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语文教育>学生质疑与“不动笔墨不读书”——不该忽略的阅读教学方法(P.2.) | | 您好!今天是: | |
![]() |
|
教 育
重读历史
时评杂谈
点击:到“语文教育”栏目…
![]() |
![]() |
安 徽 / 应学俊 |
原创撰稿: 应学俊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编辑发布 |
(点击这里:承上页) |
其二,“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当前大多数阅读教学中似已“淡出”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读书方法。徐特立先生曾非常提倡。鲁迅先生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所谓“手到”则是指动笔墨。读书动笔,圈、点、划、批,它能有效地“以笔促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促进学生学习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是阅读中的一种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学习行为方式。大凡认真读书善于钻研的人都有这样的习惯。在当下文化快餐化,知识和阅读“碎片化”的流弊风靡之时,从小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翻开毛泽东看过的《资治通鉴》、《后唐书》之类,满是圈点划批之处,有的现已影印出版;更不用说金圣叹批《水浒》、《西厢》,毛宗岗批《三国》等批出了“经典”;我们打开一些名人读过的书,大多可见圈点划批的痕迹。那些批注,有的是心得,也有的是质疑,还有的是有所联想生发开去,简直就是很好的议论文。然而我们看看现在中小学生使用过的课本,要不就是干干净净,要么就是乱涂乱画,更有甚者将“课桌文化”搬到了课本上,让人啼笑皆非;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在古文课文的字里行间密密麻麻记录着老师给的解释和白话翻译,唯独鲜见出于课本主人内心的话语或“?”、“!”。
新课改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强调学生与“文本”做心灵的“对话”,这反映了新课程标准已经着眼“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教”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那么,阅读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随时把自己的阅读心得或疑问记录下来,以求深入探究,这就是阅读者“与文本对话”最好的轨迹记录;从行为学的角度而言,这是“以批促读”。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动笔墨圈点划批,这是外在形式,而在课本上留下的一个横杠、一个问号,一句疑问,几句随感……这些恰恰是学生主动思维的轨迹和证明。不仅笔者在教学和指导教学中有效地实践过这样的方法,截至目前为止,我们仍然可以在网络上搜寻到这一主题的论文或经验总结,本文后的“相关链接”中就链接了两篇,可以一读。根据笔者指导实验的经验,不说初中高中,即便小学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就可以着手培养这样的习惯,而到三年级以上,我们就可以常常发现使人目光为之一亮的批注、质疑,让人着实兴奋!这是学生自己思维的结果呀。
![]() |
然而在我们现在观摩的课堂教学中,已经几乎看不到这样的学习行为了。阅读教学方法和学习阅读材料的主要方法变成了“听讲”,变成了不断被动地“答问”,变成了“看”,变成了零零碎碎的“读”和“听读”,学生被动地跟随老师一个一个问题、一个一个指令在并不很熟悉文本的情况下完成着所谓阅读过程……以上这些“学习行为”恰恰与阅读行为本身(即平时的有效阅读)相去甚远。笔者不由得再次想起陶行知先生朴实而蕴涵教学哲理的话:“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笔者也不由得再次想起毛泽东的话:“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学生也只有亲历真正的阅读过程才能学会阅读——而真正的“阅读理解过程”绝不是以被动地“听讲、答问”为主。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忘记:即便“听讲”,也是有主动和被动之分的——只有在学生“主动跳起来摘果子”而不得时,这时的“听讲、答问”才具有主动的属性。
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吗?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吗?我们要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给学生以人文熏陶吗?我们要把握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吗?那么,我们必须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思考,主动质疑,与文本作心灵的对话,让“人文熏陶”在主动探求中“润物细无声”同时辅之以教师的“灌溉”;我们应当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主动思考、质疑、与文本的对话留下痕迹,留下记录。
唯有坚持如此教学,我们才能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才有可能达到叶圣陶先生在论及语文教育目的时曾指出的:语文教学最终要做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叶圣陶指出:“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的是不错的,对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有启迪的。
笔者以为,我们研究阅读教学,也还是需要回到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原点,围绕这个原点来考虑或不断修正教学改革的种种方案。这个原点就是语文学科的“本色”,就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就是学习语文的客观规律。
由是观之,“学生主动质疑”和“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可以被忽略吗?阅读教学的方法、流派可谓林林总总,可我们岂能因此而忽略了“兜底”的根本?□
(全文完,点击这里:返回上页)
2003年4月22日发布 / 2016年2月修订
【延伸阅读】 |
![]() |
|
(本站 2003-04 编辑转载 / 2019-02-28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