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 页>教育理论/教育随笔>李镇西:培养理智的爱国主义者——从爱因斯坦放弃德国国籍…(P.2.) | | 您好!今天是: | |
|
![]() |
培养理智的爱国主义者 |
——从爱因斯坦放弃德国国籍说起 |
·李镇西· |
作者:李镇西 来源:“百度学术”等 本站编撰转发(2003-09-15) |
(点击这里:承上页) |
真正的爱国者具有一种优患意识,或者说随时都保持着一种危机感。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意味着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源于自豪感和危机感的统一。对于教育来说,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无疑是应该的――神州大地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山河壮丽、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艺术、科技的杰出贡献和一代又一代英雄豪杰可歌可泣的事迹,以及当代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对人类的新贡献…… 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到作为这块美丽土地的主人和一个伟大民族的一员是多么光荣和自豪。但爱国主义教育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看到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还应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国家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民主建设严重滞后,正阻碍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另外,面对诸如日益严重的腐败、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三农问题、人口负担、教育发展、环境污染、治安恶化、道德滑坡等等社会问题,每一个真正的爱国者,都会因此而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所谓 “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开除球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落后”决不仅仅是指经济落后,还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落后。
有一种“爱国主义教育”强调所谓“主流”,强调所谓“本质”,因而回避现实矛盾,只让学生了解所谓“光明面”,只给学生讲“形势大好”,这样的教育也许会让学生“欢欣鼓舞”,但这在客观上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麻醉教育”!
现在有的媒体动辄就宣扬“21 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或者说中国什么什么经济指标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整天充斥于我们耳边的,都是“喜气洋洋奔小康”的欢呼声――很难想象,这些宣传是我们国家真实现状的反映。古人尚且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难道我们今天还要自己麻醉自己吗?如此“爱国主义教育”决不可能培养出我们所期待的真正的爱国者,因为这种教育会让学生在自满自足中丧失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我们在理直气壮地向学生介绍辉煌成就的同时,还应当实事求是地教育他们正视中国目前的落后和种种社会危机,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使他们感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责任。进而产生“担负起天下兴亡”的责任心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真正的爱国者,具有包容世界的宽阔视野。我们的地球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村子”, 因为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想割断都是不可能的。在这样一个大趋势面前,关起门来“爱国”,无论其愿望多么善良美好,都无异于将中国置于人类文明的进程的轨道之外。是的,现在世界上还有需要我们警惕的政治霸权和文化霸权,还有我们反对的局部战争,但主流是和平与发展,是对话与交融。我们不一般地反对“民族主义”,关键是如何理解“民族主义”。关于“民族主义”,我同意有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学者的分析――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先生为使中国摆脱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压迫而提出的伟大目标。但是中国传统的理想却是“天下主义”而不是“民族主义”。所以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子夏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后人如顾炎武、王夫之特别区分“国”与“天下”的差别,置天下于国之上,以为国不过是指政权,而天下是指文化。所以美国汉学家列文森认为中国人的“天下主义就是文化主义,因为中国人古来并不重视异民族的肤色容貌,而只重视它的政教礼乐,所谓‘进于夷狄则夷狄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到19 世纪末在列强环伺欺压下才产生的。因此,它只能是民族解放主义,而不能是民族扩张主义。在这个加速全球化的时代,在中国复兴而取得与世界列国平等的地位以后,中国的文化应该还是回复到文化主义与天下主义——在今天来说也就是全球主义。
中华民族当然应该保护自己的文化血脉,但中华文明更应该面向世界敞开自己的胸怀,海纳百川。一切义和团式的排外主义情绪,一切唯我独尊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想,都只能把中国引向孤立,引入死胡同。前几年,在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中国驻南使馆的浪潮中,有人喊出了“与美国断绝外交关系”的口号;近年来,面对日本军国主义否定历史的种种行径,有人发出了“抵制日货”的倡议。不能说这些人不爱国,但他们的声音却是非理智的,也是不明智的。这里,我们必须强调的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为了抵御美国霸权主义、日本军国主义而发愤建设我们的国家,恰恰需要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学习。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末,尚且有仁人志士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也曾提出“拿来主义” 的主张,到了21 世纪的今天,我们岂能关上国门而自外于世界?欲强我中国,必须面向世界, 这是我们百年屈辱百年抗争换来的宝贵经验。20 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有了开阔的国际视野。我们推崇的是与法治、民主、科学相结合的现代爱国主义,而不是“闭关锁国”盲目排外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永远反对霸权.但我们永远都不应排外!
真正的爱国者,是一个行动者而不仅仅是演说者,其爱国行为往往从身边的细节体现出来。对有的人来说,想的和说的可以不一样,说的和写的可以不一样,写的和做的可以不一样。“爱国”嘛,那不过是写在作文或者讲演时的词儿!当然,无庸讳言,这是与我们过去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某些形式主义做法分不开的。对此,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尖锐地批评道:“儿童、少年、青年口头上会说他怎样热爱祖国,甘愿为祖国而牺牲,但是这些话本身并不能作为学生所受的爱国主义教育程度的真正标准;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不要让我们的学生毫无热情地、不加思索地说出这些话来。因此,我们坚决禁止组织这样的竞赛:看谁关于热爱祖国的讲演或作文作得最漂亮。学生高谈阔论爱祖国,取代了教学生爱祖国,这是不可思议的事。”
所以,“爱国”不应该仅仅充满激情的宣言,而首先是自然而然、朴实无华的行动。“爱国”与其说是一种观念,不如说是一种行为,而且这种“行为”并不一定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牺牲。然而,从前一提“爱国”,就不由你不“热血沸腾”,因为“爱国”几乎就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砍头不要紧”、“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的同义语,所以“爱国”也就只能是“壮举”:坐老虎凳,送密电码,舍身炸碉堡,挺胸堵枪眼……即使不“化作了山脉”,至少也应有“血染的风采”!这样的“爱国”,当然令人肃然起敬,而且是在祖国面对危难时每一位普通公民都应该做到的。但是,在和平时期如果我们老想到只有“抛头颅、洒热血”才算“爱国”的话,那么,这样的“爱”不但太困难而且也太矫情了!
还是那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特地在他的巴甫雷什中学的大门上,写上这样一幅大标语:“要爱你的妈妈!”当有人问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不写 “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时,他回答说:“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他还严肃地说:“必须使儿童经常努力给母亲、父亲、祖父、祖母带来欢乐。如果一个人在亿万个同胞里连一个最亲的人都没有,他是不可能爱人民的;如果一个人心里没有对最亲爱的人的忠诚,他是不可能忠于崇高的理想的。”
这就是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爱自己的父母开始,我们更应该这样似乎微不足道而又实实在在地的“爱国”:爱自己的老师,爱自己的同学,爱单位车棚忠于职守的大爷,爱山区小学渴望救助的儿童,爱商场柜台前给你以亲切微笑的营业人员,爱大街路灯下给你以洁净环境的环卫工人;爱自己生活的城市,爱自己居住的小区,爱单元楼房里那清爽洁净的过道,爱学校大楼前那洁白如玉的墙壁,爱公共厕所里的每一块瓷砖,爱街心花园旁的每一棵树苗……
——这样的“爱国”,也许不那么“悲壮”,但同样真诚,而且更自然,更朴实。□
(全文完。点击这里:返回前页)
【延伸阅读】 |
![]() |
|
|
||
(本站 2003-09-15编辑发布 / 2019-03-01修订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