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重读历史>沉重的1957-1965>尹曙生:读曾希圣给中央的检查:镇反、反右扩大化(转载) P.2.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曾希圣 (1904~1968) | |
近 期 评 论 |
点击:更多评论
【“沉重的1957-1965”-历史人物与事件】 |
读曾希圣给中央的检查:镇反、反右扩大化 1950-1957 年间 安徽一省7年就有5万多人被处以极刑 |
作者:尹曙生 (安徽省公安厅原常务副厅长) |
作者:尹曙生 资料来源:共识网/中评网/新浪博客 等 本站编辑转载 (本页浏览:人次) |
(点击这里:承上页) |
由于合作化运动使农民生活水平大大下降,加上基层干部的恶劣作风,激起群众强烈不满,整个农村动荡起来,哄抢国家和集体财产、打砸区、乡政府、杀害基层干部事件不断发生,其中大规模哄抢国家、集体粮食事件,每年就发生几百起、上千起,可以用此起彼伏来形容。
当政者不检讨自己的方针、路线是否有问题,而是采用镇压反革命的办法来解决。1957年8月底9月初,公安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会议要求“进一步再给残余反革命势力一次有力打击”,坚决地“逮捕一批,管制一批,劳教一批,批斗戴帽子一批”。于是在不到三个月时间内,第三次镇压反革命运动又开始了。
鉴于安徽农民不满意农业合作化而不断闹事的现实,省委指示公安机关,安徽镇反工作重点要放在农村,结合省委在农村进行全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行镇反。于是,省公安厅部署,从1957年10月到12月,在8277个农业生产社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大辩论,挖新、老反革命。于是在两个多月时间,就在农村逮捕了12,274名反革命、坏分子,管制1074名,劳教855名,戴反、坏分子帽子1565名,斗争6518名,关押审查2338名,在辩论中被迫自杀845名。在这些受打击的人中,绝大多数是不满意农业合作化的农民。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安徽对反革命不是包庇从容,而是打过了头,把那些不是反革命的普通人民群众当作反革命、坏分子打击了,犯了严重扩大化错误。1979年至1981年,仅安徽公安机关就平反了这方面冤假错案31万起,包括7万多所谓农民中的坏分子。可是其中大多数人早已命送黄泉,平反对他们已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曾希圣反了所谓政法机关的右倾,为大跃进时期无法无天扫清了道路。逮捕人已经不需要检察院批准,判刑是根据公安机关预审后提出的判刑意见法院照办;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人民公社、生产大队认为某人有问题需要抓起来,公安机关就抓;各级领导人对谁不满,打个电话、写个条子,就可以把人抓起来。
反了检察院、司法部门的右倾后,公安独掌政法大权,检察、法院成了陪衬,有的地方干脆取消检察院、法院,成立政法部,由公安统领,实行所谓“一长(公安局长)代三长(公安局长、法院院长、检察长),一员(公安局侦查员、预审员)代三员(侦查员、检察员、审判员);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所谓分家,就是法院、检察院领导带上公章到公安局办公,任务是对公安机关已经关押并决定刑期的人盖上公章而已。公安机关不仅凌驾于检察院、法院之上,甚至凌驾于同级党委之上。曾希圣在第二次检查中说:“在某些问题上,(我)确有把党委第一书记和公安部门置于党委之上的错误。对于报告的死人数字,要公安部门负责审查,确实是我提出的,而且审查后没有提到常委讨论,这是我把它置于党委之上的明显例子”。当然这不是安徽一省的做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大跃进时期实际上被取消,这两家只派领导到公安部联合办公,被谢富治戏称为公安机关手伸得太长,包办了法院、检察院的职能。
毛泽东在解放初期提出的公安机关要置于党委绝对领导之下,也就是要置于党委一把手绝对领导之下,并身体力行,公安部的重大决策部署无一不经过毛泽东的亲自批示,镇压反革命运动中杀、关、管、斗的具体数字,毛都有批示。
安徽在批判了李世农右派反党集团后,安徽政法部门人人自危,谁都怕被扣上右倾的帽子,根据党委第一书记的指示,为推行大跃进运动的开展,镇压人民群众到了疯狂地步。
1958年到1960年全省仅公安机关就逮捕了17万多人,集训、劳教了20多万人,给38万多人戴上四类分子帽子。至于县办、社办、大队办、机关办的劳改队、集训队处罚的人数无法统计,全省有43个县办过劳改队。定远县23个公社就有13个公社设立了劳改队,先后劳改了2160人,县劳改队劳改了4023人,死在劳改队的就有1280人。安徽非正常死亡的400多万人中,就包括被专政机关和县、社、队关死、逼死、打死、饿死在劳改队、看守所、劳教所、拘留所、集训队的人。据不完全统计,仅死在劳改农场和看守所的就有6万多人;1960安徽省就有13个县公安局看守所死亡未决犯罪嫌疑人数超过400人;三年中安徽农村被打死、饿死的四类分子有40多万,这些人中有很多人原来都不是四类分子,而是普通农民,因为反对大跃进、反对刮共产风、反对吃食堂等等被戴上新生的反革命、坏分子帽子。假如没有把李世农等人打成右派反党集团,假如政法机关能够按照1954年宪法规定的互相监督制约,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就不会那样无法无天,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死于非命。
§ 高压政策,反右、镇反严重扩大化,使百姓身处水深火热
