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语文教育>【转载】于漪的教学理想与追求——一辈子学做教师(三问于漪) P.2.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课改实践探讨:
![]() |
![]() |
钟启泉教授 |
点击:到“语文教育”栏目… |
【记录名师】 |
于漪老师的教学理想与追求 |
一辈子学做教师 |
作者:沈祖芸(中国教育报记者) 来源:2005年3月28日《中国教育报》 本站编辑转载 |
(点击这里:承上页) |
点击下面标题,可选择浏览 |
|
三问:未来怎样铸师魂?
2004年初,当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受到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的时候,于漪常常出席各类座谈会,把关注的焦点落到了教师的身上。她认为未成年人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成年人的问题。她呼吁要切实重视师德,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她说:“教师要让学生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千万不能重智轻德,办没有灵魂的教育。”
2004年中,“于漪茶座”在上海一家教育杂志上正式“开张”了。于漪对这个栏目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教师的困惑与无奈”、“把课上好”、“教师的文化底蕴”……一个个切中教师思虑的主题随着一期期杂志的出版跃然纸上。她说,要把自己毕生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奉献出来,与年轻教师一起分享。
于漪忧心教师、关注教师、倾心教师。她说教师应该站在“树魂立根”的高度去思考和培养我们的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有魂、有根、有脊梁,才是一个真正的人。退休前,于漪比较注重“师风可学”,强调完善自己的人格。她认为教师应该代表最先进的文化,因此教师应该不懈追求真善美,抵御假恶丑。作为“人师”,应力求“师风可学”。她说,当今世界强势文化的入侵太厉害了,思想浅薄、金钱至上、个人主义、垃圾文化等,对没有生活经验的未成年人是极大的威胁,而作为教师就要坚守思想的阵地,坚守育人的阵地。不论大环境怎样,学校一定要有好的小气候,因为它代表了社会主流的、健康的、向上的、先进的文化。
![]() |
退休后,于漪不断反思着自己的从教之路,又提出要做到“师风可学”还必须“学风可师”。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因此“学风可师”更加重要。完善人格、提升境界、锤炼感情,教师的学风也是学生的榜样!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于漪的体会是,教师不仅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且是太阳底下永恒的事业:没有教育,社会是一片黑暗;没有教育,就出不了人才!让自己的学生,踏着自己的肩膀,一步步登上做人的高峰,在于漪看来这是此生最有幸的事!
“我无怨无悔,因为选择了教师,我就选择了高尚;选择了教师,我就一辈子和年轻人在一起!我一辈子的生命,是和肩负着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如果下一辈子还叫我选择职业,我仍然选择教育这多情的土地,选择我们可爱的学生,选择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
75岁高龄的人民教师于漪,从未放慢过思考的脚步,从未停歇过执着的追求,她无疑是这个教育时代的一位领军人物。□
写于漪,我迟迟不敢动笔——越是走近,越觉得自己贫乏,我找不到恰到好处的词藻来表现一位大家的思想境界;越是走近,越觉得于漪丰富,她总是在亲切平和的语调中透出深邃和执着。每一次走近,都让人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崇敬。
于漪,是中国教师的形象代言人,是教育改革的创造实践家,是与时俱进的完美体现者。当我还是师范生的时候,于漪的语文课令所有学生折服。她那极富激情的讲课,奠定了她作为中国语文教学界一代情感派大师的地位;她那独特的“三次备课”经验,形成了教师专业发展沿用至今的经典之作。
当我成为教育记者的时候,于漪的为学、为师、为人令我受用终身。退休后的于漪,没有一天离开过她热爱的教育事业。她竭尽全力地关注着中国教育的变化与发展,并在各种场合大胆谏言:在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呼声日渐高涨的今天,于漪尖锐地指出,语文教学不能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当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受到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的时候,于漪又在各类座谈会上呼吁,要切实重视师德,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005年3月16日,原本要出席一个中学德育现场会的于漪病倒了。在电话那头,这位名师用虚弱的声音向我致歉,并一再告诉我:“要站在弘扬爱国主义、培育民族精神的‘树魂立根’的高度来审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有魂、有根、有脊梁,才成其为人呐。德育需要找到好载体,需要依靠全社会共同的力量啊!”
