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文史哲>行知研究>应学俊:陶行知先生及其创造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P.2.) | | 您好!今天是: | |
![]() |
![]() |
|
★ 本站时政评论目录
点击:到“行知研究”栏目首页…
近 期 评 论 |
点击:更多评论
作者:应学俊(本站) |
作者:应学俊 来源:本站编辑 本站 2002年8月 编辑 |
(点击这里:承上页) |
三、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人人有创造力”
陶行知本人是一位具有很深洞察力的创造的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即“小孩子有创造力”、“人人有创造力”。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我们加入到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我们要钻进小孩子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
我们现在也许仍然不能像陶行知那样认识到小孩子究竟有多少创造力,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像陶行知那样“钻进小孩子队伍里”,我们往往是以成人的思维水平和能力来看待小孩子,于是只能觉得孩子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幼稚可笑——而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队伍里去成为一员,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我们只有和小孩子在一起无拘无束地谈天说地时,和孩子一起比赛解难题时,和孩子一起搞制作时才会感受到孩子所特有的大胆的想象力、创造力,最起码能感受到孩子们那种创造欲望。他们的创造想象常常是幼稚的、不成熟的,但其中也常不乏合理的成分,那正是创造的星星之火,好好保护,将来是可以燎原的。”
值得说明的是,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创造,与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有不同的含义——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是人类前所未有的精神或物质产品,而小孩子的创造大多前人曾经历过,只是孩子是在自己未知的情况下所思所为——对大人来说他们的行为是可笑的“重演”,但对孩子自己来说却是他们的首创,我们怎能不承认这是他们的创造呢?
一般来说,小孩子大多数的创造发明可能幼稚可笑,可能对社会发展不会直接起什么推动作用,但却促进着他们本人个性品质中创造精神因素的发展,为他们今后从事社会的创造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即培养了创造意识、精神和能力的基本素质。所以,我们完全无须苛求小学生的创造一定要有社会发展价值或一定要是地区、社会的“首创”,而应着眼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品质及个性特征,只要确是他们自己经历和视域中的“首创”,就是地地道道的创造——这就是素质教育要义的体现,这是顶顶重要的。
例如,某小学有一位杨达维同学,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异想天开创意发明”——绘制了自己创意想象中的“达维式多功能宇宙太空行走鞋”示意图,并写了说明,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的奖励……那么,中央电视台仅仅是奖励孩子一般的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式的“异想天开”吗?当然不是。
四、陶行知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及给我们的启示
陶行知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是很多的,他将其概括为“六大解放”,即“解放小孩子的头脑、眼睛、嘴、时间、空间、双手”。这里,笔者试阐述这“六大解放”之间的逻辑联系。
1、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和解放小孩子的“嘴巴”是互相联系的。
所谓解放头脑,笔者认为即解放思想,“让思想冲破牢笼”。这就是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把学生从各种迷信、成见、命定、主观、片面的糊涂观念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敢想、会想、客观地想,不受错误框框的束缚。只有解放了思想,才可能会有创造性的思维。众所周知,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就是八个大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使神州大地产生了多少理论上、制度上、实践上的创新和迅猛发展的奇迹!
从观念上讲,当老师的大约不会否认“解放小孩子的头脑”,也喜欢聪明爱思考的学生。但遗憾的是,实际上,我们却常常不自觉地扼杀小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幼苗——因为我们有些老师没注意“解放小孩子的嘴”——由于小孩子是天真的,所以他们常常怎样想便会怎样说、怎样问;他们的“嘴”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头脑这个“人体暗箱”的窗口。须知,当小孩子敢问——即使是幼稚可笑的问题或是钻牛角尖的问题,或是因为没有好好上课而课后又来问的问题——这是多么可贵呀!这说明他们在“想”了,思维已经启动了!这里引述两个例子:
一位青年教师教秦牧的散文《土地》时,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很远的地方”、“收回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一个学生问道:“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这一下使毫无思想准备的老师一时张口结舌,支吾半天,不耐烦地说:“你如果少钻些牛角尖,你的学习成绩会好些的。”弄得这位学生非常尴尬、难堪,当时的学习兴趣自然全无。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如何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的。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于老师教《宇宙里有什么》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竟然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这时,同学们都笑了起来,有的学生冲口而出:“‘万万'不就是‘亿’嘛!”在大家的笑声中,提问题的同学竟灰溜溜地坐下了。可于老师觉得那位同学的积极性不该受到打击,同时又感觉到他的问题是可以因势利导的,于是于漪老师问道:“既然‘万万'等于‘亿',那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亿颗星星',而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
