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陋室文化>柯 华:在马克思的墓前——对资本主义和西方民主的观察(转载)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本文作者:柯华先生 | |
柯华,中国外交官,燕京大学学生,1937 年参加革命的老战士,新中国首任礼宾司司长,在近 30 年的外交工作中先后做过四任司长,柯华担任过四国大使,经他谈判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有4个。1978至1983年,柯华任驻英国大使。1995 年离休。 |
|
近 期 评 论 |
点击:更多评论
时政
教育/文化
重读历史
点击:到“陋室文化”栏目…
柯华:在马克思的墓前 |
—— 对资本主义和西方民主的观察 |
· 柯 华 · |
撰稿:柯 华 来源:百度学术、环球潮等 本站:2006-11-30 编辑转载(本页浏览: 人次) |
【说明】本文除在网络上可搜索到,还发表于1999 年第2期《炎黄春秋》。一位老共产党员,一位长期担任我国驻外大使的前辈,其观察和思考,对我们一定是很有研究价值的;不少学者也曾引用过此文的材料。为方便阅读,本站加了小标题。如有违原作或不妥,欢迎作者、读者指正。 |
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的东端,安葬着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他的名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就镌刻在墓碑上。
无论是在他的诞辰还是他的忌日,总有前来墓地的凭吊者。来自世界各地的共产党人,更要把拜谒马克思墓,作为访英的不可或缺的安排。
自1978 年我赴伦敦担任中国驻英大使之后,每每来这里凭吊,无不思绪万千。在墓前,我想到自己接受马克思主义熏陶,投身革命,几十年出生入死,矢志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在墓前,我想到当年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他称赞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发现“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运动规律,同时阐述了“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的论断;在墓前,我想到百年来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它曾蓬勃发展,也曾屡遭挫折,并促使我由此推及共产党人“解释世界”并“改造世界”的历史责任。
我在伦敦工作的这些年,正是祖国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邓小平倡导并推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讨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确立,开拓了人们的视野,继而党中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
我曾想,伦敦是马克思完成《资本论》写作的地方,从该书出版至今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其活生生的现实,不是也很值得研究吗?
我们驻外使馆以往比较注重分析、研究驻在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消长,预测局势的发展。但这很不够,应当对驻在国的社会结构和人民状况作全面分析,才有可能对整个局势作出准确的判断,给国内提供更全面、更丰富的资料,作为决策的参考。英国的基本情况决定了它的内外政策,不管哪个党上台执政,它的政策都有延续性。我组织大使馆的同志对英国现实进行直接观察和分析。撒切尔所推行的改革,更是我们格外关注、研究的课题。
§ 在活生生的现实中,观察和认识当下英国的资本主义
过去,我们只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认识资本主义。现在,来到英国,这里曾经最早实行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最早发展的国家,今天仍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1980 年时,英国人均生产总值为6,840 美元,与法国相当,高于意大利。占英国总人口10%的大资产阶级拥有社会财富的61%,其中最富有的人约占总人口的1%,拥有社会财富的24%,这些人真可说“富甲天下”。我曾应邀去他们的好几户人家作客,记得有一家主人的庄园座落在属于她个人所有的森林边上,森林里有狩猎区,我曾在这里猎获过两头鹿。还有一家院子里有瀑布,有湖,可以乘小船游览。听说还有一个十分富有的老太婆,因为生活孤独,每晚要请两个女孩子去听她讲故事,她每次都要送给两个女孩子各一千英镑。
英国中间阶层包括大部分工人、职员、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约占人口 70%,他们却约占有社会财富的30%。这个阶层的两端生活虽有不小差别,工资收入较低的人(约占10%)生活较差,但大体上这个阶层的人都有较舒适的住宅,较好的陈设,较好的吃穿,很多人每年还可出国旅游。我曾问过一个清洁工人,他每周收入约100英镑(本站注:英镑与人民币当时汇率大约1:8左右,具体待考);一个开电梯的工人,每周收入为150 英镑(上述是1970 年代末的情况,到1990 年代中期,各阶层的收入又有大幅度增加)。
王震同志访问英国时,我曾陪同他访问过伦敦一个失业工人的家。这个失业工人住着一栋约一百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有餐室、客厅,有沙发、电视机,装饰柜子里有珍藏的银具,房后还有一个约50 平方米的小花园。由于失业,他可以不纳税,享受免费医疗、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在英国,两口之家每周收入在43.45 英镑以下的,属于最贫困线,国家给予补贴。这部分人包括失业、无业的人,还包括乞丐和其他没有定居、无家可归的人。他们到处流浪,露宿街头,以纸箱遮身。我们曾有机会接触过这样的人,他们中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其中许多人是我们所说的“二流子”,也有一些由于特殊的原因沦为贫民的。我们接触的人中就有一个原来是律师,由于丑闻事件,不好再在上层社会中生活,而流浪街头。