那个电话,我许久没有放下。于漪常称自己“忧国、忧民、忧教师”,此时,一位大家的人格和风范在我的脑海中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 于漪档案
于漪,1929年出生,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1978年被评为上海市首批语文特级教师。以后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并著有《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等书。 现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 于漪语录
1.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 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
3. 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高尚;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理想。
4. 座右铭: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
5. 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
6. 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
▲ 于漪谈:我们当年的语文课
我们高中的国文老师教古文在课堂上是大声朗诵的。记得老师教李后主的《浪淘沙》,书放在讲台上,根本未翻开,他边解释边朗诵,“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老师对教材熟极了,朗诵得出神入化,把亡国之君在词意中蕴含的婉转、凄凉表达得淋漓尽致。老师教完,我们也就背了出来。
最难忘的是老师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情景。老师讲着、读着“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时,眼里噙着泪花,对国事感慨万千,令人揪心;讲述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时,激昂慷慨,使一室振奋。我们跟随着老师朗读,吟诵,思考,体味,历史风云如在眼前,家乡装进胸中,国家社稷装进心中。课后,大家仍激动不已。星期日,三五同学结伴,奔赴北固山,登上北固亭,面对滔滔江水,大声背诵“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充盈胸际,人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豪气冲霄汉。
老师训练我们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是严格的。他不准我们抄袭作文,作文必须当堂完成。写前必须打腹稿,写什么,怎么写,先想想清楚,不可想一句,写一句,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必须先有总体构思。写好以后可以在上面修改,但要有规矩,不可乱涂乱画,弄得像个大花脸。两周一次作文,不得拖拉。开始,觉得老师过分严格,心里不是滋味,但几年持之以恒地训练下来,笔不涩,肠不枯,下笔成文,至今受益不尽。老师虽严格,但并不“道貌岸然”、“神圣不可侵犯”,师生之间相处得十分融洽。
记得有一次上作文课,有个男同学恶作剧,课前竟偷偷地把我的凳子搬走,就只好站着写。那次是自由命题,于是我针对这件事大发议论。其实事属鸡虫得失,而那时,竟不知哪里来的那么多意气,也不知哪里来的那么多文思,笔端汩汩滔滔,写下一篇类似“檄文”的东西。写好一看,觉得不妙,大概老师要责怪了。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大为欣赏,在文后批上一大段,至今还记得这样几句:“……于生失座,成此佳什,遂使孟嘉落帽韵事不专于前矣!”
我高兴万分,老师竟然恢谐地把我与文人孟嘉落帽韵事并提,可见写作并非难事,从此,写作兴趣陡增。老师批改作文,眉批点到要害,总批不仅评文章的得失,更是交流思想,交流看法。作文簿发下来,学生最关心的不是得什么等第,而是首先看老师批语写了些什么,如果只是一般化的评文,学生就会感到某些失落。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的老师不大讲究教学方法,但是他们人品好,有学问,我们做学生的佩服他们。我们的老师一人一个样,有的语言精炼,逻辑性极强,有的声情并茂,进入角色,达到忘我境地,有的严肃,不苟言笑,有的温和,春风春雨,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热爱学生,兢兢业业,我们尊敬他们。当然,也有滥竽充数,不负责任的,对这样的人我们心灵深处从不把他们作为老师看待。
▲ 评论于漪的课:拎出“情”字, 铸就“活”字(张定远)
纵观于漪的治学道路,我们不难发现,步履维艰的岁月曾给她多少不解、多少窘境,又给她带来多少思考、多少顿悟。从语音、语法入手,扎扎实实打业务底子,到潜心钻研教材,一篇文章要用10小时甚至20小时、30小时去探讨,“把边边角角的时间都用上”,于老师进入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孜孜以求的境界。正是靠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她得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那就是:寓教于情,声情并茂,教出趣味,活而有致。心中有了学生,便有了与之同欢乐、共患难的激情。
“当我和学生一起沉浸在民族优秀文化的浓郁氛围中,品尝不尽‘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美景,心中民族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要在学生心田做“植根”的工作,是于漪老师始终不变的信念。
教学中,于漪老师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生体会到文章蕴含的情和意,激发内在的学习情趣,在思想、品德、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首先,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钻研教材,同样要有情,不能做冷漠旁观之态。自己不被文章打动,教学语言就不可能出自肺腑。其次,要用有声的语言传情,对特别感人的段落、语句要反复吟诵,以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于老师上《出师表》一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诸葛亮从分析形势到进言劝诫,到出师明志,到临别寄情,全文624字,句句恳切,字字真诚,感人至深。于漪老师紧紧抓住这一文章特点,反复让学生朗读,体会作为刘备临崩托孤之老臣,对受托辅助的幼主激励、启发、期望之殷殷,情意之恳切,由此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语文教学的艺术特质,在于“从心所欲不逾矩”,那就是教学的一个“活”字。于漪的教学,可以说把传统的教学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她对每一课的精心设计,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对一句话的剖析和欣赏,都明显带着于漪特点,“不能千课一面”,是于漪老师常说的话。
每一课都有一个新的惊喜,每一课都给学生带来浓厚的兴趣,每一课导入的角度都在不停地变化。比如教《春》,紧扣文章细笔细绘的特点,重在朗读吟诵,指导学生理解描写的顺序,描写的角度、方法及语言,充分突出文章横式结构组材的特点。教《海滨仲夏夜》则仅仅扣住一个“变”字,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如何取舍材料、如何描写活动中的景物。不采取吟诵的方法,而着重在推敲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怎样描写活动中的景物,要求学生定点观察,展开想象,比较广泛性地写春景与集中笔墨写仲夏之夜的海滨的区别,比较春花、春风和春草……横式组材的方法与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组材方法的不同。教法因文而异,因文定法。于漪老师认为,课堂教学的处理艺术,很大程度上是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生活的氛围,“教会学生学语文”。这就需要对教学过程精心构思,寻找恰当而有效的突破口。
激发一个“趣”字,不忘一个“新”字,牢牢揪住一个“情”字,铸就一个“活”字,这就是于漪老师教学艺术的高度概括。□
(全文完。点击这里:返回第1页)
【延伸阅读】 |
![]() |
|
(本站 2006-03-04 编辑发布 / 2016-09-07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