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语文教育>应学俊:学会倾听——口语交际中重要的能力培养 (P.2.) | | 您好!今天是: | |
![]() |
|
教 育
重读历史
时评杂谈
![]() |
—— 口语交际教学与研究中须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 |
安徽 / 应学俊 |
原创撰稿:应学俊(本站)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编辑发布 |
(点击这里:承上页) |
在论辩、谈判中,更需要耐心、认真地倾听对方的表述。这不仅是礼貌、尊重的起码文明要求,也是论辩、谈判获胜的必要前提——因为,只有认真倾听,才可能发现对方表述中,在论点、论据和逻辑论证方面的纰漏、谬误,进而成功地反驳对方。没有认真倾听的耐心和习惯,当对方还没有表达完时便急急忙忙反驳,很可能白忙活,还可能不小心掉入对方的论辩、谈判“陷阱”。能够注意“听”,还能发现对方相对有理有利之处,而自己原先的方案中并未涉及这些方面,于是可以根据刚刚“听”到的相关信息,调整自己谈判、论辩表达的方案,以致获得对自己有利的效果。
在成人日常口语交际中,也会遇到本来就“来者不善”的情况。这时口语交际的难度就加大了。拿教师或学校行政领导来说,由于学校教育中难免存在的不尽人意之处,由于社会、家长对学校或教师的某些误解,这类“来者不善”的情况就不是很少见了。如果希望像这样的口语交际能获得相互沟通、理解和谅解的效果,“倾听”恐怕就是非常重要的了。只有充分倾听(获取信息)才能得知双方在哪一方面产生误解或分歧,才能了解问题的焦点何在,在倾听的同时,考虑下面交流的策略。在对方“说”完以后,学校或教师一方就可以理性地在给对方以充分理解和谅解的基础上,展开相对客观、冷静而宽容的交流。化干戈为玉帛、使误解冰消雪融的可能性往往就在“倾听”之中。
所以说,会“听”是会“说”的前提,是成功的口语交际必不可少的要件。倾听,实在是口语交际中的重要能力和技巧,是一门艺术。在在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方面,这也是锻炼一个人涵养的重要途径,因为听到明显谬误或针锋相对的批评却要耐住性子不打断对方,等对方把话说完,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和修养是做不到的。所谓“爆竹性子一点就着”,实际上是缺乏涵养和交际智慧、交际能力的表现。
说以上这些,当然不是说让中小学生现在学习或经历这样比较复杂、艰难的的口语交际,但从面向学生的未来这一角度来说,既然“倾听”在口语交际中如此重要,我们就有必要从小开始培养。“倾听”决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更不是“本能”;“倾听”的习惯和能力与“说话”一样,都必须从小培养。
一位在加拿大留学读教育博士的学生曾给我写来几封信谈到那里的教育。信中写过加拿大这样一个教育的实例:在多伦多某家庭的冰箱上,贴着类似中国的“家校联系卡”之类的纸片,上面竟有“学会倾听”这类项目(并明确说明属于社会技巧类),内容是教孩子听人说话时应当“先放下手中的事情,注视对方,保持安静,直到轮到你说话”。做得好的孩子将佩戴“阳光”胸牌。学校不是要求家长在发的表格上填写抽象的分数或什么评价等级,而是要具体写出孩子在什么时候表现出他们学会倾听的“行为表现”,这些反馈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就类似实践记录了)。——“学会倾听”的要求和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标准竟是如此具体!这和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又是何等相似——《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听别人说话时不注视对方,怎能达到这一要求?——只是在我国,这方面的过程性和阶段性评价似乎是缺失的,这也源于一部分学校、教师认识方面的缺失吧。有什么样的观念才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观念产生行为,这是毫无疑义的。
由是观之,我们是很有必要在教学和研究中认真考虑口语交际教学关注“倾听”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关注培养“倾听”的方法和途径了。
二、口语交际中“倾听”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还有着更深广的意义
笔者认为,口语交际中的“倾听”不同于孩子听故事的“听”,也不完全等同于上课听老师讲授时的“听”。孩子听故事时,常表现出专注的神情,但这是随意注意,并不是“口语交际”中的“听”。在一般的口语交际中一般少有这样的机会。
学生上课时的“听”,或因为教师讲授生动有趣,或因为迫于遵守课堂纪律,或因为自己非常想学今天的内容等等,所以说也不完全等同于口语交际中的“倾听”。口语交际过程中对于“听”是没有明确约束的,完全靠自己适当、机智地把握。所以在日常口语交际中能做到且善于“倾听”,是一个人心理素养、交际智慧素养、语言修养的综合体现。“口语交际”中“倾听”目的,有时或许会有获取知识的元素,但主要目的还是交流和“交际”。与“听课”不同。正如教育部基教司在《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的:“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注意交际的态度和语言的修养……要重视学生平时举止谈吐的修养。”
