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陋室文化>应天常教授专栏>“官方舆论场”质疑——兼与人民网总裁廖玒先生…商榷 (P.3.)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官方舆论场”质疑——兼与人民网总裁廖玒先生、复旦大学童兵教授商榷 |
·应天常· |
撰稿:应天常 信息源:作者赐稿(该文压缩版发表于《南方电视学刊》2013年第1期) 本站编辑转发 |
(点击这里:承上页) |
笔者经常看《环球时报》,作为《人民日报》旗下的子报,它在当今的报界堪称独树一帜,时有“振聋发聩”的高论。去年(2012年)9月4日,笔者赫然看到该报的社评:《中国进入扒粪时代,方大国们必倒》[15]。这是该报就广州越秀区某官员在客机上公然殴打空姐引发公愤发表的评论。
“中国进入扒粪时代”[16]了吗?美国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扒粪运动”有力的制止了腐败现象的蔓延,促进了社会的改良,使这个国家躲过了一场重大的危机。由此《环球时报》断言:“今天的中国似乎来到了这样的时期”。
其实,中国也确乎在“扒粪”,只是规模有限、也没什么震慑力。自上而下的“扒粪”时有斩获,“扒”而不竭;自下而上的“扒粪”热热闹闹但臭气熏天、怨声载道。诚然,所谓的“民间舆论场”乱象时现,哀怨太多,戾气太重,政府公信力流失,这也是所谓“官方舆论场”的舆论监督软弱无力造成的。
官方媒介“居庙堂之高”难以听见江湖乡音,他们往往呆在“语境屏障”的后面,在舒适的编辑室里精心构筑外部的世界。他们官腔官调、套话连篇,陈词滥调,依靠行政化发行维系媒介的“体制内生存”,进一步加深民间舆论对官方媒介的心理排斥,这也是官方媒介“舆论导向”屡遭诟病的症结所在。
五、以人民为主体,官民共建强势主流舆论场
笔者在研读廖玒、童兵和南振中先生的论述时,留意到南先生的论述始终没有将“官方”与“主流”、“主流媒介”、“舆论场”联系在一起,耐人寻味。
从这个细微差别,笔者看出南振中先生的严谨。他似乎考虑到“主流”不是自封的,想到“官方”不一定等于“主流”。“主流”是社会学的概念,是指事物发展的主要趋向、占有主导和中心的位置,也是多元的集合概念,所谓“民心向背”才是主流的反映。“官方”属政治概念,指国家、地方党政实体。当官方意志与民心民意基本一致时,“官方”可视为“主流”;而当社会的政治生态出现复杂局面时,“官方”自封“主流”就有强奸民意之嫌了。而当国泰民安、政通人和之时,“官方”仍不自封“主流”,则是政治上谨慎自信的表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样的“官方”不自封“主流”,人民还是跟你走的。
那么,当今时代谁是主流?用毛泽东的话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党的十八大已胜利召开。十八大前,我国民间舆论活跃空前开放,有人指出:“十八大的筹备期间经历了微博时代的真正洗礼,社会负面消息被放大,与传统党代会召开前舆论‘氛围塑造’很不对路。然而各种问题像风一样刮过,十八大像被洗过了一样更加轮廓分明。十八大后的中国值得期待。它会更多元,也更有容纳这些多元的弹性。”[17]这表明,如果人民成为舆论主流也未尝不可。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闭幕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这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胡绩伟先生生认为:“党性来源于人民性”、“人民性高于党性”。当前,中国社会快速转型,与全球性治理结构变革趋势基本一致。其中,政府(官方)职能的转变,将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我们看到,十八大前后,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还权于民”、“还政于社”的试点,树立“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执政观念,“官方”把自己定义为“人民的服务者”。十八大制定的方针也保证了中国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在这样的形势下,人民是社会舞台的主角,如仍将“媒介”、“舆论场”都冠以“官方”,显然不合时宜。
另外,从当前我国媒介生态现状看,2012年,互联网用户估计突破6亿,传统媒体公信力屡受挑战,2012 年媒体信用调查显示,在“公众心目中公信力最强的主流网络媒体”排行中,新浪网居首,腾讯网紧随其后,凤凰网列第三位,网易和人民网并列第四位。网络媒介的公信力已全面赶超“官网”[18]。
我想,当时代发展和媒介生态的现实与自己的观念守望相悖时,学者需要的是勇敢的探索精神和高尚的理论品格,从这个理性起点出发,才有可能对变动的现实作出诚实的回答——几年前,笔者无意中读到这样的回答,虽然强大的“舆论场”中被有些人忽略了,但是他们面对“皇帝的新装”说出了真相。
那是发表在《瞭望新闻周刊》上的文章,题目是《三亿网民背景下的主流舆论场》.作者指出:“记者在调研中感受到,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互联网媒体已催生和培育出最为强势的主流舆论场。”承担网络舆情国家研究课题的IRI负责人李艳指出:“网民的力量从最初的懵懂已经蜕变为今日的敢于针砭时弊、理性议政,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19]
好个“最为强势的主流舆论场”,这才是“主流”的真谛!互联网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占有社会“舆论场”主导和中心的位置。在这样的媒介生态面前,所谓“官方媒介”、“体制内媒介”有什么理由一定要将“主流”的桂冠戴在自己头上呢?
