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重读历史>文革研究>名词解释:文化大革命 | | 您好!今天是: | |
![]() |
本 站 近 期 评 论 |
点击:更多评论
· 研究综述 · |
|
||
名词解释:文化大革命 |
|||
作者:本站研究综述 (本页浏览:人次) | |||
1. 远非仅“文化”之革命
文化大革命:最初称“社会主义文化革命”,后改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文革,看起来冠以“文化”之名,其实是一场政治斗争,同时涉及文化——或者说,是先从所谓文化、文艺思想和作品为突破点,而后涉及到人,涉及到相关政治领导人物,从而转向政治路线斗争和权力斗争。
这场运动(浩劫、动乱)是毛泽东亲自发动和推波助澜的(文革中的所有文件、社论都直言“毛主席亲手点燃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烈火”……),时间段为1966年-1976年(毛泽东1976年9月9日去世,10月6日逮捕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四人帮”,标志着“文革”的结束)。“文革”最为疯狂的时段一般认为是1966年至1968年。
2. 发动“文革”的背景及动因
急躁左倾盲动的一系列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约三四年后,毛泽东就急躁冒进,抛弃了自己原本与中央确定的“新民主主义”发展阶段,认为可以尽快实现其乌托邦式“社会主义”梦想。除了在城市大搞所谓“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没收或公私合营私人企业,并发动了具有乌托邦共产主义性质的农村“人民公社”运动,在建政才五六年国家还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急于进入几乎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形态;紧接着又发动了以“全民大炼钢铁”为标志的经济、政治的全面“大跃进”,强令全国“以‘钢’为纲”,要15年(后提出3年或5年)“赶英超美”,还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与“上面”急躁冒进相应,基层迫于形势要求出现极其严重的虚报产量“浮夸风”,以示紧跟毛和中共的决策,而敢于如实上报产量或预测产量者,则被批为“右倾保守”而遭到批判打压甚至严厉处分。这使国家经济决策失去可靠的数据支撑,必然带来严重的决策错误。
这一切违反客观规律的极左和盲动、蠢动,致使农村贻误农时,经济混乱失调,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参阅历史文件:1. 中共中央关于向全体农村人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1957年);2. 中共中央关于今冬明春在农村中普遍展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运动的指示(1958年)】
其间,对所有提出不同意见的领导、群众,毛给予严厉打击,残酷斗争,上至国家领导人(如彭德怀)、省市领导(如省长、市长),下至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党内外约300万人遭到各种整肃——终导致国家经济全面滑坡,并造成波及全国大部分省市的大饥荒,饿死3600万左右老百姓,农村饿殍随处可见,少数自然村甚至死绝!但各地对此类状况严密封锁信息,也不准农民外出逃荒要反,有的地方村庄路口设民兵持枪站岗。全国城市包括北京粮食供应也曾一度告急!周恩来亲自四处打电话为首都调粮,足见情况之危急!【有关实情,请点击浏览视频:原新华社记者张广友的回忆讲述(等) | 【图文信息】1962年:廖伯康冒险入京反映四川大饥荒实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召开史无前例的“七千人大会”(中央到县级干部/可点前面链接)解决问题。国家副主席刘少奇在经过会前40天深入农村调查后,在大会发表了讲话,公开承认大饥荒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毛虽很不满意,但面对严峻的现实,也不得不象征性地承认自己有责任(毛说因为他是党的主席),并自己提出“退居二线”,不做具体工作,作为党的主席着重研究理论问题。毛无奈默许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调整经济政策”(没有明说,但实际即“大跃进”全面下马,“人民公社”依然保留);对那些曾经对大跃进、人民公社极左政策提出反对意见而遭打压处分的干部群众,毛也只得默许进行甄别平反。(这就是文革初毛泽东在《我的一张大字报》里所说的“1962年的右倾”)可以想见毛当时的心态。
错误路线大部纠正后,国家经济终于在一年多以后缓过气来。
