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语文教育>应学俊:构建实施新课程的操作平台>引言:给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正确定向…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小学语文教学新论》与《课堂教学实例分析》是安徽省教育厅和芜湖市教科所组织编写的一套教师培训用书(2001年出版),是服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成果,综合了参与编写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观点新锐、客观、科学性强,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这里发布的是其中应学俊老师执笔撰写的部分,与同仁交流。 |
教 育
点击:到“语文教育”栏目…
课改教师辅导用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例》开篇:构建实施新课程的操作平台 |
引言:给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正确定向 |
—— 重新认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 |
安徽·应学俊 |
撰稿:应学俊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编辑发布 |
【说明】本书2002年正式出版发行。2011年,教育部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又做了修订并重新颁发。人们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化的,与时俱进是必然。但对照阅读前后颁布的《课程标准》,看到核心部分的基本观点并未有明显改变,细微处自然更周密、更确切一些。故本文似并未“过时”,发布于此(略有修订),与同仁交流。 本文论述的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问题,但有许多问题在整个语文教育中其实是共通的。 |
2001 年,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等18 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新的课程标准将在经过较大规模的实验后,进一步完善,并在全国全面实施。为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实现科教兴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了,它必将推动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使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出现崭新的局面,并跃上一个新的高度。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有多好的课程理念、课程设置和教材,如果没有相应的课堂教学理念、模式、方法、手段,没有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还是发挥不了它们的作用。所以,我们借用计算机术语来说,课堂教学这一阵地就是实施新课程的“操作平台”。我们只有真正建构好这样的与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操作平台”,新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才有可能得以发挥;这一“操作平台”的功能愈优越,新课程的上述积极作用就愈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达到课程改革预期的目的。
行成于思。教学改革,必须观念先行。新的教学思想的真正确立,观念的真正转变,是教学改革得以不断深入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首先,我们对课程改革就应该有明确的全面的认识: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之一。课程改革要涉及设置课程门类、制订新的课程标准、重新编写或修订教材;课程改革更需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方法,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而且,新课程的实施,其关键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改革。广大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观念指导下,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将新课程体现的新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芜湖市是安徽省唯一的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这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例分析》,就是以芜湖市小学语文教师为主的用新的教学理念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成果,是新的课程理念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尝试。为了使广大教师更好地分析和借鉴这些课堂教学实例,进一步了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特征、途径和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我们有必要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进一步的理性思考。
学校教育,是培养一定社会和时代所需要的人的实践活动,它必然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小学语文教学新理念的产生,是国家、社会乃至世界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具体来说就是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和进步,而教育也必将与时俱进的结果;同时,小学语文教学新理念的产生,也是教育科学发展和进步的结果。当我们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时,必须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宏观地理解这些新的教学理念的内涵,再把它们落实到具体微观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去,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住大方向,才能使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 给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正确定向——重新认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
和地位
就一门课程的性质、地位作正确的认识和界定,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来说是具有根本意义的,它将在理性上指导人们去研究这门课程教学的种种问题,是人们研究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对小学语文课程性质及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地位的认识,曾经有过一些不同的看法,也有过一些反复。比如,有时我们过多地强调了小学语文课程的“思想教育性”,削弱了它的“工具性”,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有时我们又忽视了小学语文课程本身存在的德育功能和育人任务,而过分地强调了小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片面地提出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等等。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复杂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语文教育科研的深入,我们也相对进步地提出过“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见《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这些都说明了对小学语文课程性质和地位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但是,上述认识都有相对的片面性或不够确切、不够完善的地方,导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难免总是出现一些失误和偏差。
语文课程经过建国以来50 多年的实践、探索,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终于能够在总结世界母语教育发展规律的背景下,审视中国和世界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遵循我国教育方针和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思想,更科学更全面地分析和界定其课程的性质、地位,找准了自身的坐标。广大语文教师和教育科学工作者都曾为此做过不懈的探索。
语文课程性质和地位新的界定,是语文教学一系列新理念的根本,它必将为语文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 更客观、全面也更科学地揭示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对我们来说应该是一种新的理念——“工具性”是已为人们认识到并且基本上一直致力去实现的,而“人文性”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一大飞跃,它不等同于原来所说的“思想性”或“思想教育性”,其内涵要比“思想性”丰富得多;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从语文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这对我们的理解就具有更全面、更深刻的启迪。
…… ……(部分略)
让我们从操作实践的层面来作进一步探讨。
1、制订课堂教学目标,要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目标”,是人们对某一段实践活动结束时所预期结果的设定,是对这种结果所呈现的具体状态、水平、程度的设定;目标,决定了人们实践努力的方向。对于人类一切活动来说,目标具有普遍意义。它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实践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作用。课堂教学实践更是这样。课堂教学目标的正确制订,必然引导、激励和调控着课堂上师生教与学的活动向着预期的结果发展,并在实践结束时运用它对教学效果和实践过程进行一定的评价。没有目标或目标不甚明确的实践,必然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而如果目标是错误的,则必然带来实践过程本质的缺陷或错误。
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首先就要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全面规划引导教学实践过程的课堂教学目标。从课堂教学的操作层面来讲,这是非常重要而不可忽视的。
在以往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中,常常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① 目标表述笼统,不明确不具体;
② 只注意“德育”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设定;
③ 表述中错将教学内容当作目标,错将教师要致力去做的事情当作目标,而没有将学生作为表述目标的主体,没有将预期的教学结果作为表述的内容。
【本站注】关于“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教学目标”制订和表述的基本原则,请点击这里:参看本书《教学目标的新认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文末附录。 |
由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知识与能力)已经受到广泛的甚至是过多的关注,所以这里我们着重探讨教学中“人文性”(亦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方面)目标的制订。
【参阅《小学语文教学新论》】文、道之争:对语文学科性质、特点的认识之争
(未完。点击这里:接下页)
![]() |
||
【延伸阅读】 |
||
(本站 2003-5-21 发布 / 2021-01-25 更新) |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