一位中央领导曾说过:“当前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面对严峻的反腐败斗争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将始终对腐败现象坚持零容忍的态度。”[20]但是,“零容忍”已说多年,至今难以兑现,人民却在锲而不舍地行动,正如《环球时报》社评所指出的:“互联网上如今揉不进沙子,在现实中某些事情影响不大,到了互联网上立刻变得群情激愤。不能说这是网民们集体虚伪,那些批判背后的精神寄托总体上是真实的。”[21]
这确与美国的“扒粪运动”有点相似了。在美国那一场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壮举中,主体是市民的参与和新闻监督的结合。当时,公用电话尚未普及,但市民的众目睽睽和紧追不舍,使腐败分子无可遁逃。充满正义感的记者和市民们联手行动,被罗斯福总统戏称之为“扒粪者”。这才是主流舆论的力量。他们无所畏惧地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将舆论监督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挽救了美国[22]。
结 语
舆论就是舆论,无官方、民间之分,这是常识。舆论开放,推动全民的舆论监督,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铁律。所谓“中国梦”,实质就是“宪政梦”——因为它将导致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富强、民主”的实现。
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全面贯彻《八二宪法》是这个时期推进政治经济改革的根本保证。中国新闻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抛弃带有“后革命”印记的媒介观念,拆除语境屏障,摒弃“官方舆论场”观念,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通达社情民意,将所谓“官方舆论场”变为“人民舆论场”。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建立人民对官方媒介的信任,就必须让媒介真正成为“群众的喉舌”,这样,人民群众才可能同政府媒介同心协力构建“最为强势的主流舆论场”,以推动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化事业,将腐败易发多发的态势彻底扭转,争取严峻的反腐败斗争的全面胜利!□
2013年1月
【本站注(更新)】 廖玒,男,1963 年出生,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2009 年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曾任人民网副董事长、总裁。2015 年 8 月,廖玒因涉嫌贿赂犯罪被立案侦查并被免去职务。
【本站说明】该文压缩版发表于《南方电视学刊》2013年第1期。
(全文完。点击这里:返回第一页)
【注 释】
(1)南振中《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为“网络问政”喝彩》《人民日报》2011年7月17日。
(2)廖玒:《官民舆论对峙加大 互联网起减压阀作用》,载人民网2011年07月29日。
(3)廖玒:《网络主流媒体的自觉和担当》,载人民网-财经频道,2011年12月7日。
(4)童兵:《官方民间舆论场异同剖析》,载人民网《人民论坛》,2012年13期。
(5)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10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6)吴廷俊《试论从政治家角度解读毛泽东新闻思想》,载《新闻大学》2011年冬期。
(7)转引自窦其文《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第61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年。
(8)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载人民网,2012年9月10日。
(9)廖玒:《官民舆论对峙加大 互联网起减压阀作用》,载人民网,2011年7月29日。
(10)“塔西佗陷阱”: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是古代罗马伟大的历史学家,曾出任古罗马保民官。他的执政感受是“当政府不受信任的时候,好政策与坏政策都同样得罪人民”。这个卓越见解后来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定律之一。
(11)据大河网《河南商报》,2009年6月23日。
(12)据《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6月30日。
(13)据《济南时报》,2009年6月26日。
(14)应天常:《节目主持语用学》修订本,151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年。
(15)《中国进入扒粪时代,方大国们必倒》,载《环球时报》2012年9月4日。
(16)“扒粪运动”(muckraking):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美国经历南北战争后经济迅速 发展空前富裕,进入所谓“镀金时代”。但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社会结构发生重 大变化,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经济秩序混乱,社会生活动荡。最严重的是腐败现象 造成社会道德整体败坏,美国处于巨大变动的前夜。在此关键时刻,美国新闻界开始 了“扒粪运动”,集中揭露实业界和官方的丑闻,有力制止了腐败的蔓延,促进了社 会的改良,使美国躲开了一场重大危机。
(17)《看好十八大后的中国是明智的》,载《环球时报》2012年10月22日。
(18) 参见星岛环球网www.stnn.cc 2012-09-04。
(19)《三亿网民背景下的主流舆论场》,载《瞭望新闻周刊》2009年1月19日。
(20) 周永康同志在国际反贪局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法制日报》2012 年6月28日。
(21)《互联网已是中国社会的道德鞭子》,载《环球时报》2012年9月2日。
(22)《林肯•斯蒂芬斯自述》,展江、万胜等译,海南出版社,2000 年。
【相关链接】
▲ 应学俊:媒体究竟该是谁的“看门狗”?(另:共识网)
(2013年4月11日编辑发布 / 2016-05-19 更新)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