我们面对一个不能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急于表达的人,面对一个经常打断别人讲话的人,特别是听不得反面意见的人,常常会说此人缺乏修养;而最主要的是这样的人很难有成功的口语交际经历,很难与人有成功的沟通,常常会弄得不欢而散或毫无结果,甚至使“口语交际”成了“吵架”。
而在后面说到的这两种情况下,尤其能表现出“倾听”在口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听别人倾诉与自己关系不太大的内容,这需要有一定的涵养、一定的爱心和尊重,才能耐住性子倾听,而此时的倾听往往可以创造出成功的口语交际经历;
二是听别人发表自己不能同意或不能完全同意的内容,甚至是反对自己、误解自己的内容;此时的倾听,会使倾听者能在对方“说”的过程中冷静、客观、宽容,而后心平气和、冷静地与对方沟通、交流(包括客观、得体地解释某些必须解释的误会等);如此“倾听”才真正表现出一个人文明交际的综合修养。
学生在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其实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我们常常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热烈”讨论中看到,四五个人一个小组讨论时各说各的,谁也不能耐心地倾听别人的发言,一发现对方有什么自己认为不对的地方,立刻打断对方的话……那种“热烈”实际上往往成了毫无结果或效果甚微的“乱嚷嚷”。但在有的班级里,讨论显得热烈而有秩序,思路条理分明,效果当然就不一般。这就是有组织的讨论和既能“表达”又能“倾听”的结果。
《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曾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里,如崔峦先生一样,也是把“倾听”置于“表达”之前,应该不是随意组句的结果。所以只有在培养学生学会表达的同时,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倾听”的良好习惯和心理素养,才有可能使学生真正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就是口语交际中的“倾听”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所具有的更深一层的意义。
而我们有关“口语交际”的教材建设,似乎也还应该进一步有所加强,这方面改进的空间还很大。尽管我们鼓励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和改革,但我们不能期盼每一位老师都是“教育改革家”,大多数教师还是习惯于按教材进行教学的,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的现实。
三、探索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态度的评价体系、考核办法是当务之急
任何评价体系或评价标准,都一定反映着某种基本理念、特定的要求和具体的目标;评价体系或标准客观上存在着对教与学行为的两个方面的导向、激励和调控作用。在“口语交际”的教学评价中当然也是这样——不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
但非常遗憾的是,至少截至本文撰写时,如此重要的工作,在实践中并未引起相当的重视,也少见相关研究成果或进展的报道。所以,“口语交际”课在课表上有了,或在教材中有相应的习题或活动策划了,但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再加上升学考试中亦无此项(某些大学的自主招生中有“面试”一项,可算是涵盖“口语交际”的一种考核),师生不仅重视程度受到影响,而且也失去了口语交际教学的导向和激励,《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落了空。所以,探索学生口语交际的评价体系与考核办法是当务之急。
口语交际如何考核?《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在《解读语文“标准” 》中指出:“在口语交际方面,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是比较确切的,在这样的考核中无疑也必然包含着对“倾听”的考核。李建平的“解读”对我们构建口语交际评价体系应当有启迪。
笔者在研究中认识到,确立新的评价理念,在构建学生"口语交际"水平和能力的评价体系时,应该做到“四个结合”:
A.形成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B.平时评价与形成性考核相结合;
C.倾听和表达相结合;
D.参与意识、情感态度(含文明素养)和实际交际水平、能力相结合。
细分起来,这其中当各有诸多因素。而构建针对教师"口语交际"教学实践的评价标准,那当是另一个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唯有当我们能系统地研究口语交际教学一系列课题(尤其包括教与学两方面的评价、考核标准和办法)并能取得相应进展的时候,口语交际教学才可能真正得以落实到位。□
【延伸阅读】 |
![]() |
|
(本站 2003-06 编辑发布 / 2006年4月修改 / 2019-02-28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