但与此同时,毛的威望客观上是有所下降的。毛“退居二线”,对国家一些具体工作直接处置权力自然有所下降或曰削弱。但是,毛非常不甘心大权旁落和一些干部对他产生的“腹诽”。早在1959年,毛泽东在王稼祥呈交的一份文件上批示:“将来我拟写文章宣传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一个百花齐放,一个人民公社,一个大跃进……这三件要向全世界作战,包括党内大批的反对派和怀疑派。)”(引文源自“人民网”“天下韶山网”相关文章)于是,从“七千人大会”以后,毛在各种场合不断提出“阶级斗争”和“政权危机”问题,提出文化上的“资产阶级、封建主义”泛滥问题,举“阶级斗争”大旗以维护其原有的思想路线的“正确性”,欲扳回这一局。(可参见其一:1962年8月:中共北戴河会议)
这便是“文革”发动的背景和动因。
3. 论断“文革”本质上是权力斗争和大清洗的实证
文化大革命,便是毛发动的一场对大权有所旁落、其思想路线的权威性有所降低的反攻——毛的权威、地位虽然一直很高,但他容不得有“腹诽”存在,容不得客观上自己经济、政治路线的失败,容不得对国家经济等某些方面直接具体策划决断的权力有所削弱。毛夫人江青曾说过:“七千人大会以后,毛主席一直憋着一口气”——这是真实的写照。
“文革”并非仅仅针对刘少奇,实质上是要对从中央到地方实行一次大清洗(“清洗”一词在正式文件中已经使用,见毛批示的《林彪委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明确就是要剪除所有对毛思想路线有异议的人,树立毛及其思想路线的绝对权威。这就是为何毛要在全国发动学生和“群众”起来“造反”的原因,这也就是文革口号“誓死捍卫毛主席的绝对权威,誓死捍卫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以及“保卫毛主席!保卫以毛主席为首的无产阶级司令部!”的由来。
所以,文革正式开始一年不到,在毛的鼓动下,1967年1月开始,红卫兵和群众“造反派”组织便开始了揪斗各级干部“走资派”(即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他们的最大罪状就是没有忠实执行毛的“大跃进”政策或反对“人民公社”大锅饭平均主义) ,开始了“夺权”斗争(即毛语录中所说“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在毛的直接支持下,造反派斗各级“走资派”,使各级政府、党委、公检法客观上全部陷于瘫痪,夺权后,将全部由“无限忠于毛主席”的人掌权。
“夺权”运动从上海发端,波及全国每一个党政机构,由造反派、解放军代表和“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没有“问题”的“革命干部”组成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原有政府机构和党的机构不再存在,由“革命委员会”和新成立的“党组”代之。
省级“夺权”一般经过以毛为核心的中央确认,并经过毛“画圈”同意而生效。然后,省、市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的“军管(军事管制)”,恢复秩序,原山头林立的“造反派”被迫实行“倒旗大联合”——造反组织就此完成文革“使命”而消亡。再经过为期数年的“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对全国群众进行进一步公开而名正言顺的“大清洗”。这时,在“军管”下,所有批判、斗争已经没有了派别,全国又“清理”出数以百万计的所谓“反革命、叛徒、漏网阶级敌人”(没有任何法律审判,造成冤假错案难以计数)。于是,全国上下皆为“忠于毛泽东及其思想路线”的“红彤彤的新社会、新时代”!【点击:参阅本站“文革大事记”1968年第2条】
1969年,原国家副主席和中共党的副主席刘少奇(毛将其视为政敌、“睡在身边的赫鲁晓夫”,心腹大患)以“叛徒、内奸、工贼”罪名在中共“九大”上被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同年,刘少奇在幽禁中受尽折磨悲惨离世……至此,从中央到地方,凡对毛及其思想路线曾有不同意见者,不论曾对毛领导之革命立过怎样的功劳,皆以各种莫须有罪名被“清洗”。
【补充:关于“武斗”】围绕批斗“走资派”和“夺权”斗争,人民群众中在XXX是否属于“走资派”,XXX是否属于“忠于毛主席的革命领导干部”以及夺权的具体问题上出现不同意见,从公开的大辩论、大字报论战,一步一步发展成肢体冲突,发展成动刀动枪乃至动炮的“武斗”,实为不同规模的内战,全国数百万民众死于无辜的争斗,至今无名无份。在毛发出指示“解放军要支持‘左派’革命群众”的指示后,军队开始介入地方的矛盾斗争,使“武斗”具备了别样的“一派压制另一派”的斗争,更具压力和血腥。
“文革”的权力斗争实质,不仅如上所述,从文革之始以及贯彻文革全过程遍及党媒和全国各地响彻云霄的政治口号也可看出——
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评: 毛何来的“危险”而需要“保卫”?实则保卫毛的权力】
“三忠于”: 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四无限”: 对毛主席要“无限热爱、无限信仰、无限崇拜、无限忠诚”!
