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重读历史>历史钩沉>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一九五四年十月十六日)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
||
俞平伯著《红楼梦研究》 | ||
![]() |
||
俞平伯先生(1900~1990) | ||
![]() |
||
胡适先生(1891~1962) | ||
近 期 评 论 |
点击:更多评论
·历史档案· | |
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 |
|
毛泽东 | |
(一九五四年十月十六日) | |
作者: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来源:原载《人民日报》 本站编辑转发 (本页浏览:人次) | |
【本站按】 这里转载毛泽东的文章,引自《毛选》第五卷,原文注:这是毛泽东同志写给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和其他有关同志的一封信⑤。此信当时并未发表,到“文革”的1967年才在《人民日报》发表。(为方便阅读,本站做了段落划分,某些着重显示为本站所做,注释也为本站编辑附加)。 |
驳俞平伯①的两篇文章付上,请一阅。这是三十多年以来② 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作者是两个青年团员③。他们起初写信给《文艺报》请问可不可以批评俞平伯,被置之不理。他们不得已写信给他们的母校——山东大学的老师,获得了支持,并在该校刊物《文史哲》上登出了他们的文章驳《红楼梦简论》。
问题又回到北京,有人要求将此文在《人民日报》上转载,以期引起争论,展开批评,又被某些人以种种理由(主要是“小人物的文章”,“党报不是自由辩论的场所”)给以反对④,不能实现;结果成立妥协,被允许在《文艺报》转载此文。嗣后,《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栏又发表了这两个青年的驳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一书的文章。
看样子,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
事情是两个“小人物”做起来的,而“大人物”往往不注意,并往往加以拦阻,他们同资产阶级作家在唯心论方面讲统一战线,甘心作资产阶级的俘虏,这同影片《清宫秘史》和《武训传》放映时候的情形几乎是相同的。被人称为爱国主义影片而实际是卖国主义影片的《清宫秘史》,在全国放映之后,至今没有被批判。《武训传》虽然批判了,却至今没有引出教训,又出现了容忍俞平伯唯心论和阻拦“小人物”的很有生气的批判文章的奇怪事情,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俞平伯这一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当然是应当对他们采取团结态度的,但应当批判他们的毒害青年的错误思想,不应当对他们投降。□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第134-135页)
【本站注释】
① 批判俞平伯及其《红楼梦研究》的焦点:加给俞平伯主要罪名是“胡适派唯心论”;构成此罪名的依据主要有两条:一是俞平伯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二是说《红楼梦》的风格是“怨而不怒”;这些观点与胡适是基本一致的。但毛泽东以及与毛观点基本一致的“小人物”李希凡、蓝翎,则是以政治的、历史的观点——亦即所谓“唯物论”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和解释《红楼梦》的。如1954年3月10日,毛在杭州同工作人员谈话时说:“《红楼梦》这部书写得很好,它是讲阶级斗争的,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多少年来,很多人研究它,并没有真懂。”
借某一偶然事件,煞有介事地发起一波政治整肃运动是毛惯用的伎俩——这封信折射出毛泽东对发动《红楼梦》批判运动的目的与意图:依然是借“两个小人物”批评俞平伯的文章发表受阻为由,以此开展一场文化思想运动——胡适已去台湾,为何要点名批判胡适(毛亦曾颇为尊崇)?不仅俞平伯的红学观点与胡适基本一致,还因三十多年来胡适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和市场,信之者甚众。不“批倒批臭”,毛泽东思想的权威在学术界就无法真正树立起来。其实批胡风等一系列所谓“思想政治运动”基本皆缘于此。
俞平伯:作家、红学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点击这里:更多介绍)
一个关于《红楼梦》研究的学术问题,由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运用权力出面干预讨论,其本身就意味着非同寻常。原本学术问题迅速升格,发展成全国思想政治运动。一顶"胡适资产阶级唯心论代表者"的大帽子已牢牢地扣在俞平伯先生的头上,那一年,他54岁,已过知天命之年,随之俞平伯不断检讨、自我批判……但他不明白这场厄运是何以落到他身上的,可以感觉的是门庭的冷落,别人的退避三舍和报刊异乎寻常的围攻。
1967年5月26日,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信在报上发表,俞平伯才明白1954年那场冲击是怎么回事。他在80岁时曾得句:"历历前尘吾倦说,方知四纪阻华年"。
据俞平伯的外孙韦柰回忆,外婆后来一次闲谈中说,1954年大批判"我和你外公都很慌,也很紧张,不知发生什么事"。 在《红楼梦》研究上颇有造诣的俞平伯,此后绝口不谈《红楼梦》,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也不对人提及此事,即使他的日记也无片言只语的记载。
所谓“红楼梦研究”的批判,由最初的学术观点、思想观点之争发展为政治、路线问题,并且断章取义,随意捏造;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些都为后来"文革"的发动开了风气之先。
② 这里的“三十多年以来”,显然是指从1921 年胡适创立“新红学”算起。
③ 两个青年团员——“小人物”李希凡(点击链接) 、蓝翎(点击链接)。
④“某些人反对”:应是指周扬、林默涵、何其芳等人。他们一开始对两位小青年的这篇文章不以为然,而且也觉得其观点偏激。
⑤ 毛泽东的这封信,当时并未发表,只是在小范围内传阅。他在这封信的信封上写有:“刘少奇、周恩来、陈云、朱德、邓小平、胡绳、董老、林老、彭德怀、陆定一、胡乔木、陈伯达、郭沫若、沈雁冰、邓拓、袁水拍、林淡秋、周扬、林枫、凯丰、田家英、林默涵、张际春、丁玲、冯雪峰、习仲勋、何其芳诸同志阅。退毛泽东。”指定了可以阅读这封信的人,也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毛泽东对这场《红楼梦》研究批判的重视程度。毛支持两个“小人物”向红学权威开火,其意义并非只是要纠正《红楼梦》研究中的唯心主义倾向,也不只是批判俞平伯,是下定决心以《红楼梦》问题为突破口,发动一场批判胡适资产阶级“唯心论”的影响。1949年前后,胡适在中国知识界的影响是很广的,批倒胡适,才能确立毛思想在知识界的至尊地位。
【本站注释】
5、 石昌渝:政治介入学术的悲剧——对一九五四年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思考
10、毛泽东谈《红楼梦》
看一个简单的 PPT 演示文稿,了解这场“批判”的梗概—— |
〖前一页〗 1 〖后一页〗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站长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