伦敦经济、政治活动繁忙。伦敦是国际最重要的经济、金融中心之一,依据可靠资料统计,在1980年代,英国是欧共体国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英国直接在国外投资总额,1979年为120亿英镑,1984年增至约700亿英镑。
英国工业采用新的科学技术。英国工业技术有许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海上采油、航空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毛纺工业以及食品工业等方面的技术,都可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有利于中英开展技术合作。
如果说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靠掠夺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和剥夺殖民地人民的话,那么,当前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科学和技术所取得的。
有的同志囿于传统结论,面对与书本不同的这种认识过程,不敢如实提出观察现实所得,生怕与书本相左。我要求所有参加调查的同志首先是尊重事实。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又实事求是地对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现实进行客观分析,只有提供真实的情况和扎实的分析,对国内决策才有真正的参考价值。
我们根据英国实际情况,于1981年就资本主义当前的状况向国内写出报告,毫不含糊的报告观察所得:当前英国社会不是金字塔形,而是两头小、中间大,极富者极少,极贫者也极少,广大中间层较富裕,过着较舒适的生活。
调查报告分析说:
(一) 当今资产阶级所获得的利润,主要来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明创造,而不是传统观念的工人劳动剩余价值;
(二) 资本主义还在发展,其生产关系通过调整仍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三) 不能说帝国主义阶段就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四) 工人阶级绝对贫困化的说法也已不符合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现状;
(五) 在英国和西欧,目前不存在革命形势,更没有以武装革命反对反革命武装的可能。
报告受到有关领导重视,外交部批转了这个报告给驻外使领馆,肯定了这个报告。
后来,在全国政协会小组会上,谈到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审视资本主义的时候,外交部的一位副部长发言曾说:柯华是驻外使节中第一个说“帝国主义不是垂死的资本主义”的。
§ 对西方国家民主问题的观察和分析
我们还就西方国家民主问题做过观察和分析。以往有不少同志总说西方国家根本没有民主,民主只不过是骗人的东西。对于这个问题也应该做一点分析。
首先应该肯定,资本主义是对封建阶级专政的否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发展的数百年中,西方国家管理制度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资产阶级民主形式,这个形式反映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党派斗争。各个党派都要争取选民的支持,党派之间的争论通过议会和媒介公开进行,吸引和利用群众参与,并以金钱收买选票(这种公开收买选票的做法已趋减弱隐蔽),达到他们的目的。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些国家发生总统和政府首脑等可以受控制、受批评,以至撤换的根本原因,虽然经常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派之争,但人民群众有时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西方国家,没有党派斗争,便没有民主。英国所有公务人员,包括撒切尔首相都要接受监督。
撒切尔夫人购买汽车、她的丈夫是否使用首相官邸信笺、她的儿子做生意有无行贿、她的开支公开是否出格等等,都受到质询,受到监督。这种监督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主权利,有助于增加执政的透明度,限制和减少了渎职和贪污等丑恶现象的滋生。一定的民主不但不妨碍其统治的稳定,反而有表现社会公正的作用。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制观念较强,不能简单地说全是骗人的,资本主义法律集中到一点,就是公开宣称保护私人财产,保护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如英国王室公主,因没有在指定的停车区停车,毫无例外地接到警察的罚款单,并在报纸上披露。她按规定认罚。当记者就此事采访她时,她不但没有反感,甚至轻松地开玩笑说:“别人罚款不登报,我被罚款还要登报,成了新闻人物,不是很好吗?”这样的民主和法治有助于资本主义制度。
我们原拟就西方民主问题向国内作专题报告,好心的同志劝说道:“我们对当今资本主义的分析,同传统定论有许多不同,搞不好就会有人说我们‘离经叛道’;民主是一个更为敏感的问题,最好就不再写报告了。”因此没有搜集更多的材料集成报告,以上讲的只是我个人的一些零碎看法。
邓小平在谈到实行开放政策的时候,特别讲到“出去看看”的必要,说应该“使更多的人知道世界是什么面貌”,他特别告诫说:“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在中国近代史上,不乏主张“睁眼看世界”,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仁人志士,我们当今的中国人,更应学习世界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有益的经验,闯出一条符合客观规律、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自立自强的同时,为人类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页〗 1〖下一页〗
【延伸阅读】 |
![]() |
|
(本站 2006-11-30 编辑转载 / 2022-04-10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站长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