谁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
谁反对毛主席 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
谁反对毛主席 就把他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可见“文革”之宗旨,即为“保卫”和夺回毛的绝对权威和绝对权力。
4.“文革”之“文”
“文革”,当然也涉及“文化”领域、思想领域。但表面看起来的“文”,其实质依然是围绕政治思想路线的,最终还是要瞄准与这些“文化”相关的思想路线和人,还是要清洗他们,否则就无法树立毛思想的绝对权威。
(1) 否定几乎所有文学创作。“文革”中对1949年建政甚至以前,直至1966年文革开始,其间17年或更长时间的文学艺术作品基本作了否定,有的更被批为“大毒草”(比如某些报刊的小品文、散文之类)。所以,全国除了由江青扶植起来的“八个样板戏”和三四部故事片电影、两三部小说,除了鲁迅作品,其余都被禁演禁售,不断展开这样那样的批判,并与作者、艺术家和与之相关的政界人物挂钩——
随便举两例典型便可窥斑知豹:其一,对京剧《海瑞罢官》的批判,就成为毛发动“文革”的冲锋号,此剧编剧吴晗在文革之初便被批斗、殴打致死(点击视频)。其二,歌剧《洪湖赤卫队》是歌颂中共的好影片,其中歌曲传唱全国至今,但就因为故事发生地是贺龙元帅的故乡(贺龙文革中被斗争、迫害致死),论定是为贺龙“树碑立传”。此剧不但禁演,且一直被批判。此类例证举不胜举,罄竹难书……
(2) 广泛批判“封资修”(所谓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涉及所有文艺作品和社会风俗习惯。批“封建主义”,于是所有古装剧、宫廷戏皆被禁演,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和古文也大多被禁(但由于毛喜欢《红楼梦》,所以此书似乎为被禁止);批判“资本主义”,于是所有宣传个人奋斗、勤劳致富发家、表现爱国民族资本家等文艺作品统统被禁;批判“修正主义”,于是除了苏联十月革命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两三部电影,其它苏联作品也都被禁;即便如国产爱情主题的娱乐性影片《五朵金花》等也被批得体无完肤,因为爱情、亲亲我我或表现人性等,皆被判定为“资产阶级”情调或所谓“资产阶级人性论”,也属“修正主义”,演员及相关人士也多遭厄运,被迫害、批斗致死的难以计数。
(3) 评法批儒(批孔)。文革之初,在毛提倡的“破四旧,立四新”(分别指“文化、思想、风俗、习惯”)浪潮中,难以计数的古迹、古籍被砸烂、焚毁,有的甚至挫骨扬灰。
1971年,中共第二号人物、毛钦定接班人林彪元帅“驾机出逃”事件发生后,由于在其居所发现一条幅“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及相关笔记,于是毛借机发动了“批林批孔”运动。孔子、儒家进一步被彻底否定、批判。
毛泽东是肯定和推崇中国古代法家的。秦始皇、商鞅被推崇备至。郭沫若曾有历史研究专著《十批判书》,其中对秦始皇暴政苛政多有否定和批判。毛阅后赠郭沫若诗一首: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引文见“中国新闻网”09/04/25)
据说郭沫若读到毛的这首《读〈封建论〉呈郭老》,顿感压力山大,惶恐至极,将自己以往的著述忍痛付之一炬……郭还想起1950年代,在一次交谈中,有人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毛立即驳斥道:“秦始皇算什么?他只坑了四百六十八个儒,我们坑了四万六千个儒……我们与民主人士辩论过,你骂我们是秦始皇,不对,我们超过了秦始皇一百倍;骂我们是秦始皇,是独裁者,我们一概承认。可惜的是你们说得不够,往往要我们加以补充。”(大笑)……
毛泽东自己还曾说:解决中国的问题,还是要马克思加秦始皇。“百代都行秦政法”一句可见毛治国的思想理念根基之一斑。这,也是“文革”之“文”的一个重要侧面。(参阅【本站札记】“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之考辨)
结 语:“文革”是一个大课题,涉及面广而深。这里的综述仅仅是作为一个名词的概念性解释,勾勒一个认知框架而已——虽然这是笔者亲历文革和基于史实研究的结果。
如有谬误,欢迎指正。
【相关资料】
1.【系列视频资料】 从批判《海瑞罢官》到“文革”全面发动 / 刘少奇的艰难抗争
1.【文化讲座/视频】 鲍鹏山:毒害中华数千年的《商君书》
3.【搜狐大视野】中国第一公社兴亡录(视频)
4.【本站答疑】
“文革”中,人民群众为何分裂为势不两立的两大派,并发生长时间剧烈武斗?
〖前一页〗 1 〖后一页〗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站长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