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走不掉,逃不掉,到处都有检查站,到处都有收容所,往外逃被抓回来生命难保;逃到大别山和皖南山区,也会被不断的搜山队抓回来(详情见《大跃进前后的社会控制》一文)。写人民来信向中央反映,也是万万不能做的,被发现吃不了兜着走。安徽按省委的部署,在合肥、芜湖、马鞍山、蚌埠、阜阳、安庆设立了6个检拆站,查扣人民来信;各个县公安局要求邮电局,把凡是寄往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和领导人的信,一律扣押交公安局检拆,凡是反映安徽省问题的信不仅扣住不发,还要给寄信人戴上反革命、坏分子帽子,所以有人把信写好后,拿到外省去发。曾希圣在检查中说:“扣押人民来信是在我的思想指导下发生的……我说过人民来信有很多是虚假的造谣破坏的,是人家向我们进攻,是个斗争”,“有的共产党员,对坏的东西也相信,过去搞人民来信的人,成了右派,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这种话,所以跟着右派跑了”,“工作落后的地方来信多,工作好的地方来信少,因此造成下面发生严重扣押人民来信”。
扣押人民来信不仅下面严重,上面更严重。安徽省公安厅动用侦查手段,直接查扣人民来信。1957年11月23日,省检察院检察长杨效春被批斗期间,写了两封信,一封寄给公安部长罗瑞卿,一封寄给他在新四军时期的战友毛英奇,他派外甥到南京和徐州两地去发。公安厅对杨效春已经实施技术侦察手段,掌握了他的一举一动,立即派3个干部跟踪盯梢他外甥到南京,以特务嫌疑进行搜查,连人带信押回合肥。公安厅长向曾希圣汇报,他没有批评这种犯罪行为,只表示人可以放,但信扣下(曾在检查中说他指示公安厅让他把信寄出去,当场遭到反驳——笔者)。1960年9月13日中央办公厅转来一封匿名寄给彭真的信,反映省委不顾人民死活,在稻香楼和董铺岛上大造宾馆,而合肥街头乞丐、抢饭吃的人很多。曾希圣批示省委书记处书记王光宇查办。王将信交给公安厅。公安厅把它作为重大反革命案件侦办,将信拍成照片,在合肥的省、市、区级机关,人人对笔迹,人人过关,三个多月,闹得满城风雨、鸡犬不宁、人心惶惶。人民群众在这种高压态势下,只能任人宰割,稍有反抗,后果不堪设想。
在大跃进时期,为什么反革命案件占了整个案件80%?逮捕的人犯中,反革命犯占同样比例?因为人民群众冤屈无处诉,苦难无处申,胆子大的铤而走险,组织反革命集团,拼死反抗;胆子小的,写人民来信,写标语、传单,表达自己的诉求。这些统统都被当作反革命案件来处理。
1959年合肥街头贴出标语:“打倒曾胖子,杀死余妖精”(曾胖子指曾希圣,余妖精指曾妻)。曾希圣指示公安厅限期破案。公安厅作为重大反革命案件,厅长亲自挂帅,组织50多人的精干队伍,侦破此案。强迫机关干部人人写字,核对笔迹,就连省委各部长也得照办。排查的对象达到1.8万人,笔迹鉴定3000人,非法搜查4000人,受审查的干部中有厅级干部6人,停职反省的3人,拘捕2人,逼死2个嫌疑人。有些领导则利用这个机会,打击报复下级,写条子给公安厅,说某某可能是反革命标语书写者,开出名单,公安厅就去捉人,因为破不了案,没法向曾希圣交代,只好先入为主,把人抓起来再说。折腾了几个月,案子也破不了。公安厅长和办案人员被曾希圣严厉训斥。公安机关变成了曾希圣的私家侦探社和卫队。这就是法制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公安机关要绝对服从党委领导的最好注释。
§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走笔至此,豁然想到哪位伟人说过的一句话: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是啊!时隔半个多世纪,重庆王立军、薄谷开来案,重现大跃进年代党委一把手把公安机关当作自家卫队的情景。实在令人悲哀!但是也不感到意外。上个世纪1980年代初,在中央文件、领导人讲话中,经常见到这样的话:公安机关要独立行使侦查权;检察机关要独立行使检察权;人民法院要独立行使审判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权力,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动。这些正确的说法、提法,现在在报章上和领导人的讲话中,见不到了,见到的是“三个至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三个至上发生矛盾怎么办?谁至上?现在听不到法院“独立审判,只服从法律”的声音,甚至法院自己都忌讳讲这样的话,要法官们做党的驯服工具,也就是做党委第一书记的驯服工具,在这种政治氛围下,重庆公安局变成市委书记薄熙来和他老婆的卫队也就不奇怪了。
宪法和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反映了党的根本意志,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政法机关办案只服从宪法和法律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理直气壮地提出来,并坚持不渝地做下去!否则全国人大不需要制定这些法律,回到大跃进和文革时期无法无天得了!现在有人公开指责司法独立是西方国家西化、分化中国的阴谋,真是岂有此理! □
(原文发表于2013年)
(全文完,点击:返回第1页)
【相关链接】
1、毛泽东《关于右倾机会主义问题的批语》(1959.8.10.)
2、 略论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五八年的全民整风运动(《中共党史研究》唐正芒、胡燕)
5、 1955 年纪事之十四:冒进——“高山也要低头,河水也要让路”
9、【搜狐大视野】“天堂”实验:中国第一公社兴亡录(记录与述评)
11、林蕴晖教授主讲:1958 年的“大跃进”【历史讲座视频】
12、林蕴晖著《乌托邦运动——从大跃进到大饥荒》【凤凰卫视/开卷8分钟】
13、张一弓1980 年获奖小说:《罪犯李铜钟的故事》(纪实性小说)
14、【本站编辑】“人民日报”上的“整风-反右”历史记录(鉴赏“右派”言论)
【附】 【凤凰卫视·腾飞中国·建国60 年纪事】目 录(选)
|
![]() |
|
(本站 2015.04.19 编辑转发 2022-04-12 更新) |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站长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