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育>应学俊:构建实施新课程的操作平台>引言:给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P.2.)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小学语文教学新论》与《课堂教学实例分析》是安徽省教育厅和芜湖市教科所组织编写的一套教师培训用书(2001年出版),是服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成果,综合了参与编写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观点新锐、客观、科学性强,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这里发布的是其中应学俊老师执笔撰写的部分,与同仁交流。 |
教 育
点击:到“语文教育”栏目…
课改教师辅导用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例》开篇:构建实施新课程的操作平台 |
引言:给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正确定向 |
—— 重新认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 |
安徽·应学俊 |
撰稿:应学俊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编辑发布 |
(点击这里:承上页) |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见《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P.255)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人在情绪低落时是无法完成什么工作的,人在感情抵触时更不可能去完成或较好地完成既定工作。心理学的研究也揭示了这样的规律:人们的认知过程实际上是两种过程在同时起作用,一是情绪和情感过程,二是认知过程。因此,我们的德育目标也好,认知目标也要,都不可忽视其基础——及人的情绪、情感状况如何。这对我们教学的成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对学生课堂精神生活的关注、对学生终极的人文关怀,首先体现于是否将学生健康的情绪、情感乃至情操的培养作为我们要致力达到的目标。
但长期以来,由于社会的和教育本身的种种因素,由于对语文课程性质特点认识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使人文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乃至其它学科中丢失了。在很多时候,语文教学成了“语文考试训练课”、“语言文字训练课”——要么将有血有肉的人文性极强的作品肢解为一个一个“知识点”、“能力训练点”,要么就是课堂上教师一言堂,课下学生钻“题海”;甚至还有为应试而要小学生背已经做过的“造句”、背文章的“中心思想”、背课后问题的答案等等,做多得数不清的应试试题,以求题海捞针;书店里面向学生的书架上,90% 左右充斥着各类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应试指导、基础训练、“考霸、考王”之类的书籍,哪里还有什么人文精神的弘扬!有缺点的学习成绩较差发展滞后的学生被打入另册坐冷板凳,学校里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关注和终极的人文关怀几乎荡然无存,由此而引发的许多令人痛心疾首、令人瞠目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
现在,我们要在教学中全面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就要很好地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从制订教学目标开始,从“三个维度”全面考虑,落实情感态度的培养,并以它们作为开展教学实践的基础和前提,在教学中要考虑语文课程工具性的体现,更要考虑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达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和要求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方面教学目标的制订和表述,应避免从教师“教”的角度来叙述(诸如用“培养”“教育”之类的词语),因为这是教师要去做的,但做了“培养”的工作,未必就达到了目标。所以应该从情感态度培养结果的层面来描述目标,比如《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有关用语:“学生能产生向往……的感情”、“能对……表现出关心(关切)”、“获得……的体验”,还有如“认同、同情、喜爱、热爱、赞赏、憎恨、厌恶、愤怒”等表示情感态度的动词。请注意下面所引《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有关情感态度目标所涉及的部分内容和表述用语(摘引):
★“学生喜欢识汉字。”(引自"第一学段"即一、二年级目标)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引自"第一学段"即一、二年级目标)
★“朗诵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引自"第一学段"即一、二年级目标)
★“能复述叙事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引自"第二学段"即三、四年级目标)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感情。”
★ “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 “能用毛笔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这样来思考和表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方面的目标,就能使我们在教学中更加明确努力的方向,随时调控教学过程,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方法的导向作用,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3、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教学目标实例分析
我们先看本书《比尾巴》一课教学目标的设计——
1、知道课文写了几种小动物,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
2、学会本课 6 个要掌握的生字及所组成的两个词语,读准要认识的 8 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读问句。能背诵课文。
4、对小动物产生喜爱的感情,并形成要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应该说这是一份设计得比较好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 1、2、3,体现了语文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亦即侧重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是显而易见的;目标 4 ,则体现了语文课程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的培养,亦即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的“人文性”要求,其目标的制订也切合本课具体的教材内容。孩子喜爱小动物的感情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规律。可以想到,低年级小学生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如果被唤醒、调动起来,他们学习这一课的热情会更高;同时,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就会形成保护小动物的意识和愿望,这是空洞的说教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相反,如果教师疏忽了这一点,只记住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孩子的这一情感只会在大脑中“沉睡”,机械地去读那些“什么尾巴像什么”的句子,学几个生字词而已。以上情感目标的真正达成,是本课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因为尤其就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情感倾向是价值取向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新知的重要的“动力”。
我们再看本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教学目标的设计——
1、知道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能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并说出"独木舟、新月"等词语的意思,对"二三十英尺"的长度有空间概念。通过阅读探究和讨论,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的作用。
2、能从文中找出描写"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明"操纵自如"的意思。
3、初步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情感与德育目标:初步感知威尼斯水城的美丽和独特,并对其产生喜爱和向往的感情,由此触发了解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物产等欲望。
教材编写者将《威尼斯的小艇》这课编入教材,无疑是考虑到了语文课程人文因素特点的,而并非单一地考虑“思想教育性”。编写者的意图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才有可能实现的,在小学尤其如此。但在有关的教学参考书上,对这课涉及人文性的“教学要求”仅仅列出了“了解威尼斯水城的美丽和独特”一点,丝毫未涉及情感方面的目标。
上述这位执教者对教材有较好的理解和把握,因而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创造性地把“情感与德育”归为一类,这似乎可以看作是从我国教育实际出发的一种考虑。由于教师有关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在胸,于是必然有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探究性学习,了解了威尼斯水城独特的美丽和小艇的特点,从而更喜爱威尼斯和小艇,甚至非常想去看一看(向往)——有了这种情感,又能进一步激发学习课文探究未知的欲望,最终发现世界之大,值得了解的风土人情之多、之有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进一步去图书馆、去书店、甚至在网上了解世界风情,更加关注电视中与此类内容相关的节目,这不论是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来说,不论是从叶圣陶先生有关语文教材不过是例子的著名论点出发,不论是从培养情感进而激发学习探究欲望的心理规律而言,不论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或人文性哪个角度来看,设计这样的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并努力在教学中实现,这都是不可忽视和非常必要的。
如上所述,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如果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对于不迷信权威、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坚持真理精神的崇敬和向往之情;设计《蝙蝠和雷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如果不能使学生对于科学探索产生极大的兴趣并延伸至课外,而把这些仅仅作为“德育”因素给予说教式的“渗透”一下,凡此等等,我们就没有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不能发挥语文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教材的应有功能就被大大削弱了。
诚然,我们当然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注重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又忽视了它的工具性。我们始终应当根据教材的特点注意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参阅《小学语文教学新论》】文、道之争:对语文学科性质、特点的认识之争
(本节完。点击这里:返回目录)
![]() |
||
【延伸阅读】 |
||
(本站 2003-5-21 发布 / 2018-11-24 更新) |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