?所以,“破教条”必然是“没有A便不会有B”的“中国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等”是民主核心价值之一。倘若高层从理论上不确认这一核心价值,就无法破除对某领袖的个人迷信,就不会有高层自身和民间的思想解放及部分言论自由。那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不可能得以发表,尽管毛泽东著作中也有过这样的话,但要联系实际论述这个问题,没有平等和言论自由权利的保障,还是极其“危险”的(该文作者是冒着坐牢危险写这篇文章的,可见“前30年”的思想言论禁锢到何种程度)。这篇文章的发表,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破除了个人迷信,于是,实事求是,打破教条,按客观规律办事——这一至关重要的正确理念才能得以确立;于是,许多被固化了几十年的“教条”才可能打破。从这层意义而言,我们可以说:民主不仅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更是改革开放的“中国模式”及“中国崛起”的生命。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什么?正是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是按任何“教条”办事;那么,思想解放、言论自由就必然是题中之义。迄今为止,中国改革所有堪称正确的举措,都与“破教条”密不可分。不打破教条,任何改革都将动弹不得。
而中国改革目前一些严峻问题和瓶颈,依然与能否进一步“破教条”,真正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密切相关。
4.“改经济”——成,在于“改”; 败,在于不彻底和时时“摇摆、回头”
这无疑是指“经济体制改革”。但笔者却并不想过多着墨于此,因为它对于“中国崛起”——“没有A便不会有B”的逻辑关系太显然了。如果没有经改,依旧坚持计划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坚持认定所谓个体经营、“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决不能搞,中国还能加入WTO吗?外国非国有企业谁会和你政府支撑财大气粗的国企央企搞不对等、不平等贸易?不允许私企民企发展,国内民间的生产力如何得以解放、发展?十八大提出“混合经济”概念,正是对实践及客观规律的进一步确认,也是“破教条”的表现。但这“混合型”究竟怎样运作,还有待观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现在的经济体制也还有别于准市场经济体制,而是政府严格管控下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国有资本和民营、私有资本事实上地位并不平等。而“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强有力的,远未实现执政党自己宣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所以,所谓经济体制改革,可以说其实质,即大体回到新中国建政之初“新民主主义”体制而已,即承认和允许私有或所谓民营经济适当发展,以发展生产力和积累社会财富——因为即便马克思主义也未论断过在“一穷二白”的经济基础上能够建成社会主义。但毛先生着急了,建政才几年,便急急忙忙要进入社会主义,并继而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历史老人是一丝不苟的,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必受到规律的惩罚——中国绕了一大圈,回到所谓“新民主主义”原点(并没有完全回到原点,如农民已再也拿不回原先属于自己的土地了,等等)。
按客观规律办事,允许每个人尽其所能地创业、发展,允许和鼓励勤劳致富,生产力便有了极大解放,中国这才发展了,崛起了。
经济体制改革到目前为止总体上是成功的,它对“中国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并非没有问题。而存在的问题依然与“破教条”和对平等、自由、公平、正义这些民主核心价值的高度确认与切实践行密切相关。官方是确认“科学发展观”的,但在实践中,由于某些观念并未“破”,所以有时仅从主观要“坚守”的某些“观念”出发,而忽视了“科学发展观”——即实事求是的精神和遵循客观规律(比如经济自身的规律)。这是导致经济体制改革出现某些瓶颈的根本原因。这里暂不展开。
此外,“渐进式改革”也应当是“中国模式”一项重要的元素和特点,是导致成功的因素之一。尽管“休克疗法”也可能获得成功,但带来社会动荡的风险更大。
“中国模式”带来的改革,其成功的方面或值得肯定的方面,存在的问题、弊端和瓶颈,学者方家铺叙和论述太多了,笔者这里只是为论证“中国模式”四大要素而挂一漏万列举一些,并未铺陈。而事实和逻辑证明,这四大要素(尤其是后面三项)与“中国崛起”才具有“没有A便不会有B”的逻辑关系,它们足已解释“中国崛起”的本源与逻辑,反映迄今为止真实的“中国模式”或曰“中国道路”,反映它的长处、不足与问题,并揭示出某些规律。
颇有意思的是,2017年3月4日晚央视东方时空播出了一个“老外看两会”的国外电视媒体解读中国改革开放的短节目,即便完全“正能量”,可从其所列关键“热词”来看——邓小平、改革开放、个体户、特区、柳传志、宗庆后、阿里巴巴(民企)、入世、与世界接轨……这些关键词,更多的是与民主(即便低民主)的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及全球化密切相关,恰恰没有张维为所谓“一国四方”什么因素(除了经济访面),倒是在相当大程度上暗合本文关键论点,此老外虽纯粹赞美,亦多少有点“旁观者清”吧。这才是迄今为止的所谓“中国模式”一种大致符合事实的简单表述——就是“强政府”主导下的“低民主、破教条、改经济”——成败皆在于斯。如何可持续发展?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瓶颈和弊端如何突破?腐败这一危及“党国”生命的恶疾如何能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而被有力遏制?“中国模式”可以就这样一直走下去?
可以看一看这个短视频:
Loading the player...
|
“中国模式”或曰“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依然“在路上”——未来的或最终的“中国模式”究竟是怎样或应该怎样,将有赖于对目前真实、客观的“中国模式”正确、全面的认识和价值判断;唯有坚持“科学发展”的精神和原则,我们才能进一步完成有利于中国可持续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模式”最终建构,保持中国的“崛起”态势。
研究“中国模式”自然是一个大课题,绝非一篇小文可以穷尽。为通俗简明,笔者也未引经据典涉及国家治理理论和政治、经济理论,算是开个头而已。正确的行动和决策源于正确的认识。笔者并无意为此著书立说,只是实在感觉张维为的“一国四方”论从事实和逻辑两方面都无法解释“中国崛起”的原因和制度因素,才草成此文。一家之言,以为争鸣。欢迎讨论。□
(全文完,点击:返回前页)
【参考文献 · 延伸阅读】
![]() |
||
(本站 2017-03-05 编辑发布 / 2020-05-12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