这一问,学生们都哑了。过了一会,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亿',用‘万万',也许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从发音来说并不很响亮和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这时学生们又笑了。其实,从修辞的角度来说,这个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
于漪老师当即给与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学生们都用钦佩的目光看着那个同学,而于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个新知识,是谁给我们的呢?”哦,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同学十分高兴,这对他以后大胆思考、大胆提问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于漪老师对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的积极性真可谓精心呵护啊!这是解放小孩子“头脑”和“嘴巴”的方法很生动的例子。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段话可谓语重心长,耐人寻味。
2、解放小孩子的“时间、空间、眼睛、双手”及之间的关系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仅仅“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嘴”还不行,还必须解放小孩子的时间、空间、眼睛、双手。
关于解放小孩子的时间,陶行知先生说得非常明白:“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现在一般学校把儿童的时间安排得太紧。一个茶杯要有空位方可盛水。……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遗憾的是,陶行知先生概括的教育现象好像一直延续到今天没有什么改观!中小学生晚上做作业到十一点钟左右是很多的。试问:那些作业都是教师精心为学生设计而非做不可的吗?是很有价值的吗?我们做教师的课知道,学生遇到一道疑难的数学题或是写一篇作文要用多少时间吗?为了“应试”,忽略了学生一切其它重要的方面,更忽视了学生的求知欲以及良好的思维方式的培养、训练等这些教学中最本质的问题。
时间得不到解放,空间、眼睛和手就得不到解放。
![]() |
没有时间,怎能到教室和学校以外更广大的空间去接触大自然和社会?没有了自然和社会中的种种事物的表象及刺激,头脑中除了书本还是书本,再加上老师不善于迁移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何以去联想、发散思维、比较思维?和来想象力、创造力?
没有时间,眼睛和手就都得不到解放——学生的眼睛总是盯着黑板、课本、作业本,没有时间去看别的;没有时间,学生的手总是握着笔、捧着书本,他们如何去做别的有益于创造的事情?
陶行知先生在实施创造教育方面,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和学生一道玩“科学的小把戏”,其实就是做一些有趣的小小科学实验,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在这些动手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受到使他们"感到惊奇"的刺激,思维便活跃起来了!这是屡试不爽的规律。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学生在自然、艺术、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实验或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是多么兴奋,而孩子在兴奋、愉悦之中,思维是解放的,也常常是敏捷的,极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纵观陶行知先生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提出的“六大解放”,其核心是“解放”,是尽量减少或消除对学生的束缚。当然,笔者认为这里的“解放”决不是“放任自流”之“放”,还应有正确有效地启发、诱导,使学生在“解放”之后去做那些既符合孩子天性又有益于创造力培养的事,比如设计、开展各种学生爱参加的活动,诱导他们自己设计、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使他们开动头脑、动手创造。
素质教育理论的提出是教育的返璞归真,尤其道出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要培养人的基础素质,就是要促进人的整体发展、根本发展;而在人的素质因素中,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它,就没有事业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而只有墨守成规、停滞不前。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首先应端正教育思想——从事教育工作,切不可急功近利、鼠目寸光,不要被一张统考试卷吓倒,而始终应考虑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有思想、有科学文化、有创造意识和能力的人,而不是应试的机器。同时,我们也应该相信:一个真正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是不会惧怕合理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考查的“考试”的。这就是“素质教育”与“考试”的辩证。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造意识,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创造新的教学方法,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在否定之否定中求得教学方法的不断科学化、高效化。要记住:求知欲的激发、思维的训练、思维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根本。在此基础上,优化作业设计(适当的量、富有思维和创造性因素的质),空出时间、提供空间,启发和诱导学生设计和参加各种带有创造性的符合孩子心理活动的实践活动;借鉴“成功教育”、“挫折教育”理论,不断地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始终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孩子那些天真、稚嫩甚至是可笑的创造——犹如爱迪生的母亲。
有了正确的观念才能产生正确的方法。我们一旦确实有了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就一定能创造出许多有效的有利于创造的教育方法,在我们的学生中,将来也一定会出现瓦特、爱迪生和牛顿以及更多的具有或多说少创造意识和能力的普通劳动者。到那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会成为可能出现的局面。□
(1998年8月初稿 / 2002年8月发布本站 / 2016年7月1日 修改更新)
(全文完,点击这里:返回前页)
![]() |
|||
版权所有©“教育·文史哲”网站 2003-2022 建议使用谷歌或IE9.0以上浏览器 | |
站长 | ||
▲ 关于本站及版权声明 | 联系本站 E-mail: yxj701@163.com |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皖ICP备09015346号 |